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部外国电影。

寻找一部外国电影,好像是描写波黑战争的影片。片中主要有两个男主角,他们在战壕里,其中一个不小心坐在了地雷上,但又不能站起来,如果站起来地雷就会爆炸,战壕里的两个男人好像彼... 寻找一部外国电影,好像是描写波黑战争的影片。片中主要有两个男主角,他们在战壕里,其中一个不小心坐在了地雷上,但又不能站起来,如果站起来地雷就会爆炸,战壕里的两个男人好像彼此认识,但又是敌对方。 展开
 我来答
shreeek
2007-10-04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69万
展开全部
中文名称:无主之地
◆原 名:No Man's Land
◆译 名:三不管地带(台)/无人地带(港)/无主之地/无人之地(其他)/无主地
◆导 演:丹尼斯-塔诺维奇(Danis Tanovic)
◆演 员:布兰科-德加力奇(Branko Djuric)
雷尼-彼得拉亚奇(Rene Bitorajac)
菲利普-索瓦戈维奇(Filip Sovagovic)
乔治-西亚提蒂(Georges Siatidis)
◆类 型:剧情/战争
◆片 长:98 分钟

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93年6月那时正是波黑在打仗的时候,一群波斯尼亚士兵发现他们被大雾困在了的前沿阵地。在大雾散去以后,塞尔维亚士兵发现了这群波斯尼亚人,并发起了进攻。西基,这个波斯尼亚士兵,他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他设法隐藏在了“无人地带”处的一个遗弃的战壕里。但是他还是被塞尔维亚人尼诺发现,但是不巧的是他们同时又发现一个塞尔维亚士兵塞拉。他受伤了,而且他竟然躺在一颗地雷上面,如果他动一下的话,三个人都要死。事情开始变得有意思了,由于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他们争吵,被各自的部队发现,双方都向联合国部队请求援助,而联合国内部也有不和谐的声音,这些都被一个记者简察觉到。由于媒体的曝光,全世界都在关注这起事件,联合国不得不派出高级官员前往解决,但还是无能为力……夜幕降临,塞拉还是躺在那颗该死的地雷上,等待着他的命运……
股判召G
2007-10-04 · TA获得超过11.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2.8亿
展开全部
片 名: No Man's Land

译 名: 无人地带 | 无主之地 | 不毛之地 | 三不管地带 | 无人之地

导 演: ( 丹尼斯.塔诺维奇 Danis Tanovic )

主 演: (布兰科·久里奇 Branko Djuric) (雷尼·比托拉贾奇 Rene Bitorajac) (菲利普·索瓦戈维奇 Filip Sovagovic) ( Georges Siatidis) (塞吉-亨利·瓦尔克 Serge-Henri Valcke) ( Sacha Kremer)

上 映: 2001年12月14日

剧情介绍:

尼奇(波士尼亚人)与尼诺(塞尔维亚人)他们相遇在1993年波士尼亚与塞尔维亚战争中,两军封锁线间…一个三不管地带的壕沟里。
他们彼此不相信对方,又担心被射杀而不敢逃出壕沟,即使举白旗向自己人求救,偏偏两边的军队都不认识他们,也没有那一方要去救他们,更没有人要找麻烦涉入这件事!外加他们的唯一同伴躺在已经触动的地雷上不敢动弹,很显然的这个后果不是很恐怖就是很滑稽…
不过,有位勇敢的联合国军官不顾上级命令前往壕沟解救他们,并试图拆解地雷;然而随行的新闻记者为了采访这个独家新闻,却意外将这件事变成了国际皆知的肥皂闹剧。
当世界所有的媒体等候事件何时落幕,却依然不见尼奇、尼诺有所动作,因为他们都不想担下这个荒谬闹剧的责任,于是这个压在地雷上的同伴依旧没有动弹,而尼奇与尼诺只能试着在这场疯狂的战争中保持理性…
这是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的处女作。之前他拍摄过不少得到高度赞誉的记录片。影片是一出幽默机智的黑色喜剧,清新生动,从一个别致有趣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疯狂而荒谬的本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山贼cdf1a4a
2007-10-04 · TA获得超过88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无主之地》
  导演/编剧:丹尼斯·塔诺维奇Danis Tanovic
  主演:布兰科·德里克Branko Djuric
  雷尼·比特拉克Rene Bitorajac
  菲利普·萨瓦维克Filip Sovagovic
  西蒙·凯劳Simon Callow
  卡特琳·卡特里奇Katrin Cartlidge
  片长:88分钟
  类型:剧情
  级别:未定
  发行:联美United Artists/MGM
  上映日期:2001年12月7日(部分地区)
  官方网站:www.unitedartists.com/nomansland
  获奖: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200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93年,正是南斯拉夫内战的最高峰。

