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6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看清题目要求;3、细找文中原话;4、认真回答问题。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是,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用等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完整的回答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感觉这个小女孩是一个 的人,因为她 。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是,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用等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完整的回答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感觉这个小女孩是一个 的人,因为她 。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等。
下面我来谈谈近几年来我在阅读短文教学上的一点想法:
我个人认为,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些界定: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想回答这四个问题,文章不读上三遍是不可能一下子弄清楚的。因此教育孩子阅读短文,文章至少读三遍,
读第一遍,标小节号,题目边上写清楚:写 ;
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是 ;
读第三遍时,写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篇文章要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读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都有事情可做,孩子的读有目的,读懂文章是完成阅读题的关键。我平时改阅读卷以前,先不看孩子的阅读答案,首先看学生有没有阅读标注,没有阅读标注的孩子,试卷整体先扣5分,训练时间久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了(我估计我班大部分孩子做阅读文章,至少会读2遍)在答题的时候,准确率会高一些。
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我也有些方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
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卢沟桥烽火》:不能写成,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叙述了我军和敌人在卢沟桥打仗的清况。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这段写了卢沟桥烽火的战争起因。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这段话写了我军为什么要和日军在卢沟桥开战。
四、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6、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五、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2、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教会学生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3、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
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
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六、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
方法的好处。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以几篇文章为例,与大家探讨如何巧妙审题,继而轻松的解题。
例文1:(写事类)
垃圾堆
深夜,美国某城市的一条僻(pì)静的街道上,就在公共汽车开动的一瞬间,一位刚下车的老人,突然看见垃圾堆前有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影。
老人的心怦(pēng)怦直跳。他很明白:他口袋里刚领到的工资将被抢劫,几十年相依为命的妻子将成为寡妇,十几岁的儿子弗(fú)雷迪(dí)将失去父亲。
老人想赶快离开这儿。就在这时,歹徒们在昏暗中朝他一步步逼近。忽然响起一声刺耳的口哨声,紧接着,一个黑影朝老人猛扑过来。老人不顾一切地举起手杖向黑影尽力劈去。那黑影发出一声惨叫,便倒下了。老人盲目地跑进了垃圾堆。
垃圾堆里到处是铁丝、铁块和破汽车。一个歹徒紧紧追赶,离他越来越近了。老人急忙拐了个弯,不料被什么东西绊倒了,他想:这下可完了!他就势打了几个滚,滚到了一辆破卡车下,等待死亡的到来。
“妈的,他逃走了!”一个歹徒骂着。
“咱们走吧!”有个歹徒丧气地说。
“弗雷迪!”另一个歹徒压低声音喊着。
没有人回答。
“弗雷迪,你在哪儿?”
仍没有人回答。
听见歹徒们呼唤弗雷迪,躲在破卡车下面的老人的心怦然一动。
“天哪,他在这儿!”一个歹徒忽然叫道。
“是弗雷迪,”另一个说,“他死了!”
“把他抬起来,”有个歹徒命令着,“塞到那辆破卡车底下!”
