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所有的书当中,绝大部分是不需要读的,因为你能涉足的领域实际上极少;一部分书是不值得读的,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书也不多
一些书是可以浏览的,当作消遣,消磨时光;另一些则是需要反复阅读、反复钻研的书。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书,对不同的书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对于长期阅读的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重点:不是每本书都要读,不是每本书里的每个字都要读。
拿到一本书时,最重要的是要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
1. 翻开一本书,先看目录,了解整体框架,然后翻到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一下,此时要作出判断,要不要继续阅读。
不需要,就此打住。
需要,请看下面第2条
2. 根据“二八定律”,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20%最重要的内容上,从而达到掌握书中80%的内容,获得最优的投入收益比。
通过第1条,找到重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通过第2条, 对内容进行理解,大部分书籍读一遍,或采用下面介绍的“三分之一阅读法”,对内容进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有疑问的、不懂的地方,可以到网上、或书库中,通过关键词搜索,进行扩展阅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相关阅读。阅读材料可以是书籍、杂志期刊、网页、视频、等等,一旦疑问得到解决,这本书就可以抛到一边了,在你这里,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虑,需要辨别阅读信息的真伪和了解阅读价值,请参见下文。
横向阅读——辨别信息真伪的利器
市面上流行的各种高速阅读法、移动眼球、不移动眼球、照片式阅读,都强调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跟理解深度有时是相矛盾的,因为大脑思考需要时间。
把阅读的重点从提高阅读速度转到对有效知识点获取上,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高速的阅读,而且能同时达到不错的理解深度。
同一本书,对不同的读者来说,知识密度是不一样的,读者需要的有用的内容也是各不一样的,阅读的负荷、阅读的难点也是不一样的,阅读的关键不是速度,而是理解,阅读之后的输出更是基于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输出。
对于书中知识点的采摘,我推荐“三分之一阅读法”,对于长期大量阅读的人非常有用。
“三分之一阅读法”
此法由日本作家尾藤克之提出。日本人的特点:善于向高手学习、向强者学习。日本通过学习实现了经济繁荣、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此法可以用来迅速判断要不要阅读一本书,和怎样阅读一本书。
具体方法:
1. 先看目录,了解书的整体框架。
2. 找到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每页的左侧三分之一部分,从而把握整体内容,经过几个兴趣点的阅读,找到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或你感兴趣的部分。
3. 一页书只读三分之一,一本书也只读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不是一个僵化的标准,不理解时,可以相对扩大阅读的份量)。
4. 有好词好句,脑子里闪现的想法,立即记下来。
5. 读书——输出——读书,不断循环实现自我成长。
6. 10分钟读完一本书,30分钟用来输出(写读书笔记等)。
为什么这个看似有些荒谬的方法有用。
一、人类双眼的视野,水平方向,往两耳侧,各有90-100度,往鼻子中间各有60度,就是说左右眼在中间部分有视野重合,往上大约60度,往下大约70度。
一页文字即使只看三分之一,也有大约50%的文字会进入视野之中。
也就是说,你不需要看到全部,就能了解全部的大致内容。10分钟读一本书,理解书中60%的内容。
以下为本文作者个人对“三分之一阅读法”的理解
这个方法适应于熟悉的领域,而非开启全新领域的阅读,同样,用还未熟练掌握的外语去阅读外文书籍,也可能导致不知所云。
能够阅读三分之一的内容,就能知道一本书的60-80%的内容的基础是脑子里已经有该语言的大量语料和行业的背景知识。
生活中常有人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说上半句,我就知道你的下半句。因为你早就知道了对方说话的模式和背后的逻辑,甚至部分要说的内容。
读书时,遇到这样熟知的、陈词滥调的内容,直接不读,抽查几个地方都是这样,这本书可以扔到一边了。
二、“Typoglycemia现象”,通俗讲就是单词里字母乱序不影响阅读的现象。
为了节省时间,在这里不举例了,读者可以自己到网上搜索。
我们阅读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而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输入。也就是说,阅读时,只要辨认出模块就行了,模块里面的具体内容不会去仔细辨认。这样就决定了,可以通过部分内容的抓取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这里的模块可以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信息、一段文字。模块可以是语法模块,也可以是信息模块,知识点模块。)
