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清代思想学术。。。。。

 我来答
向日葵花海田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500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8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37.5万
展开全部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绵延不断而又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清代的学术思想可以说处于一个辉煌璀灿的重要时期。从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起,耶稣会士东来传教,到王、黄、顾等诸多杰出思想家和学者的涌现,拉开了清代学术思想发展进程的序幕,其后的历史发展,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绚烂多彩。由于社会的变化和学术思想自身的逻辑发展,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数百年之久的理学逐渐衰颓,实学思潮应运而生,并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中发展到高峰。一时间,经世致用成为学者的治学宗旨,崇实黜虚成为学者追求的目标。随着后来清政权的稳固和封建经济、政治的发展,统治者对思想领域的控制逐步加强,对学术思想的参与也大大增多,清代学术相应进入了一个对既往成果进行全面清理、总结的时代,以考据为特征的乾嘉汉学风靡一时,与此相关的文字、音韵、训诂、辑佚、目录、版本等各门学科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嘉、道以后,社会历史又发生了新的转折,今文经学兴起,乾嘉汉学走向衰落。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清代的学术思想进入了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新的发展阶段。可见,从明清之际迄鸦片战争,这二百多年的学术思想,在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结和集大成时期,又是传统的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橡腔的转折和启蒙时期。清代众多学者、思想家提出的问题及其思想走向,至今依然是摆在学术文化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深入地研究清代的学术思想,阐述清代学术的发展与演变,分析其有别于其它历史时期学术思想的特色,无疑是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鉴于学术界对清代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特点,存在着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因而,我们这里拟就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做一些简略论述。

  清代的学术思想有什么特点,一些前哲与时贤,曾做过概略论述,梁启超将清代学术思想囊括无遗地称之为考证学,并认为考证学派“发源于顺康之交,直至光宣,而流风余韵虽替未沫,直可谓与前清朝运相终始”1。在他锋灶看来,清代学术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考证。王国维也曾对之概括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2侯外庐则把鸦片战争之前的学术思想的主流统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潮”。近年来,随着文化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对清代学术思想特点的论述,也更加具体和深人。如有的学者概括说:“第一,富有总结性;第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个成员共同创造祖国的灿烂文明;第三,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第四,封建统治者极力控制文化事业。”3又有的著作总论明清两朝的文化特点说:“第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文化宗主的地位;第二,早期启蒙思潮应运而起;第三,进入古典文化总结时期;第四,进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汇’的初级阶段。”4戴逸在《清代思潮》一文中也概括清代学术思潮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时期”5。如此等等。