躲在破卡车下的老人,把塞到身旁的尸体翻过来。虽然光线很暗,但他还是看清了尸体的面庞,随着发出一声惊叫:“天啊,真的是他!”老人从卡车底下爬出来,痛苦地举起双手,两眼望着黑暗的天空呼喊着:“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随后,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垃圾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一刹那——( ) 伤心——( )
此题主要是考(1)学生的审题情况,“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在文章中,学生无需思考,只要认真读文章即可找到答案;(2)一般情况下,学生读完一遍文章,就会急冲冲的往下写,这一题在文中找答案,就“逼着”学生再把文章认真的看一遍。
2、短文两次写了老人的心:“怦怦直跳”、“怦然一动”,第一次是因为
,第二次是因为
。(6分)
此题主要考核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高低,第一处的“怦怦直跳”,原因就在关键词的后面,简短缩句抄下来即可;第二处的“怦然一动”,原因其实也在文章中,联系上下文读后稍加思考,应该可以做出来,前文中提到“十几岁的儿子弗(fú)雷迪(dí)将失去父亲。”后面的歹徒口中念道的“弗雷迪”就是他的儿子,换句话是他的儿子是歹徒之一,他打死了自己的儿子。
3、结合短文,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3分)
A、老人打死的歹徒叫弗雷迪,老人之所以惊叫、痛苦,是因为他成了杀人犯。
B、老人打死的歹徒叫弗雷迪,老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死者是他的儿子,他为自己的错杀而自责。
C、老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也和这群歹徒混在一起,更想不到自己亲手打死的竟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他痛苦。
这题的考点其实和上一题类似,或者上回答上一题可以为下一题做好铺垫;也可以说上一题不会写的,做这一题时会有所启发。
我们曾经告诉孩子,读短文时要联系上下文思考,有时做问答题也可以这样,“迁移而学”,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情感是一样的,回答问题时可以想一想上一题的答案对这一题有无帮助。
4、这篇短文为什么以《垃圾堆》为题?(5分)
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关系到文章的中心,所以做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教育学生关注文章中心,既要结合文章内容,又要结合文章中心来回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要深入文章内部,找到“抓手”,抓住关键词,品读文字背后的东西。“垃圾堆”就是这篇文章的“抓手”。我们平时在教学时,就建议孩子先在文中找到问题里提到的句子,既“抓手”再读读前文,读读后文,仔细挖掘文字的内涵。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垃圾堆”旁的,老人遇见的这群歹徒就是社会的垃圾。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5分)
此题是考核学生的思维深度,考察学生是否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形象,是否体悟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碰到写人物品德、特点时一定要具体化,不能简单概括为一、两个词,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写具体。考虑问题时还需要全面一些,多想几点,多考虑几个方面。
做这一题学生就应该考虑两方面,一从老人是父亲的角度来考虑,体会一个父亲亲手打死自己的儿子时,是多么的伤心和后悔,这时我们应该安慰他;二可以从孩子的角度,作为一个青年不与好人相处学习,不做正当的工作,而与社会上的“垃圾”在一起,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应该受到惩罚,而老人是正当防卫,我们应该适时地劝解。
例文2:(写人类)
屋顶上的月光
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地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十分贫寒,生活艰苦。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家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
虽然来到汉堡,音乐教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了一位教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奋使他很快脱颖而出。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要提出了请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的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也被感染了,深为其悲。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有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眼泪潸然也下。他继往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发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少年终于一偿宿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马赫。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光。”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1 巴赫的“宿愿和美梦”是什么?(巴赫的“宿愿和美梦”是对音乐的渴望。)
这是一道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孩子们多数情况下读完一遍都能理解。
2.读句子,体会人物形象或想象人物心理。
(1)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写曲谱。(表现出巴赫学习十分勤奋刻苦,对音乐痴狂)。
(2)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在音乐上继续深造。
(哥哥此时会对弟弟说:“弟弟,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都永远支持你!我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这道题目考核学生是否理解人物形象,孩子可以简单的写人物特点,也可以选择写片断,想象那时巴赫在月光下抄曲谱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 题型也不会扣分。
3.巴赫说,是“屋顶上的月光”支持着他走过艰苦的岁月,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屋顶上的月光理解。
(我的理解是:“屋顶上的月光”表面指月亮照到屋顶上的月光,实际指他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他人生的支柱。尽管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但对有理想在追求,心中有渴望,就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这是一道考察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题目,题眼叫“屋顶上的月光”,我们既要从文章内容说,先从字面理解,再联系文章内容来说,又要结合文章中心,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例文3:(写事说理文)
