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资料

 我来答
来自鸳鸯湖纯朴的菠菜
高粉答主

2018-11-06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54
展开全部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为宋国贵族,因政治动乱迁居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绝,字叔,曾任鲁国下级武官,为当时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学,自谓“十五而志于学。”少年时学过一些艺能,“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青年时作过看管仓库、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相当成熟,但按当时的阶级状况,他还不能越过贵族等级的限制有所建树,于是就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用自己学习所得,去培养闻道济世的优秀人才。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

孔子对于周礼,推崇备至,曾言“吾从周”。但他的这种继承是以改革为前提的。他对周礼的态度,一是不废弃周礼,而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损益,二是适可而止,也就是要做到“中庸”。这种态度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作为改革者,孔子思想的主流还是顺应历史发展,闪耀着夺目光辉的。

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

子所述的“仁”则是包括政治、伦理、价值准则和道德追求等社会生活中非常广阔的范围。在篇幅仅万余字的《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表述就有百次之多,但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对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但“爱人”一语,可以作为对仁的简要概述。爱人就是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并在一定时期,可以“杀身成仁”。而“克己复礼”,也包含着利他行为,达到这种境地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道德思想主张

从仁爱的精神出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贯彻道德原则。换言之,即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孔子的这种“德内政”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统治之道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力,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用强制的方法只能使民畏惧而不敢犯罪,但却消除不了犯罪的动机。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就可消除犯罪的动机.由此,他主张统治者对民要施以“富民”、“惠民”之策,同时要避免贫富过分悬殊。对于暴政,他曾发出过“苛政猛于虎也”的感叹。

扩展资料:

孔子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莉莉安333
2018-11-03 · TA获得超过433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11
展开全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 ,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娱乐我知晓哟

2018-10-15 · 专注各种娱乐,欢迎一起探讨
娱乐我知晓哟
采纳数:1346 获赞数:100026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扩展资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参考资料:孔子-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8be349
2019-10-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1
展开全部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为宋国贵族,因政治动乱迁居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绝,字叔,曾任鲁国下级武官,为当时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学,自谓“十五而志于学。”少年时学过一些艺能,“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青年时作过看管仓库、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相当成熟,但按当时的阶级状况,他还不能越过贵族等级的限制有所建树,于是就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用自己学习所得,去培养闻道济世的优秀人才。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

孔子对于周礼,推崇备至,曾言“吾从周”。但他的这种继承是以改革为前提的。他对周礼的态度,一是不废弃周礼,而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损益,二是适可而止,也就是要做到“中庸”。这种态度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作为改革者,孔子思想的主流还是顺应历史发展,闪耀着夺目光辉的。

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

子所述的“仁”则是包括政治、伦理、价值准则和道德追求等社会生活中非常广阔的范围。在篇幅仅万余字的《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表述就有百次之多,但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对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但“爱人”一语,可以作为对仁的简要概述。爱人就是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并在一定时期,可以“杀身成仁”。而“克己复礼”,也包含着利他行为,达到这种境地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道德思想主张

从仁爱的精神出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贯彻道德原则。换言之,即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孔子的这种“德内政”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统治之道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力,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用强制的方法只能使民畏惧而不敢犯罪,但却消除不了犯罪的动机。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就可消除犯罪的动机.由此,他主张统治者对民要施以“富民”、“惠民”之策,同时要避免贫富过分悬殊。对于暴政,他曾发出过“苛政猛于虎也”的感叹。

扩展资料:

孔子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默汐syt
2019-12-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5
展开全部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为宋国贵族,因政治动乱迁居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绝,字叔,曾任鲁国下级武官,为当时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学,自谓“十五而志于学。”少年时学过一些艺能,“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青年时作过看管仓库、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相当成熟,但按当时的阶级状况,他还不能越过贵族等级的限制有所建树,于是就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用自己学习所得,去培养闻道济世的优秀人才。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

孔子对于周礼,推崇备至,曾言“吾从周”。但他的这种继承是以改革为前提的。他对周礼的态度,一是不废弃周礼,而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损益,二是适可而止,也就是要做到“中庸”。这种态度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作为改革者,孔子思想的主流还是顺应历史发展,闪耀着夺目光辉的。

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

子所述的“仁”则是包括政治、伦理、价值准则和道德追求等社会生活中非常广阔的范围。在篇幅仅万余字的《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表述就有百次之多,但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对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但“爱人”一语,可以作为对仁的简要概述。爱人就是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并在一定时期,可以“杀身成仁”。而“克己复礼”,也包含着利他行为,达到这种境地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道德思想主张

从仁爱的精神出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贯彻道德原则。换言之,即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孔子的这种“德内政”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统治之道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力,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用强制的方法只能使民畏惧而不敢犯罪,但却消除不了犯罪的动机。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就可消除犯罪的动机.由此,他主张统治者对民要施以“富民”、“惠民”之策,同时要避免贫富过分悬殊。对于暴政,他曾发出过“苛政猛于虎也”的感叹。

扩展资料:

孔子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