  上述种种对清代学术思想特点的概括,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给人以启迪。不过,我们也觉得上述有些看法未免只从学术思想的表现形式看问题,如把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总体上概括为“考证学”,便很难把握清代学术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有些论述未能突出清代学术思想独有的特点,譬如说“封建统治者极力控制文化事业”。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都何尝不是“极银如扮力控制文化事业”呢?这并非是清代学术思想独具的特色。我们认为所谓特点,就是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自身独具的,能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同时,要讨论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首先应解决从何处入手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不能脱离清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也不能就思想论思想。因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而且,“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些论述,对我们研究学术思想都给予了方法论上的重要启示。既然要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那么,首先就应把握清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而史学界多数学者公认的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它既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终结,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处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第二,清朝的统治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它既发扬了满族英勇骁健、锐意进取的民族风貌,又充分吸收了汉族文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也使自明末以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重新回光返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又有新发展,此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居主导的支配地位,但在社会经济中也存在一定的资本主义萌芽;第三,与清代建国的时间相同步,世界上的西欧各国已陆续由中世纪封建社会步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时期。在这样的世界历史潮流下,清代封建统治者想要始终如一的闭关自守,以“天朝上国”自居已不可能。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必然要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不得不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和转变。这些都是清代社会历史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独有的特点。与清代这些社会历史特点相适应,并结合清代学术思想自身的发展和演变,我们认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前已述及,侯外庐先生早就提出了“早期启蒙思潮”,而且这也是侯氏整个中国思想史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观点,在1949年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曾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但近年来也有些论者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包括17世纪的经世致用思潮“理论上没有摆脱儒家‘修齐治平’的框架,它的理想社会仍是‘三代之制’的模式,这只是封建制度在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化,而不是超越儒家的新的社会理想”。并说清代学术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从‘四书’回到‘五经’或‘十三经’,从性理之学回到训诂考据,从宋学回到汉学”。因而“不同意把这一思潮说成是中国启蒙文化”6。这种论点还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和补充。但我们对这种观点则表示异议。持上述观点的人也肯定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自明代中叶出现有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并肯定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活动,主张“人各有私”,提倡“个性解放”的市民意识。但他们却认为明清之际涌现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是对明中叶以后产生的进步思潮的反动。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未免过于武断和偏颇。事实上,王、黄、顾等进步思想家所提出的思想学说,乃是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革中,通过对明朝灭亡的总结与反思提出的更为深刻的思想。他们进一步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弊端进行激烈的抨击,倡导民主,反对独治。批判封建专制几乎成为当时的思想潮流,这在许多学者的著述中得到反映。诸如,对封建社会后期居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从哲学高度作出的总结和批判,使得理学一蹶不振,走向终结;在政治思想方面,黄宗羲淋漓尽致地揭露封建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极为尖锐地指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7唐甄更把帝王和盗贼并提,“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8。在社会经济方面,思想家们提出“均田说”和“工商皆本论”。与时代发展相联系,应该看到这些思想观点正是明中叶以来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不能完全否认这些思想观点的“反封建性质”,仅将其视为“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尤其不能笼统地认为这些思想家和学者是对明中叶以来进步思想的反动和倒退。当然,就其思想表现形式说,的确仍是披着儒家经学的衣衫,他们的一些闪光的思想,往往是通过注疏经书的形式出现的,似乎是从“四书”回到“五经”或“十三经”。问题在于不能只看这种表现形式,而应看其思想内容。同时,也不能因为提出这些思想的学者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而且他们从总体上说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便据此认为他们的思想不具备新的进步性质。应该看到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不可能纯而又纯,在他们的思想中新旧思想杂陈反而是正常的。既不能因为他们有传统的旧的思想和形式,便否认他们思想中的新的因素;也不能因为他们有新的思想,便否认他们旧思想的存在。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来说,特别要注意“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平心而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提出的一些思想和命题,与其以前的思想家相比,显然有新的色彩并达到新的高度。

  再就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说,18世纪的学术思想的确发生了逆转,未能坚持和发展17世纪的进步的社会批判思潮,而出现了“汉学”的复兴,考据学在学术思想界占据了支配地位。但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17世纪进步思潮本身就不具备启蒙性质。应该看到,18世纪出现的汉学复兴,既是清盛世的产物,又有着学术思想由理学(宋学)演变到考据学(汉学)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清廷强化思想专制的结果。汉学的复兴,考据学的盛行,对思想的活跃与发展有消极的影响,但却不能不进行具体分析,简单地将罪责强加在17世纪进步思想家头上,并否认他们所具有的早期启蒙性质。而且,即使是18世纪在乾嘉考据学占据支配地位,思想领域相对比较沉寂的状况下,仍涌现了戴震、曹雪芹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著述和作品中的反理学思想及塑造的封建叛逆形象,仍然继承和发展了17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想成果。这也说明17世纪兴起的早期启蒙思潮在18世纪并未完全中断。甚至于直到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思潮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后,当时的思想家、革命家,依然把17世纪王、黄、顾等人的进步思想视为自己的思想先驱。梁启超曾肯定《明夷待访录》对他的启迪,认为“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9。谭嗣同也高度赞扬王夫之和黄宗羲;辛亥革命时期的宣传家们又一再赞扬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太炎从政治思想到学术思想,都深受顾炎武的影响。如果说17世纪的进步思潮不具备早期启蒙性质,便不可能在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时,发生那么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也应注意到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又处在世界历史向近代资本主义迈进时期,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历史在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必然有所反映,17世纪兴起的早期启蒙思想,在18世纪并未完全中断,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又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正是历史的转变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反映。我们肯定清代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变时期,而这种转变在学术思想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则是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整理。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有迂回和曲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人类的认识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也是逐步由粗疏到缜密,经过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得到发展和提高。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具备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高、最完备的形态。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比之前代都有进一步发展,为总结和整理传统的封建文化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物质基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累,也为清代进行总结提供了可能。因此,总结和整理传统文化就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突出特点。