飓风来临
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把美国墨西哥沿岸的4个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密西西比州遭飓风袭击最严重的地方,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
飓风虽狰狞可怕,但人们的爱并没有退缩,爱心与奉献在这场灾难中演绎(yì)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飓风袭来时,有6个人刚刚从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市的一个法院里走出来,他们是刚刚对簿公堂的原告和被告。为避灾难,他们情急之下不约而同地躲在一个立交桥的桥墩下。当时的风力达到了12级,连小汽车也被掀到了半空。紧紧靠着桥墩的6个人,随时都有被刮跑的危险。怎么办?危急时刻,一个声音突然喊道,快把手拉在一起。喊声让人们恍然大悟,他们抛却了所有的恩仇,围抱着桥墩把手紧紧拉在一起。那一刻,他们感到别人的手对自己是那么重要。结果,飓风无可奈何地离去,6个人因此逃过一劫。
强烈飓风也使洪水泛滥成灾,路易斯安娜州首府新奥尔良市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被洪水淹没,有8个市民在洪水泛滥时坐在一条小船上逃生。但小船还没有走多远,就因为负载太重,在水里直打转,并慢慢下沉,眼看着一船人就要葬身水底。就在这时,一位体态较胖的中年男子站起来说:“让我跳下去,大家就得救了!”听了他的话,其他的几个人也纷纷要跳下去,要把生还的希望让给别人。但中年男子大声说:“谁也别争,跳下去的必须是我,我是所有人里最重的。”说完,他就跳下去了。小船停止了打转并开始上浮,其他人眼看着这个不知姓名的人被洪水吞没,都失声痛哭起来……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的飓风,它带来的每场灾难都是对人类的严峻考验。就在这些考验中,我们会看到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无可奈何:
逃过一劫:
2.“其他人眼看着这个不知姓名的人被洪水吞没,都失声痛哭起来。”改写为“把”字句:
3. 第2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4. “飓风‘卡特里娜’把美国墨西哥沿岸的4个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密西西比州遭飓风袭击最严重的地方,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这个句子使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
5. 飓风中两个瞬间所发生的事分别是(概括大意):
(1)
(2)
6. 文章最后说:“就在这些考验中,我们会看到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读完文章,你看到的“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 是___ ___ _____ ____。
例文4:(说明文)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节选自《大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等。
下面我来谈谈近几年来我在阅读短文教学上的一点想法:
我个人认为,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些界定: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想回答这四个问题,文章不读上三遍是不可能一下子弄清楚的。因此教育孩子阅读短文,文章至少读三遍,
读第一遍,标小节号,题目边上写清楚:写 ;
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是 ;
读第三遍时,写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篇文章要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读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都有事情可做,孩子的读有目的,读懂文章是完成阅读题的关键。我平时改阅读卷以前,先不看孩子的阅读答案,首先看学生有没有阅读标注,没有阅读标注的孩子,试卷整体先扣5分,训练时间久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了(我估计我班大部分孩子做阅读文章,至少会读2遍)在答题的时候,准确率会高一些。
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我也有些方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
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卢沟桥烽火》:不能写成,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叙述了我军和敌人在卢沟桥打仗的清况。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这段写了卢沟桥烽火的战争起因。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这段话写了我军为什么要和日军在卢沟桥开战。
四、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6、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五、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2、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教会学生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3、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
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
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六、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的考核一般都是考核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使用说明
方法的好处。这样的阅读题答案其实就那么几个,孩子掌握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只要细心就能很快又准确的完成阅读任务,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以几篇文章为例,与大家探讨如何巧妙审题,继而轻松的解题。
例文1:(写事类)
垃圾堆
深夜,美国某城市的一条僻(pì)静的街道上,就在公共汽车开动的一瞬间,一位刚下车的老人,突然看见垃圾堆前有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影。
老人的心怦(pēng)怦直跳。他很明白:他口袋里刚领到的工资将被抢劫,几十年相依为命的妻子将成为寡妇,十几岁的儿子弗(fú)雷迪(dí)将失去父亲。
老人想赶快离开这儿。就在这时,歹徒们在昏暗中朝他一步步逼近。忽然响起一声刺耳的口哨声,紧接着,一个黑影朝老人猛扑过来。老人不顾一切地举起手杖向黑影尽力劈去。那黑影发出一声惨叫,便倒下了。老人盲目地跑进了垃圾堆。
垃圾堆里到处是铁丝、铁块和破汽车。一个歹徒紧紧追赶,离他越来越近了。老人急忙拐了个弯,不料被什么东西绊倒了,他想:这下可完了!他就势打了几个滚,滚到了一辆破卡车下,等待死亡的到来。
“妈的,他逃走了!”一个歹徒骂着。
“咱们走吧!”有个歹徒丧气地说。
“弗雷迪!”另一个歹徒压低声音喊着。
没有人回答。
“弗雷迪,你在哪儿?”