  某夜,一对到前线探查的克罗地亚士兵在大雾中迷路了,他们只得等到黎明再做行动。士兵们开着玩笑,很快就坠入了梦乡。第二天一早,当灿烂的阳光驱散了迷雾,他们方才发现已经身处战线的最前沿,不远处就是敌方塞尔维亚人的军营。

  塞族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很快对他们发动了进攻。寡不敌众之下,只有一名克罗地亚士兵西基幸存下来,他躲进了一条处于两军交界处的废弃的战壕里。这片地方被称为“无主之地”。塞尔维亚人派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新丁尼诺搜索战壕。他们把一名克族士兵塞拉的“尸体”放在一枚地雷上,布置成一个陷阱,只要有人稍微搬动尸体就会引爆炸弹。当他们完成这项精心策划的工作后,发现刚才还在的一枝步枪不见了,这时愤怒的西基从战壕里跳出来,打死了老兵,打伤了尼诺。而他自己也受了伤。

  于是现在就变成了西基和尼诺两个人的直接对峙,但看来暂时他们谁都无力完全打败对方。他们只能栖身在战壕中等待机会。最令人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被作为陷阱诱饵的“尸体”塞拉竟然逐渐苏醒过来,原来他并没有死,只是被打晕过去,受了伤。然而现在他们都陷入了一个极端尴尬的境遇中,只要塞拉一动,地雷就会爆炸,他们三人都将命丧黄泉。西基和尼诺只能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而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让塞拉保持安静,静止不动。并等待着救援。

  显然这两个来自对立阵营的人之间充满了敌视和仇恨,但为了打发时间他们还是开始了不那么友好的交谈。他们惊讶地发现两人曾经喜欢过同一个女人,这一巧遇似乎令气氛一度缓和。但很快西基和尼诺又陷入了更激烈的争吵中,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的国家首先挑起了战争,破坏了平静的生活和美丽的家园。

  他们的困境终于引起了双方部队的注意。克族和塞族人都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求救,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闻讯后赶来解决问题。但是最高司令部却不准他介入这起敏感事件中。司令部里索福特上校正忙着与性感的女秘书调情游戏,根本无心管这桩棘手的麻烦。热心的马钱德决定不顾上级命令,尽其所能的帮助两个可怜的士兵。但是他发现行动起来困难重重,这里的大部分人都不会说法语,沟通存在严重问题,而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僚主义作风也令他无法取得进展。他试图劝说两人离开战壕,但西基坚决不愿抛下地雷上的战友塞拉。在上司的严厉威胁下马钱德只好一筹莫展地离开战壕,他一走两人之间的冲突再度升温。

  在归途中马钱德遇上了闻风而动的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她决心紧紧抓住这一好素材,于是威胁要将这种“不干涉”行动曝光。马钱德只好带着她返回战壕,并向上级报告,找来了炸弹专家。在新闻媒体的介入之下,这条小小的战壕变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索福特上校看到这一事件逐渐白热化,只能为挽回维和部队的形象亲自前去处理。

  局势似乎变得越来越失控了,每个人都各怀目的地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可怜的塞拉还能坚持多久呢?炸弹是否会爆炸?西基和尼诺会不会杀死对方?这真是荒谬的一天……

  导演介绍

  科波拉说:“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这话颇有道理。不过反战的手法也有高下之分。一类战争电影往往将战争呈现为壮丽的奇观,其间洋溢着高昂的英雄主义。40到60年代的战争片大抵如此。越南战争开始使电影人警醒,如《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等揭露出战争残酷、无人性之本质的影片出现了。但是如果拿《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影片和这部波斯尼亚电影相比,好莱坞还是显得过于温情、过于说教。一个巧合是,好莱坞刚刚也利用前南斯拉夫内战拍摄了《深入敌后》,把它和《无主之地》放在一起,就更加衬托出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浅薄可笑。