  清代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结和整理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纂,其中康熙、雍正年间编纂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共1万卷,分6编,32典,6109部,集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之大成;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的丛书《四库全书》,收书3500多种,79000多卷,总量达9.9亿多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献典籍,成为“震古铄今”,迄今为止世界上数量最大的丛书,从而使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典籍得以流传和保存,其历史功绩实不可没。清代对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结和整理,还表现在对古籍的训诂、注疏和考订方面。清代的学术思想从明清之际起,就呈现了由宋返汉,通经服古的趋势,到了康乾盛世,考据学风达到鼎盛阶段。考据学派对中国历史上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经、史、子、集等各类古籍,从文字、声韵、校勘入手,一一加以考订,将许多艰涩难解的古书,通过训诂注疏,达到通晓解读;又将一些章简错乱、讹误甚多的古书,通过校勘,进行纠错舛正;还使一些年久失传、真伪难辨的古籍,通过辑佚和辨伪,得以流传和辨明。正是通过清代学者对古代典籍所做的这些基础性整理,为后人的阅读和使用提供了方便,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也为进一步总结和清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

  由于在康雍乾时期对中国古代的典籍大规模地进行训诂、注疏、校勘、辑佚、辨伪、考订,才在这些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以考证为特长的乾嘉考据学派,也使考据成为清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但考据只是清代学术思想的特色之一,却不能仅以它来概括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何况考据尚只是方法和形式,整理和总结反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古代典籍则是内容和实质。所以,我们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料进行总结和整理,构成了清代学术思想的又一特色。

  第三,中西思想文化进一步交融与冲突。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思想文化,都是在继承发扬本民族、本国家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才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单一的、自我繁殖的思想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优秀文化,显示出源远流长,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的特点,就在于她既能保持民族特色,又能容纳百川,不断地吸收外来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曾吸收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儒、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佛教文化就是从印度传人的。从明末清初起,西欧各国陆续进入资本主义,并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其触角也进一步伸展到中国,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大批耶稣会传教士东来传教,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利马窦等数百名西方传教士,从南到北,深人中国各地,从当时宫廷中的皇帝、王公和大臣,到不少的思想家和学者,乃至社会各阶层,无不受有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传教士为媒介,使当时的中国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火炮、机械等科技文化知识,逐步树立了近代世界观念,不仅扩大了视野,而且也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同时,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西学东渐,而且通过传教士的介绍和传播,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儒家的“四书”、“五经”等典籍,以及文学艺术、中医、园林建筑,也大量传人西方,给予了西方文化以巨大影响,甚至于西方学者也承认“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的影响,不仅胜过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而且比多年来人们一般想像要大得多”10。例如法国传教士马约瑟曾将元代剧作《赵氏孤儿》译成法文,传入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看到译本后,便予高度肯定说:“《赵氏孤儿》是第一流的作品,其有助于了解中国人的心理,超过了所有过去以至于今后关于那个广大疆域的表述。”11中西文化交流倘能照当时的势头继续发展,不仅能促进世界对中国的更多了解,也必将加快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既有互相交融的方面,又有彼此排斥和冲突的方面。特别是由于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保守,至雍正年间,西方传教士陆续被逐出国门,乾隆皇帝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其在对外关系方面,却推行了顽固保守的闭关政策,拒绝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遂将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了一百多年,致使中国封建社会直至鸦片战争前,一直在闭关锁国的愚昧状态下蹒跚不前。

  不过,历史的客观进程,决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必然要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文化交融的潮流,也势不可阻。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在船坚炮利和鸦片烟毒的伴随下,进一步输人中国。一些先进的逐步觉醒的封建士大夫、学者和思想家,为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了近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咸丰、同治年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学说,揭开了近代思想文化领域内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的矛盾和斗争,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始终没有间断。中西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对待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抱什么态度的问题。就中国社会来说,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盲目肯定或者是持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对西方文化盲目排斥或采取“全盘西化”的态度,同样也是不可取的。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贯穿于有清一代。因此,我们说这也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

