形的古文意思?
展开全部
古文中“形”什么意思
形 (xíng,)xíng
① 形体。《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役,奚惆怅而独悲。”
② 容貌。《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容枯槁。”
③ 形象;形状。《订鬼》:“泄于目,目见其~。”
④ 形势。《赤壁之战》:“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成矣。”
⑤ 表露;表现。《黄生借书说》:“往借,不与,归而~诸梦。”
⑥ 表现出的现象。《齐桓晋文之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
⑦ 对比。《老子》:“难易相成,长短相~。”
文言文中形胜的意思是什么?
形胜一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解释:
——形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如:《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指险要之地。如:《明史·太祖纪一》:“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
——形容山川壮美。如:《魏书·冯亮传》:“ 世宗给其工力,令与沙门统 僧暹 、 河南尹甄琛等,周视崧高形胜之处,遂造 闲居 佛寺。”
——形容利用有利的形势制胜。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曰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曰 yuē
动词义:
1、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象口形,加上的短横表示声气。本义:说;说道。
曰,言也。——《广雅》
子曰何其。——《诗·魏风·园有桃》
女曰鸡鸣。——《诗·郑风·女曰鸡鸣》
子曰。——《论语·学而》。皇疏:“发语之端也。”
曰有大艰于西土。——《书·大诰》
曰师曰弟子云者。——唐·韩愈《师说》
若业为吾所有……曰姑俟异日观。——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2、叫做。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天启。
文曰初平山人。
有村曰谢庄。——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助词义:
1、句首、句中助词,无实义。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小雅·采薇》
文言文 “著”的意思
1 出名(形)
2 显明,明了(形、动)3 著作、作品(名);创作、记载(动)
4 同“贮”,储存(动)
5 通“箸”,筷子(名)
6 “著”的异体字(或通假字)——此义项仅繁体中文有效
和在古文中的意思 5分
① 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② 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③ 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④ 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⑤ 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
⑥ 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
⑦ 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hè
① 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和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② 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和?”
huò
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代文言文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而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名〉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代〉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个人。
〈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
古文形体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5) 结构助词,用于介宾结构修饰的状语之后。
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的”式定语从句结构中,介词“因”构成的状语表示动词“应收取”“应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辅助状语对动词的修饰。)
〈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
古文"按"是什么意思?
(1) (形声。从手,安声。本义:用手向下压或摁)
(2) 同本义 [press down]
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说文》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项王按剑而跽曰。——《史记·项羽本记》
缇骑按剑而前。——张溥《五人墓碑记》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按电钮;按铃;按手印
(4) 控制;抑止 [control;restrain]
以按徂旅。——《诗·大雅·皇矣》
按强助弱。——《管子·霸言》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召类》
何不按兵束甲。——《资治通鉴》
若街亭有兵把守,即当按兵不行。——《三国演义》
(5) 又如:按下此事不提;按不住心头怒火
(6) 考察,考验 [examine]
按诛五人。——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影胡公按部。——《明史·海瑞传》
(7) 又如:按杀(查实处死);按讨(查验究治)
(8) 打 [strike]
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9) 又如:按曲(击节唱曲);按键;按拍(打拍子);按板(拍击板眼);按鼓;按丝竹;按乐;按风琴
(10) *** ,用手在人身上推、捏、揉 [massage]
其治导引按蹻。——《素问·异法方宜论》
按金驹,立长沟,枇杷落尽茱萸秋。——袁宏道《拟古乐府》
(11) 又如:按跷(抚摩导引)
(12) 巡视 [perambulate]
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3) 又如:按察(巡行视察);巡按(官名);按察司(官名。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按临(按察考核;巡行到达)
(14) 通“安”。安置;安定 [emplace;resettle;arrange for]
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汉书·高帝纪》
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三国志·郭淮传》
文言文中的“可”是什么意思
但〈副〉 1. (形声。从人,旦声。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 2.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only]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史记·李斯传》 3. 又如:但已(仅此而已);但凭(任凭;随便);但可(只须) 4. 只管,尽管 [feel free to]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1.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but]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2. 又如:勤锻炼但不要过分 3.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so long as]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王昌龄《出塞二首》 但出牌呼妾,妾便出来。——《警世通言》 妻子:妻子和儿子。 --------------------------so?