用这种方法,尾藤一年读1000本书,发表400篇读书笔记,到他公开介绍此阅读法的时候,已经读完10000本书了,输出了7000篇读书记事。他靠这个生存。
有效发挥“三分之一阅读法”的措施:
读目录,掌握整体框架。
带着目的去读书,譬如:带着问题去阅读,或是以输出为目的去读书。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
勾画和批注
有新想法,马上记在书的空白处。
多角度思考,跟外部资料产生链接。
只读“必读”之书,利于聚焦。
选择永远是最重要的。
知道要读哪些书,不读哪些书;一本书中,知道要读哪里不读哪里。舍比取更重要,选书远比读书更重要。
分享能加深记忆,分享场所:读书会、发表作品。
读书对人的影响远比你能想象的更大,更广,更高远;也更细致,更深入。
关于输出
输出的基础是理解,没有理解无法输出。通过输出加深理解,加深记忆,“三分之一阅读法”的提出者尾藤是靠读书后的输出为生的人。
关于遗忘
由于人大脑的构成,不论什么,你终将遗忘,最终不得老年痴呆就是万幸。对于个体,也终将被遗忘,就如同你从未来过这世界一样。
唯一能延长你生命的可能是你的输出了,你的作品有可能代替你活着,成为个体的记忆、家人的记忆,族群的记忆、或者一个国家的记忆,看阅读者、输出者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
输出的重要性
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你的生命。
退而求其次,能谋生,养家糊口,像尾藤一样。
再退而求其次,当作大脑体操,延缓大脑衰老,乐在其中,也未尝不可。
初学这个方法的人可能达不到他的输入输出量,但可以逐步提高。
用上述方法逐步达到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了解一本书60%的内容。
“三分之一阅读法”的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商务书籍”、“实用书籍”的阅读。
“前言”、“后记”和“第一章”概括了全书70%的内容。不像小说,需要设置悬念,实用类书籍都会把主要内容放在前面,提前告诉读者,作者需要吸引读者,否则读者翻开书就会扔到一旁。
注:
1. “Typoglycemia” 这个单词是把Typo“打字错误和Hypoglycemia 低血糖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新词。
2. 尾腾克之
日本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NHK节目嘉宾,明治大学服务创新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职议员秘书,后任职大型企业管理、上市IT企业高管。
一些书是可以浏览的,当作消遣,消磨时光;另一些则是需要反复阅读、反复钻研的书。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书,对不同的书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对于长期阅读的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重点:不是每本书都要读,不是每本书里的每个字都要读。
拿到一本书时,最重要的是要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
1. 翻开一本书,先看目录,了解整体框架,然后翻到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一下,此时要作出判断,要不要继续阅读。
不需要,就此打住。
需要,请看下面第2条
2. 根据“二八定律”,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20%最重要的内容上,从而达到掌握书中80%的内容,获得最优的投入收益比。
通过第1条,找到重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通过第2条, 对内容进行理解,大部分书籍读一遍,或采用下面介绍的“三分之一阅读法”,对内容进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有疑问的、不懂的地方,可以到网上、或书库中,通过关键词搜索,进行扩展阅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相关阅读。阅读材料可以是书籍、杂志期刊、网页、视频、等等,一旦疑问得到解决,这本书就可以抛到一边了,在你这里,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虑,需要辨别阅读信息的真伪和了解阅读价值,请参见下文。
横向阅读——辨别信息真伪的利器
市面上流行的各种高速阅读法、移动眼球、不移动眼球、照片式阅读,都强调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跟理解深度有时是相矛盾的,因为大脑思考需要时间。
把阅读的重点从提高阅读速度转到对有效知识点获取上,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高速的阅读,而且能同时达到不错的理解深度。
同一本书,对不同的读者来说,知识密度是不一样的,读者需要的有用的内容也是各不一样的,阅读的负荷、阅读的难点也是不一样的,阅读的关键不是速度,而是理解,阅读之后的输出更是基于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输出。