  清代学术思想中提出和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只有批判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吸收借鉴优秀的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而学习和研究清代学术思想,从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正是我们的出发点。
wyssyc101
2011-11-06 · TA获得超过34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4万
展开全部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绵延不断而又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清代的学术思想可以说处于一个辉煌璀灿的重要时期。从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起,耶稣会士东来传教,到王、黄、顾等诸多杰出思想家和学者的涌现,拉开了清代学术思想发展进程的序幕,其后的历史发展,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绚烂多彩。由于社会的变化和学术思想自身的逻辑发展,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数百年之久的理学逐渐衰颓,实学思潮应运而生,并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中发展到高峰。一时间,经世致用成为学者的治学宗旨,崇实黜虚成为学者追求的目标。随着后来清政权的稳固和封建经济、政治的发展,统治者对思想领域的控制逐步加强,对学术思想的参与也大大增多,清代学术相应进入了历备一个对既往成果进行全面清理、总结的时代,以考据为特征的乾嘉汉学风靡一时,与此相关的文字、音韵、训诂、辑佚、目录、版本等各门学科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嘉、道以后,社会历史又发生了新的转折,今文经学兴起,乾嘉汉学走向衰落。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清代的学术思想进入了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新的发展阶段。可见,从明清之际迄鸦片战争,这二百多年的学术思想,在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结和集大成时期,又是传统的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转折和启蒙时期。清代众多学者、思想家提出的问题及其思想走向,至今依然是摆在学术文化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深入地研究清代的学术思想,阐述清代学术的发展与演变,分析其有别于其它历史时期学术思想的特色,无疑是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鉴于学术界对清代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特点,存在着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因而,我们这里拟就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做一些简略论述。

清代的学术思想有什么特点,一些前哲与时贤,曾做过概略论述,梁启超将清代学术思想囊括无遗地称之为考证学,并认为考证学派“发源于顺康之交,直至光宣,而流风余韵虽替未沫,直可谓与前清朝运相终始”1。在他看来,清代学术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考证。王国维也曾对之概括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2侯外庐则把鸦片战争之前的学术思想的主流统称之为“早期启蒙肢乱毁思潮”。近年来,随着文化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对清代学术思想特点的论述,也更加具体和深人。如有的学者概括说:“第一,富有总结性;第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个成员共同创造祖国的灿烂文明;第陪唤三,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第四,封建统治者极力控制文化事业。”3又有的著作总论明清两朝的文化特点说:“第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文化宗主的地位;第二,早期启蒙思潮应运而起;第三,进入古典文化总结时期;第四,进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汇’的初级阶段。”4戴逸在《清代思潮》一文中也概括清代学术思潮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时期”5。如此等等。

