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生物知识的诗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关于生物知识的诗句
关于生物知识的诗句 1.蕴含生物知识的古诗词
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植物的向光性)
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青蛙冬眠过后鸣叫与交配、繁殖)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
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山上温度较低,是影响桃花迟开的主要生态因子)
7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温度对叶绿体色素及花青素的影响)
8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王禹偁《村行》(棠梨落叶的颜色;荞麦秋天开花)
9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尔为害有余。下如蛇盘曲。上若绳萦纡。可怜中心树,束缚成枯枝。——白居易《紫藤》(藤本植物的附生现象)
10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食物链、天敌、保护青蛙对农作物丰收的作用)
11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苏麟《献范仲淹诗》(温度和光照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12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农作物与杂草的种间竞争)
13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动物的保护色)
1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应激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5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思归雁南翔,年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草木落叶,候鸟迁徙)
1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诗》(生物的繁殖现象)
17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张籍《田家行》(野蚕的发育过程,变态发育)
18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
19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春气候还冷,黄莺为向阳的树枝而相互争斗,实际上是繁殖中的一种占区行为;燕子用喙衔泥草,并混以唾液在屋檐下的筑巢行为)
2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江南春绝句》(同种动物因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的群聚现象)
2.蕴含生物知识的古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的是生物与海拔的关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昆虫变态发育。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发光。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物趋光性。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的循环。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植物的光周期。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植物的繁殖。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种子的传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的种间竞争。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园中一朵奇葩,她以其绚丽的色彩,迷人的风姿,醉人的芬芳,一直为炎黄子孙所瞩目,那大家是不是知道呢?诗词中还有许多描述生物学现象的句子。我们小组通过收集整理找到了这些,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欣赏吧。“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描述柳树阿娜多姿的,听到这样的诗句,在校园及城市绿化中,侈能不选柳树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描写秋叶的,大家都知道,叶子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叶绿素,但叶子中不只有叶绿素,还有一些其他的色素,就拿枫叶来说吧,秋天时叶绿素分解,叶子中的花青素呈现出来,所以叶子就变成了红色。同学们都知道白居易的那首《忆江南》吧,“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啊。可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吗?让我来说吧,前半句大家好理解,后半句就是咱们的生物学现象了,那是由于大量藻类繁殖,而使江水呈现的颜色,总之,通过我们的调查,诗词中有好多都是描述生物学现象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句中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山下的桃花都已经开败了,可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说明开花要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其实还有描述这种生物学现象的诗句。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燕草如碧丝,春风吹又生”。我们还找到了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说落叶落下后,溶入土中,被土中的细菌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体重新吸收,为植物体提供营养。我们小组最大的感受是,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学现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物的美丽。
“鹅,鹅,鹅,由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大家是不是看到了白鹅在水中游动的美景。这是骆宾王六岁时写的诗句。大家都知道,那你们知道吗?它其实属于鸟的一种,大雁是它的祖先。大家对李白的《下江陵》也不陌生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谁知道为什么猿猴叫个不停呢?其实很简单,那是它们寻求配偶的信号,是动物的语言。其实还有描写动物行为的诗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这里我们小组更喜欢那们老渔翁,他不畏严寒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把人-鸟-风雨-花巧妙联系起来,让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气候宜人。让我们体会到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其实这样的诗句实在太多了。“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为我们勾画出一派乡村田园风光之景色。但是现在这样的景象我们却很难见到和听到。因为我们的生态环境日益被破坏。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啊。所以在这里我们倡议,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把我们的环境治理得更好,更美。
3.蕴涵生物学知识的古代诗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宋。苏麟:《断句》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4.关于生物的诗句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孤 雁杜甫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鹦 鹉?裴夷直?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嘴任天真.?如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见鹦鹉戏作?王安石?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祗烦冤.?直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咏蚕 》蒋贻恭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孤雁》 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释]1、之:往.2、失:失群.3、渚:水中的小洲.4、矰:(zēng)[评析]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3、薄宦:官卑职微.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评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简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