仍没有人回答。
听见歹徒们呼唤弗雷迪,躲在破卡车下面的老人的心怦然一动。
“天哪,他在这儿!”一个歹徒忽然叫道。
“是弗雷迪,”另一个说,“他死了!”
“把他抬起来,”有个歹徒命令着,“塞到那辆破卡车底下!”
躲在破卡车下的老人,把塞到身旁的尸体翻过来。虽然光线很暗,但他还是看清了尸体的面庞,随着发出一声惊叫:“天啊,真的是他!”老人从卡车底下爬出来,痛苦地举起双手,两眼望着黑暗的天空呼喊着:“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随后,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垃圾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一刹那——( ) 伤心——( )
此题主要是考(1)学生的审题情况,“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在文章中,学生无需思考,只要认真读文章即可找到答案;(2)一般情况下,学生读完一遍文章,就会急冲冲的往下写,这一题在文中找答案,就“逼着”学生再把文章认真的看一遍。
2、短文两次写了老人的心:“怦怦直跳”、“怦然一动”,第一次是因为
,第二次是因为
。(6分)
此题主要考核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高低,第一处的“怦怦直跳”,原因就在关键词的后面,简短缩句抄下来即可;第二处的“怦然一动”,原因其实也在文章中,联系上下文读后稍加思考,应该可以做出来,前文中提到“十几岁的儿子弗(fú)雷迪(dí)将失去父亲。”后面的歹徒口中念道的“弗雷迪”就是他的儿子,换句话是他的儿子是歹徒之一,他打死了自己的儿子。
3、结合短文,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3分)
A、老人打死的歹徒叫弗雷迪,老人之所以惊叫、痛苦,是因为他成了杀人犯。
B、老人打死的歹徒叫弗雷迪,老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死者是他的儿子,他为自己的错杀而自责。
C、老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也和这群歹徒混在一起,更想不到自己亲手打死的竟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他痛苦。
这题的考点其实和上一题类似,或者上回答上一题可以为下一题做好铺垫;也可以说上一题不会写的,做这一题时会有所启发。
我们曾经告诉孩子,读短文时要联系上下文思考,有时做问答题也可以这样,“迁移而学”,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情感是一样的,回答问题时可以想一想上一题的答案对这一题有无帮助。
4、这篇短文为什么以《垃圾堆》为题?(5分)
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关系到文章的中心,所以做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教育学生关注文章中心,既要结合文章内容,又要结合文章中心来回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要深入文章内部,找到“抓手”,抓住关键词,品读文字背后的东西。“垃圾堆”就是这篇文章的“抓手”。我们平时在教学时,就建议孩子先在文中找到问题里提到的句子,既“抓手”再读读前文,读读后文,仔细挖掘文字的内涵。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垃圾堆”旁的,老人遇见的这群歹徒就是社会的垃圾。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5分)
此题是考核学生的思维深度,考察学生是否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形象,是否体悟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碰到写人物品德、特点时一定要具体化,不能简单概括为一、两个词,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写具体。考虑问题时还需要全面一些,多想几点,多考虑几个方面。
做这一题学生就应该考虑两方面,一从老人是父亲的角度来考虑,体会一个父亲亲手打死自己的儿子时,是多么的伤心和后悔,这时我们应该安慰他;二可以从孩子的角度,作为一个青年不与好人相处学习,不做正当的工作,而与社会上的“垃圾”在一起,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应该受到惩罚,而老人是正当防卫,我们应该适时地劝解。
例文2:(写人类)
屋顶上的月光
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地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十分贫寒,生活艰苦。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家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
虽然来到汉堡,音乐教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了一位教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奋使他很快脱颖而出。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要提出了请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的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也被感染了,深为其悲。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有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眼泪潸然也下。他继往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发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少年终于一偿宿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马赫。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光。”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1 巴赫的“宿愿和美梦”是什么?(巴赫的“宿愿和美梦”是对音乐的渴望。)
这是一道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孩子们多数情况下读完一遍都能理解。
2.读句子,体会人物形象或想象人物心理。
(1)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写曲谱。(表现出巴赫学习十分勤奋刻苦,对音乐痴狂)。