上述种种对清代学术思想特点的概括,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给人以启迪。不过,我们也觉得上述有些看法未免只从学术思想的表现形式看问题,如把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总体上概括为“考证学”,便很难把握清代学术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有些论述未能突出清代学术思想独有的特点,譬如说“封建统治者极力控制文化事业”。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都何尝不是“极力控制文化事业”呢?这并非是清代学术思想独具的特色。我们认为所谓特点,就是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自身独具的,能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同时,要讨论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首先应解决从何处入手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不能脱离清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也不能就思想论思想。因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而且,“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些论述,对我们研究学术思想都给予了方法论上的重要启示。既然要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那么,首先就应把握清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而史学界多数学者公认的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它既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终结,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处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第二,清朝的统治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它既发扬了满族英勇骁健、锐意进取的民族风貌,又充分吸收了汉族文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也使自明末以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重新回光返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又有新发展,此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居主导的支配地位,但在社会经济中也存在一定的资本主义萌芽;第三,与清代建国的时间相同步,世界上的西欧各国已陆续由中世纪封建社会步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时期。在这样的世界历史潮流下,清代封建统治者想要始终如一的闭关自守,以“天朝上国”自居已不可能。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必然要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不得不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和转变。这些都是清代社会历史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独有的特点。与清代这些社会历史特点相适应,并结合清代学术思想自身的发展和演变,我们认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前已述及,侯外庐先生早就提出了“早期启蒙思潮”,而且这也是侯氏整个中国思想史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观点,在1949年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曾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但近年来也有些论者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包括17世纪的经世致用思潮“理论上没有摆脱儒家‘修齐治平’的框架,它的理想社会仍是‘三代之制’的模式,这只是封建制度在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化,而不是超越儒家的新的社会理想”。并说清代学术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从‘四书’回到‘五经’或‘十三经’,从性理之学回到训诂考据,从宋学回到汉学”。因而“不同意把这一思潮说成是中国启蒙文化”6。这种论点还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和补充。但我们对这种观点则表示异议。持上述观点的人也肯定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自明代中叶出现有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并肯定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活动,主张“人各有私”,提倡“个性解放”的市民意识。但他们却认为明清之际涌现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是对明中叶以后产生的进步思潮的反动。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未免过于武断和偏颇。事实上,王、黄、顾等进步思想家所提出的思想学说,乃是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革中,通过对明朝灭亡的总结与反思提出的更为深刻的思想。他们进一步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弊端进行激烈的抨击,倡导民主,反对独治。批判封建专制几乎成为当时的思想潮流,这在许多学者的著述中得到反映。诸如,对封建社会后期居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从哲学高度作出的总结和批判,使得理学一蹶不振,走向终结;在政治思想方面,黄宗羲淋漓尽致地揭露封建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极为尖锐地指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7唐甄更把帝王和盗贼并提,“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8。在社会经济方面,思想家们提出“均田说”和“工商皆本论”。与时代发展相联系,应该看到这些思想观点正是明中叶以来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不能完全否认这些思想观点的“反封建性质”,仅将其视为“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尤其不能笼统地认为这些思想家和学者是对明中叶以来进步思想的反动和倒退。当然,就其思想表现形式说,的确仍是披着儒家经学的衣衫,他们的一些闪光的思想,往往是通过注疏经书的形式出现的,似乎是从“四书”回到“五经”或“十三经”。问题在于不能只看这种表现形式,而应看其思想内容。同时,也不能因为提出这些思想的学者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而且他们从总体上说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便据此认为他们的思想不具备新的进步性质。应该看到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不可能纯而又纯,在他们的思想中新旧思想杂陈反而是正常的。既不能因为他们有传统的旧的思想和形式,便否认他们思想中的新的因素;也不能因为他们有新的思想,便否认他们旧思想的存在。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来说,特别要注意“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平心而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提出的一些思想和命题,与其以前的思想家相比,显然有新的色彩并达到新的高度。

再就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说,18世纪的学术思想的确发生了逆转,未能坚持和发展17世纪的进步的社会批判思潮,而出现了“汉学”的复兴,考据学在学术思想界占据了支配地位。但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17世纪进步思潮本身就不具备启蒙性质。应该看到,18世纪出现的汉学复兴,既是清盛世的产物,又有着学术思想由理学(宋学)演变到考据学(汉学)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清廷强化思想专制的结果。汉学的复兴,考据学的盛行,对思想的活跃与发展有消极的影响,但却不能不进行具体分析,简单地将罪责强加在17世纪进步思想家头上,并否认他们所具有的早期启蒙性质。而且,即使是18世纪在乾嘉考据学占据支配地位,思想领域相对比较沉寂的状况下,仍涌现了戴震、曹雪芹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著述和作品中的反理学思想及塑造的封建叛逆形象,仍然继承和发展了17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想成果。这也说明17世纪兴起的早期启蒙思潮在18世纪并未完全中断。甚至于直到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思潮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后,当时的思想家、革命家,依然把17世纪王、黄、顾等人的进步思想视为自己的思想先驱。梁启超曾肯定《明夷待访录》对他的启迪,认为“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9。谭嗣同也高度赞扬王夫之和黄宗羲;辛亥革命时期的宣传家们又一再赞扬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太炎从政治思想到学术思想,都深受顾炎武的影响。如果说17世纪的进步思潮不具备早期启蒙性质,便不可能在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时,发生那么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也应注意到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又处在世界历史向近代资本主义迈进时期,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历史在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必然有所反映,17世纪兴起的早期启蒙思想,在18世纪并未完全中断,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又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正是历史的转变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反映。我们肯定清代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变时期,而这种转变在学术思想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则是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整理。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有迂回和曲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人类的认识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也是逐步由粗疏到缜密,经过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得到发展和提高。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具备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高、最完备的形态。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比之前代都有进一步发展,为总结和整理传统的封建文化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物质基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累,也为清代进行总结提供了可能。因此,总结和整理传统文化就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突出特点。