关于生物知识的诗句 1.蕴含生物知识的古诗词
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植物的向光性)
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青蛙冬眠过后鸣叫与交配、繁殖)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
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山上温度较低,是影响桃花迟开的主要生态因子)
7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温度对叶绿体色素及花青素的影响)
8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王禹偁《村行》(棠梨落叶的颜色;荞麦秋天开花)
9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尔为害有余。下如蛇盘曲。上若绳萦纡。可怜中心树,束缚成枯枝。——白居易《紫藤》(藤本植物的附生现象)
10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食物链、天敌、保护青蛙对农作物丰收的作用)
11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苏麟《献范仲淹诗》(温度和光照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12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农作物与杂草的种间竞争)
13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动物的保护色)
1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应激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5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思归雁南翔,年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草木落叶,候鸟迁徙)
1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诗》(生物的繁殖现象)
17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张籍《田家行》(野蚕的发育过程,变态发育)
18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
19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春气候还冷,黄莺为向阳的树枝而相互争斗,实际上是繁殖中的一种占区行为;燕子用喙衔泥草,并混以唾液在屋檐下的筑巢行为)
2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江南春绝句》(同种动物因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的群聚现象)
2.蕴含生物知识的古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的是生物与海拔的关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昆虫变态发育。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发光。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物趋光性。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的循环。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植物的光周期。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植物的繁殖。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种子的传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的种间竞争。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园中一朵奇葩,她以其绚丽的色彩,迷人的风姿,醉人的芬芳,一直为炎黄子孙所瞩目,那大家是不是知道呢?诗词中还有许多描述生物学现象的句子。我们小组通过收集整理找到了这些,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欣赏吧。“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描述柳树阿娜多姿的,听到这样的诗句,在校园及城市绿化中,侈能不选柳树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描写秋叶的,大家都知道,叶子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叶绿素,但叶子中不只有叶绿素,还有一些其他的色素,就拿枫叶来说吧,秋天时叶绿素分解,叶子中的花青素呈现出来,所以叶子就变成了红色。同学们都知道白居易的那首《忆江南》吧,“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啊。可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吗?让我来说吧,前半句大家好理解,后半句就是咱们的生物学现象了,那是由于大量藻类繁殖,而使江水呈现的颜色,总之,通过我们的调查,诗词中有好多都是描述生物学现象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句中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山下的桃花都已经开败了,可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说明开花要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其实还有描述这种生物学现象的诗句。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燕草如碧丝,春风吹又生”。我们还找到了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说落叶落下后,溶入土中,被土中的细菌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体重新吸收,为植物体提供营养。我们小组最大的感受是,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学现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物的美丽。
“鹅,鹅,鹅,由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大家是不是看到了白鹅在水中游动的美景。这是骆宾王六岁时写的诗句。大家都知道,那你们知道吗?它其实属于鸟的一种,大雁是它的祖先。大家对李白的《下江陵》也不陌生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谁知道为什么猿猴叫个不停呢?其实很简单,那是它们寻求配偶的信号,是动物的语言。其实还有描写动物行为的诗句,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这里我们小组更喜欢那们老渔翁,他不畏严寒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把人-鸟-风雨-花巧妙联系起来,让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气候宜人。让我们体会到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其实这样的诗句实在太多了。“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为我们勾画出一派乡村田园风光之景色。但是现在这样的景象我们却很难见到和听到。因为我们的生态环境日益被破坏。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啊。所以在这里我们倡议,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把我们的环境治理得更好,更美。
3.蕴涵生物学知识的古代诗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宋。苏麟:《断句》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4.关于生物的诗句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孤 雁杜甫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鹦 鹉?裴夷直?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嘴任天真.?如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见鹦鹉戏作?王安石?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祗烦冤.?直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咏蚕 》蒋贻恭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孤雁》 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释]1、之:往.2、失:失群.3、渚:水中的小洲.4、矰:(zēng)[评析]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3、薄宦:官卑职微.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评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简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