(2)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在音乐上继续深造。
(哥哥此时会对弟弟说:“弟弟,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都永远支持你!我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这道题目考核学生是否理解人物形象,孩子可以简单的写人物特点,也可以选择写片断,想象那时巴赫在月光下抄曲谱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 题型也不会扣分。
3.巴赫说,是“屋顶上的月光”支持着他走过艰苦的岁月,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屋顶上的月光理解。
(我的理解是:“屋顶上的月光”表面指月亮照到屋顶上的月光,实际指他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他人生的支柱。尽管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但对有理想在追求,心中有渴望,就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这是一道考察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题目,题眼叫“屋顶上的月光”,我们既要从文章内容说,先从字面理解,再联系文章内容来说,又要结合文章中心,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例文3:(写事说理文)
飓风来临
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把美国墨西哥沿岸的4个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密西西比州遭飓风袭击最严重的地方,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
飓风虽狰狞可怕,但人们的爱并没有退缩,爱心与奉献在这场灾难中演绎(yì)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飓风袭来时,有6个人刚刚从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市的一个法院里走出来,他们是刚刚对簿公堂的原告和被告。为避灾难,他们情急之下不约而同地躲在一个立交桥的桥墩下。当时的风力达到了12级,连小汽车也被掀到了半空。紧紧靠着桥墩的6个人,随时都有被刮跑的危险。怎么办?危急时刻,一个声音突然喊道,快把手拉在一起。喊声让人们恍然大悟,他们抛却了所有的恩仇,围抱着桥墩把手紧紧拉在一起。那一刻,他们感到别人的手对自己是那么重要。结果,飓风无可奈何地离去,6个人因此逃过一劫。
强烈飓风也使洪水泛滥成灾,路易斯安娜州首府新奥尔良市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被洪水淹没,有8个市民在洪水泛滥时坐在一条小船上逃生。但小船还没有走多远,就因为负载太重,在水里直打转,并慢慢下沉,眼看着一船人就要葬身水底。就在这时,一位体态较胖的中年男子站起来说:“让我跳下去,大家就得救了!”听了他的话,其他的几个人也纷纷要跳下去,要把生还的希望让给别人。但中年男子大声说:“谁也别争,跳下去的必须是我,我是所有人里最重的。”说完,他就跳下去了。小船停止了打转并开始上浮,其他人眼看着这个不知姓名的人被洪水吞没,都失声痛哭起来……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的飓风,它带来的每场灾难都是对人类的严峻考验。就在这些考验中,我们会看到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无可奈何:
逃过一劫:
2.“其他人眼看着这个不知姓名的人被洪水吞没,都失声痛哭起来。”改写为“把”字句:
3. 第2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4. “飓风‘卡特里娜’把美国墨西哥沿岸的4个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密西西比州遭飓风袭击最严重的地方,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这个句子使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
5. 飓风中两个瞬间所发生的事分别是(概括大意):
(1)
(2)
6. 文章最后说:“就在这些考验中,我们会看到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读完文章,你看到的“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 是___ ___ _____ ____。
例文4:(说明文)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节选自《大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看清题目要求;3、细找文中原话;4、认真回答问题。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是,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可是,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阅读理解的常用解题思路 1.明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
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五大实用技巧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我们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我们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我们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现举4例: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
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五大实用技巧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我们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我们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我们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现举4例: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