清代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结和整理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纂,其中康熙、雍正年间编纂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共1万卷,分6编,32典,6109部,集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之大成;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的丛书《四库全书》,收书3500多种,79000多卷,总量达9.9亿多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献典籍,成为“震古铄今”,迄今为止世界上数量最大的丛书,从而使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典籍得以流传和保存,其历史功绩实不可没。清代对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结和整理,还表现在对古籍的训诂、注疏和考订方面。清代的学术思想从明清之际起,就呈现了由宋返汉,通经服古的趋势,到了康乾盛世,考据学风达到鼎盛阶段。考据学派对中国历史上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经、史、子、集等各类古籍,从文字、声韵、校勘入手,一一加以考订,将许多艰涩难解的古书,通过训诂注疏,达到通晓解读;又将一些章简错乱、讹误甚多的古书,通过校勘,进行纠错舛正;还使一些年久失传、真伪难辨的古籍,通过辑佚和辨伪,得以流传和辨明。正是通过清代学者对古代典籍所做的这些基础性整理,为后人的阅读和使用提供了方便,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也为进一步总结和清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

由于在康雍乾时期对中国古代的典籍大规模地进行训诂、注疏、校勘、辑佚、辨伪、考订,才在这些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以考证为特长的乾嘉考据学派,也使考据成为清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但考据只是清代学术思想的特色之一,却不能仅以它来概括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何况考据尚只是方法和形式,整理和总结反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古代典籍则是内容和实质。所以,我们说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料进行总结和整理,构成了清代学术思想的又一特色。

第三,中西思想文化进一步交融与冲突。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思想文化,都是在继承发扬本民族、本国家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才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单一的、自我繁殖的思想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优秀文化,显示出源远流长,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的特点,就在于她既能保持民族特色,又能容纳百川,不断地吸收外来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曾吸收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儒、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佛教文化就是从印度传人的。从明末清初起,西欧各国陆续进入资本主义,并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其触角也进一步伸展到中国,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大批耶稣会传教士东来传教,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利马窦等数百名西方传教士,从南到北,深人中国各地,从当时宫廷中的皇帝、王公和大臣,到不少的思想家和学者,乃至社会各阶层,无不受有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传教士为媒介,使当时的中国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火炮、机械等科技文化知识,逐步树立了近代世界观念,不仅扩大了视野,而且也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同时,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西学东渐,而且通过传教士的介绍和传播,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儒家的“四书”、“五经”等典籍,以及文学艺术、中医、园林建筑,也大量传人西方,给予了西方文化以巨大影响,甚至于西方学者也承认“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的影响,不仅胜过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而且比多年来人们一般想像要大得多”10。例如法国传教士马约瑟曾将元代剧作《赵氏孤儿》译成法文,传入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看到译本后,便予高度肯定说:“《赵氏孤儿》是第一流的作品,其有助于了解中国人的心理,超过了所有过去以至于今后关于那个广大疆域的表述。”11中西文化交流倘能照当时的势头继续发展,不仅能促进世界对中国的更多了解,也必将加快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既有互相交融的方面,又有彼此排斥和冲突的方面。特别是由于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保守,至雍正年间,西方传教士陆续被逐出国门,乾隆皇帝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其在对外关系方面,却推行了顽固保守的闭关政策,拒绝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遂将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了一百多年,致使中国封建社会直至鸦片战争前,一直在闭关锁国的愚昧状态下蹒跚不前。

不过,历史的客观进程,决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必然要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文化交融的潮流,也势不可阻。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在船坚炮利和鸦片烟毒的伴随下,进一步输人中国。一些先进的逐步觉醒的封建士大夫、学者和思想家,为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了近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咸丰、同治年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学说,揭开了近代思想文化领域内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的矛盾和斗争,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始终没有间断。中西文化交融与冲突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对待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抱什么态度的问题。就中国社会来说,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盲目肯定或者是持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对西方文化盲目排斥或采取“全盘西化”的态度,同样也是不可取的。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贯穿于有清一代。因此,我们说这也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

