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又叫女儿节
展开全部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的缘由,史书中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今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
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2、第二种说法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走动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另外,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古做女儿节。七夕当在最前,属小闺女节;重阳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端午,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
1、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今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
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2、第二种说法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走动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另外,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古做女儿节。七夕当在最前,属小闺女节;重阳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端午,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
展开全部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文化”的节日,其叫法之多列中国节日之首,据统计有20多个,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诗人节、灯节等。而在这些叫法中有一种叫法许多现代人不理解,那就是端午节为什么又被叫作“女儿节”?关于为什么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史书中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一代女皇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即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即今日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性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第二种说法这一天是出嫁女子归宁的节日。
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大兴县志》也记载:“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亦曰女儿节。”明清时北京分宛平、大兴两县,故知京师已有重阳节亦曰“女儿节”的说法。清乾隆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亦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走动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其实,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许多人不清楚。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古做女儿节。端午在最前,属小闺女节;七夕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重阳,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
端午节被叫作女儿节,那么,这个节日有哪些与女性关联的民俗呢?
一、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二、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有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等香料。将其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三、躲端午
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午”。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南宋诗人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明代学者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归宁就是已嫁之女归省父母,花糕是指掺入干果,插上装饰旗的重阳糕。”《嘉靖隆庆志》也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四、插艾草
古代时,艾草也叫作“女人草”,“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常用于针灸。每到端午时节,它被插在家家户户的门口避邪、驱蚊,点燃艾草,也可以点艾条,清淡的袅袅烟雾能除虫灭菌。艾草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味妇科良药,所以又被称为女人草。古代女子在端午节还常常将艾叶佩戴在身上,以此来驱邪避毒。因此,古代就有“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一代女皇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即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即今日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性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第二种说法这一天是出嫁女子归宁的节日。
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大兴县志》也记载:“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亦曰女儿节。”明清时北京分宛平、大兴两县,故知京师已有重阳节亦曰“女儿节”的说法。清乾隆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亦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走动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其实,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许多人不清楚。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古做女儿节。端午在最前,属小闺女节;七夕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重阳,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
端午节被叫作女儿节,那么,这个节日有哪些与女性关联的民俗呢?
一、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二、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有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等香料。将其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三、躲端午
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午”。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南宋诗人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明代学者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归宁就是已嫁之女归省父母,花糕是指掺入干果,插上装饰旗的重阳糕。”《嘉靖隆庆志》也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四、插艾草
古代时,艾草也叫作“女人草”,“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常用于针灸。每到端午时节,它被插在家家户户的门口避邪、驱蚊,点燃艾草,也可以点艾条,清淡的袅袅烟雾能除虫灭菌。艾草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味妇科良药,所以又被称为女人草。古代女子在端午节还常常将艾叶佩戴在身上,以此来驱邪避毒。因此,古代就有“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的说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文化的,其叫法之多列中国节日之首,据统计有二十多个,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在这些说法中有一种说法许多现代人不理解,那就是为什么端午节叫女儿节? 关于为什么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史书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杰出女政治家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今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第二种说法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走动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其实,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很多人不知道。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古做女儿节。七夕当在最前,属小闺女节;重阳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端午,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后人们为纪念在这一天为国投江殉难的屈原,开始流行包粽子、划龙舟以及插艾蒲、戴香包、饮雄黄酒、挂长命缕等习俗。北方一些地区还有少女要佩灵符,簪榴花,已嫁女要回娘家省亲,故又称为“女儿节”。福州也有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讨要夏衣的风俗,娘家就将准备好的夏衣送给回娘家的女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