  这部去年以来备受好评的波斯尼亚电影出自年轻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之手。他在前线拍摄了300多个小时的战争记录片在世界各大媒体上播放。他与人合作编导的影片《My Mother the Sehit》以及《Portrait of the Artist in the War》亦颇受好评。塔诺维奇后迁往比利时发展,制作了几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记录片。这部影片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融入了不少他在前线的亲身经历。他仅花14天完成剧本,26天完成拍摄。

  塔诺维奇如此阐述他的影片:“我记得当战争在波斯尼亚爆发时那种古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建筑物上的黑色子弹孔和地面上炸弹留下的弹坑。想象如果有人用黑白摄影拍摄梵高的画,你就会理解我的这种感觉。这不和谐感是一种视觉震撼,它让我变得冷漠,感到痛苦和无助。这种冲击就是我试图通过电影所重新制造的。一边是漫长的夏日中美丽的自然和浓烈的色彩,一边是人性中黑暗的疯狂。而这个炎热漫长的夏日就反映了电影本身的氛围。行动是如此沉重,思想难以捕捉,时间缓慢流逝,张力潜藏着又始终在场。”“我希望影片充满各种各样的对比和不协调。”“我的影片的要点不在于谴责,这一故事不是指出哪一方是错误的。要点是激起反战之声。”

  同样以荒诞幽默手法表现战争的南斯拉夫影片《地下》也曾大获好评,这种黑色幽默似乎是斯拉夫民族文化的一个特征。对此,塔诺维奇说:“我认为幽默是一种求生的方式,它给你以距离,所以我们在战争中经常大笑,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

  塔诺维奇认为对他印象最深的战争片是《猎鹿人》,而他拍摄电影最重视的是剧本,“对我而言,剧本就是圣经……而拍摄仅仅是技术部分。”“拍纪录片是因为生活乃最伟大的编剧,发生在生活中的有些事情如果放到剧情片中,没有人会相信。”看来影片的剧本受到广泛好评亦不足为怪。

  虽然处女作取得了成功,但塔诺维奇似乎并不打算就趁此机会闯入好莱坞。他坚决拒绝为赚钱而拍电影,在他看来创作电影只有两个理由“一是你有话要说,二是你想娱乐大众”。“做一名导演不仅仅是走过红地毯。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

  演员介绍

  本片的主要演员几乎都名气不大。只有西蒙·凯劳和卡特琳·卡特里奇算是有些熟悉的面孔,前者出演了《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后者则在《暴雨将至》、《破浪》等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扮演三位士兵的均是波斯尼亚演员,布兰科·德里克如此描述他的表演:“比起汤姆·汉克斯和其他演出美国战争电影的演员,我有一大优势,因为我曾经亲身经历过战争。我知道当一颗手榴弹在你身边爆炸时,或者狙击手击中你身边的人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我不用演,我只是回忆。”他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评论

  这部影片令人联想到《奇爱博士》、《陆军野战医院》等一流的战争讽刺片,是《等待戈多》在银幕上的重演。它将最黑色的幽默与最尖刻的讽刺混合在一起,以强烈的反讽凸现了战争的荒谬本质。影片似乎在按照我们对一般战争片的想象发展,但编导最后却以一盆现实的冷水彻底浇灭了所有的幻想,这是一种令人惊骇的现实感。

  影片站在个体的层面揭示了战争的起源所在,那是人们内心中盲目的仇恨,分析虽然锐利而尖刻,但拒绝提供答案,因为对于仇恨滋生的根源没有简单答案。它没有任何说教成分,也丝毫不浪漫化战争的残忍本质,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

  影片的前半部分具有戏剧性,后半部分表达趋向多层次,将影片的主题开拓到了更为广阔的层面,对冠冕堂皇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质疑:在自负和官僚作风影响下它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还有对媒体的尖锐批判。极具张力的剧本精心结构而又脉络清楚分明,细节丰富,善于不断制造一个个小高潮给人以惊奇。

  摄影捕捉到了波斯尼亚粗犷的美感,把自然景色与残酷紧张的对峙并列制造出不和谐感,这也令影片在精彩的剧本之外,呈现了出色的影像。

参考资料: http://ent.163.com/edit/020329/020329_117152.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