清代学术思想中提出和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只有批判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吸收借鉴优秀的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而学习和研究清代学术思想,从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正是我们的出发点。 赞同
0| 评论
检举 | 2011-11-6 17:01 村大吉 | 二级
明末清初,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相互间多有联系和交往,互赠著作,互有评论。如顾炎武在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著《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又说,他自己有《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顾炎武:《与黄太冲书》,《顾亭林诗文集·佚文辑补》。)这封信,不仅对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做了高度评价,同时也表明了他与黄宗羲思想的异同。这显然是对黄宗羲的著作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而得出的结论。再如黄宗羲为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所作的《序》中说:“淮海阎百诗寄《尚书古文疏证》方成四卷,属余序之。余读之终卷。见其取材富,折衷当”,“中间辨析三代以上之时日、礼仪、地理、刑法、官制、名讳、句读、字义、因《尚书》以证他经史者,皆足以祛后儒之蔽,如此方可谓之穷经”。(黄宗羲:《古文尚书疏证序》,《南雷文定》三集卷一。)黄宗羲对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评价,几乎成为日后评论阎若璩此书的定论,也奠定了阎若璩在清初经学史及考据学中的地位。类似顾炎武、黄宗羲这些论学的“书信”和“序”、“跋”还大量散见于当时学者的著述之中,都应看做是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第一手宝贵的历史资料。
  及至清中叶,随着清朝统治地位的巩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及统治者大力提倡发展学术,颁布了一系列奖掖学术发展的政策,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也更加蔚然成风。当时的学者全祖望长于明末清初史事,重视对文人、学者轶闻掌故的搜集整理,在其文集《鲒亭集》中,撰写了不少学者的墓志碑铭,诸如《黎洲先生神道碑文》、《亭林先生神道表》、《二曲先生石文》、《桐城方公(苞)神道碑铭》,以及为清初大批学者诸如傅山、何焯、姜宸英、沈彤、厉鹗、刘献廷、毛奇龄等人撰写的《墓志》、《事略》、《传记》等等。其中不仅记述了这些学者的生平经历,而且评述了他们的治学方法、学术著述和成就及师友交往。继全祖望之后,杭世骏、钱大昕、彭绍升、阮元等,也都分别在他们的文集《道古堂文集》、《潜研堂文集》、《二林居集》、《研经室集》中,都或多或少、或详或略地为明末清初及中期大批学者,如阎若璩、胡渭、王锡阐、梅文鼎等撰写了学术传记。由于这些人本身都是著名学者,他们为前辈及同时代学者撰写的学术传记,不仅史实较为可信,评论也较为公允得当。当然应视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成果,也是尔后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宝贵资料。
  乾隆中期,清朝的统治已达鼎盛阶段,学术文化也呈现出繁荣兴盛景象,学派林立,学者辈出,考据学盛行一时,清政府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继康熙、乾隆朝之后,又编纂了各种大规模的书籍,其中以《四库全书》为最。当时一大批学者如纪昀、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都参与纂修全书。与之同时,还编写了《四库全书总目》,该书不仅按经、史、子、集分类收录了历史上留存的包括清代在内的大量文献典籍、学术著述,而且还对收录图书按类撰写了小序及每本书的提要,《序》和《提要》既阐述了学术流变,又介绍了各书作者的生平、著述内容、版本流传及其在学术上的得失。这些文字既反映了编撰者的学术观点,也为后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留下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至嘉庆、道光之际,清朝的统治逐渐由盛转衰,风靡一时的乾嘉考据学逐步走向衰落,今文经学再度兴起,汉学与宋学的门户之争再起。这时出现了对考据学或进行总结、或进行抨击的著作。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江藩站在汉学家立场撰写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其中《汉学师承记》,对清代的汉学家顾炎武、黄宗羲、阎若璩、胡渭、惠栋、戴震、钱大昕、王鸣盛……等一一为之立传,分别厘清了汉学的师承源流和各自的学术成就。与之同时,方东树则站在宋学立场上撰写了《汉学商兑》,对汉学大张挞伐,甚至将其比喻为“鸩酒毒哺”,“洪水猛兽”,不过,确也道出了汉学“支离烦琐”的弊端。稍后,唐鉴也站在宋学立场编撰了《清学案小识》。这些著述虽有很深的门户之见,但毕竟是清代当时人关于清代学术思想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之作。除上述著述外,阮元编纂有《皇清经解》、王先谦又编纂了《续皇清经解》,汇集了清代的注经成果,为研究清代经学史、学术史提供了资料上的方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村大吉