对于书中知识点的采摘,我推荐“三分之一阅读法”,对于长期大量阅读的人非常有用。
“三分之一阅读法”
此法由日本作家尾藤克之提出。日本人的特点:善于向高手学习、向强者学习。日本通过学习实现了经济繁荣、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此法可以用来迅速判断要不要阅读一本书,和怎样阅读一本书。
具体方法:
1. 先看目录,了解书的整体框架。
2. 找到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每页的左侧三分之一部分,从而把握整体内容,经过几个兴趣点的阅读,找到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或你感兴趣的部分。
3. 一页书只读三分之一,一本书也只读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不是一个僵化的标准,不理解时,可以相对扩大阅读的份量)。
4. 有好词好句,脑子里闪现的想法,立即记下来。
5. 读书——输出——读书,不断循环实现自我成长。
6. 10分钟读完一本书,30分钟用来输出(写读书笔记等)。
为什么这个看似有些荒谬的方法有用。
一、人类双眼的视野,水平方向,往两耳侧,各有90-100度,往鼻子中间各有60度,就是说左右眼在中间部分有视野重合,往上大约60度,往下大约70度。
一页文字即使只看三分之一,也有大约50%的文字会进入视野之中。
也就是说,你不需要看到全部,就能了解全部的大致内容。10分钟读一本书,理解书中60%的内容。
以下为本文作者个人对“三分之一阅读法”的理解
这个方法适应于熟悉的领域,而非开启全新领域的阅读,同样,用还未熟练掌握的外语去阅读外文书籍,也可能导致不知所云。
能够阅读三分之一的内容,就能知道一本书的60-80%的内容的基础是脑子里已经有该语言的大量语料和行业的背景知识。
生活中常有人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说上半句,我就知道你的下半句。因为你早就知道了对方说话的模式和背后的逻辑,甚至部分要说的内容。
读书时,遇到这样熟知的、陈词滥调的内容,直接不读,抽查几个地方都是这样,这本书可以扔到一边了。
二、“Typoglycemia现象”,通俗讲就是单词里字母乱序不影响阅读的现象。
为了节省时间,在这里不举例了,读者可以自己到网上搜索。
我们阅读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而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输入。也就是说,阅读时,只要辨认出模块就行了,模块里面的具体内容不会去仔细辨认。这样就决定了,可以通过部分内容的抓取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这里的模块可以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信息、一段文字。模块可以是语法模块,也可以是信息模块,知识点模块。)
用这种方法,尾藤一年读1000本书,发表400篇读书笔记,到他公开介绍此阅读法的时候,已经读完10000本书了,输出了7000篇读书记事。他靠这个生存。
有效发挥“三分之一阅读法”的措施:
读目录,掌握整体框架。
带着目的去读书,譬如:带着问题去阅读,或是以输出为目的去读书。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
勾画和批注
有新想法,马上记在书的空白处。
多角度思考,跟外部资料产生链接。
只读“必读”之书,利于聚焦。
选择永远是最重要的。
知道要读哪些书,不读哪些书;一本书中,知道要读哪里不读哪里。舍比取更重要,选书远比读书更重要。
分享能加深记忆,分享场所:读书会、发表作品。
读书对人的影响远比你能想象的更大,更广,更高远;也更细致,更深入。
关于输出
输出的基础是理解,没有理解无法输出。通过输出加深理解,加深记忆,“三分之一阅读法”的提出者尾藤是靠读书后的输出为生的人。
关于遗忘
由于人大脑的构成,不论什么,你终将遗忘,最终不得老年痴呆就是万幸。对于个体,也终将被遗忘,就如同你从未来过这世界一样。
唯一能延长你生命的可能是你的输出了,你的作品有可能代替你活着,成为个体的记忆、家人的记忆,族群的记忆、或者一个国家的记忆,看阅读者、输出者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
输出的重要性
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你的生命。
退而求其次,能谋生,养家糊口,像尾藤一样。
再退而求其次,当作大脑体操,延缓大脑衰老,乐在其中,也未尝不可。
初学这个方法的人可能达不到他的输入输出量,但可以逐步提高。
用上述方法逐步达到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了解一本书60%的内容。
“三分之一阅读法”的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商务书籍”、“实用书籍”的阅读。
“前言”、“后记”和“第一章”概括了全书70%的内容。不像小说,需要设置悬念,实用类书籍都会把主要内容放在前面,提前告诉读者,作者需要吸引读者,否则读者翻开书就会扔到一旁。
注:
1. “Typoglycemia” 这个单词是把Typo“打字错误和Hypoglycemia 低血糖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新词。
2. 尾腾克之
日本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NHK节目嘉宾,明治大学服务创新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职议员秘书,后任职大型企业管理、上市IT企业高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