与在古文中的意思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形 (xíng,)xíng
① 形体。《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役,奚惆怅而独悲。”
② 容貌。《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容枯槁。”
③ 形象;形状。《订鬼》:“泄于目,目见其~。”
④ 形势。《赤壁之战》:“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成矣。”
⑤ 表露;表现。《黄生借书说》:“往借,不与,归而~诸梦。”
⑥ 表现出的现象。《齐桓晋文之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
⑦ 对比。《老子》:“难易相成,长短相~。”
文言文中形胜的意思是什么?
形胜一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解释:
——形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如:《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指险要之地。如:《明史·太祖纪一》:“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
——形容山川壮美。如:《魏书·冯亮传》:“ 世宗给其工力,令与沙门统 僧暹 、 河南尹甄琛等,周视崧高形胜之处,遂造 闲居 佛寺。”
——形容利用有利的形势制胜。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曰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曰 yuē
动词义:
1、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象口形,加上的短横表示声气。本义:说;说道。
曰,言也。——《广雅》
子曰何其。——《诗·魏风·园有桃》
女曰鸡鸣。——《诗·郑风·女曰鸡鸣》
子曰。——《论语·学而》。皇疏:“发语之端也。”
曰有大艰于西土。——《书·大诰》
曰师曰弟子云者。——唐·韩愈《师说》
若业为吾所有……曰姑俟异日观。——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2、叫做。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天启。
文曰初平山人。
有村曰谢庄。——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助词义:
1、句首、句中助词,无实义。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小雅·采薇》
文言文 “著”的意思
1 出名(形)
2 显明,明了(形、动)3 著作、作品(名);创作、记载(动)
4 同“贮”,储存(动)
5 通“箸”,筷子(名)
6 “著”的异体字(或通假字)——此义项仅繁体中文有效
和在古文中的意思 5分
① 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② 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③ 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④ 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⑤ 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
⑥ 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
⑦ 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hè
① 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和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② 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和?”
huò
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代文言文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而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名〉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代〉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个人。
〈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
古文形体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5) 结构助词,用于介宾结构修饰的状语之后。
应收股利是指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应收取的现金股利以及应收其他单位的利润。(“的”式定语从句结构中,介词“因”构成的状语表示动词“应收取”“应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辅助状语对动词的修饰。)
〈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
古文"按"是什么意思?
(1) (形声。从手,安声。本义:用手向下压或摁)
(2) 同本义 [press down]
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说文》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项王按剑而跽曰。——《史记·项羽本记》
缇骑按剑而前。——张溥《五人墓碑记》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按电钮;按铃;按手印
(4) 控制;抑止 [control;restrain]
以按徂旅。——《诗·大雅·皇矣》
按强助弱。——《管子·霸言》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召类》
何不按兵束甲。——《资治通鉴》
若街亭有兵把守,即当按兵不行。——《三国演义》
(5) 又如:按下此事不提;按不住心头怒火
(6) 考察,考验 [examine]
按诛五人。——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影胡公按部。——《明史·海瑞传》
(7) 又如:按杀(查实处死);按讨(查验究治)
(8) 打 [strike]
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9) 又如:按曲(击节唱曲);按键;按拍(打拍子);按板(拍击板眼);按鼓;按丝竹;按乐;按风琴
(10) *** ,用手在人身上推、捏、揉 [massage]
其治导引按蹻。——《素问·异法方宜论》
按金驹,立长沟,枇杷落尽茱萸秋。——袁宏道《拟古乐府》
(11) 又如:按跷(抚摩导引)
(12) 巡视 [perambulate]
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3) 又如:按察(巡行视察);巡按(官名);按察司(官名。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按临(按察考核;巡行到达)
(14) 通“安”。安置;安定 [emplace;resettle;arrange for]
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汉书·高帝纪》
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三国志·郭淮传》
文言文中的“可”是什么意思
但〈副〉 1. (形声。从人,旦声。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 2.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only]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史记·李斯传》 3. 又如:但已(仅此而已);但凭(任凭;随便);但可(只须) 4. 只管,尽管 [feel free to]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1.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but]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2. 又如:勤锻炼但不要过分 3.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so long as]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王昌龄《出塞二首》 但出牌呼妾,妾便出来。——《警世通言》 妻子:妻子和儿子。 --------------------------so?
与在古文中的意思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