2011-11-06 · TA获得超过10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4万
展开全部
明末清初,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相粗顷互间多有联系和交往,互赠著作,互有评论。如顾炎武在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著《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又说,他自己有《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顾炎武:《与黄太冲书》,《顾亭林诗文集·佚文辑补》。)这封信,不仅对黄岩尺陆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做了高度评价,同时也表明了他与黄宗羲思想的异同。这显然是对黄宗羲的著作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而得出的结论。再如黄宗羲为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所作的《序》中说:“淮海阎百诗寄《尚书古文疏证》方成四卷,属余序之。余读之终卷。见其取材富,折衷当”,“中间辨析三代以上之时日、礼仪、地理、刑法、官制、名讳、句读、字义、因《尚书》以证他经史者,皆足以祛后儒之蔽,如此方可谓之穷经”。(黄宗羲:《古文尚书疏证序》,《南雷文定》三集卷一。)黄宗羲对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评价,几乎成为日后评论阎若璩此困腔书的定论,也奠定了阎若璩在清初经学史及考据学中的地位。类似顾炎武、黄宗羲这些论学的“书信”和“序”、“跋”还大量散见于当时学者的著述之中,都应看做是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第一手宝贵的历史资料。
  及至清中叶,随着清朝统治地位的巩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及统治者大力提倡发展学术,颁布了一系列奖掖学术发展的政策,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也更加蔚然成风。当时的学者全祖望长于明末清初史事,重视对文人、学者轶闻掌故的搜集整理,在其文集《鲒亭集》中,撰写了不少学者的墓志碑铭,诸如《黎洲先生神道碑文》、《亭林先生神道表》、《二曲先生石文》、《桐城方公(苞)神道碑铭》,以及为清初大批学者诸如傅山、何焯、姜宸英、沈彤、厉鹗、刘献廷、毛奇龄等人撰写的《墓志》、《事略》、《传记》等等。其中不仅记述了这些学者的生平经历,而且评述了他们的治学方法、学术著述和成就及师友交往。继全祖望之后,杭世骏、钱大昕、彭绍升、阮元等,也都分别在他们的文集《道古堂文集》、《潜研堂文集》、《二林居集》、《研经室集》中,都或多或少、或详或略地为明末清初及中期大批学者,如阎若璩、胡渭、王锡阐、梅文鼎等撰写了学术传记。由于这些人本身都是著名学者,他们为前辈及同时代学者撰写的学术传记,不仅史实较为可信,评论也较为公允得当。当然应视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成果,也是尔后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宝贵资料。
  乾隆中期,清朝的统治已达鼎盛阶段,学术文化也呈现出繁荣兴盛景象,学派林立,学者辈出,考据学盛行一时,清政府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继康熙、乾隆朝之后,又编纂了各种大规模的书籍,其中以《四库全书》为最。当时一大批学者如纪昀、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都参与纂修全书。与之同时,还编写了《四库全书总目》,该书不仅按经、史、子、集分类收录了历史上留存的包括清代在内的大量文献典籍、学术著述,而且还对收录图书按类撰写了小序及每本书的提要,《序》和《提要》既阐述了学术流变,又介绍了各书作者的生平、著述内容、版本流传及其在学术上的得失。这些文字既反映了编撰者的学术观点,也为后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留下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至嘉庆、道光之际,清朝的统治逐渐由盛转衰,风靡一时的乾嘉考据学逐步走向衰落,今文经学再度兴起,汉学与宋学的门户之争再起。这时出现了对考据学或进行总结、或进行抨击的著作。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江藩站在汉学家立场撰写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其中《汉学师承记》,对清代的汉学家顾炎武、黄宗羲、阎若璩、胡渭、惠栋、戴震、钱大昕、王鸣盛……等一一为之立传,分别厘清了汉学的师承源流和各自的学术成就。与之同时,方东树则站在宋学立场上撰写了《汉学商兑》,对汉学大张挞伐,甚至将其比喻为“鸩酒毒哺”,“洪水猛兽”,不过,确也道出了汉学“支离烦琐”的弊端。稍后,唐鉴也站在宋学立场编撰了《清学案小识》。这些著述虽有很深的门户之见,但毕竟是清代当时人关于清代学术思想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之作。除上述著述外,阮元编纂有《皇清经解》、王先谦又编纂了《续皇清经解》,汇集了清代的注经成果,为研究清代经学史、学术史提供了资料上的方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