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时间的各种表达
古人关于时间的各种表达|传统文化。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一更天:戌时 19:00-21:00二更天:亥时 21:00-23:00三更天:子时 23:00-01:00四更天:丑时 01:00-03:00五更天:寅时 03:00-05:00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I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到了隋唐,计时方法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所以,午时三刻斩首也就是是午时45分,就是11:45分。
古文中的其他时间日:表示整个白天朝:表示早晨的时间晨:表示日出的时间夕:黄昏时间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旬:十天。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遽: 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薄暮:傍晚。《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入干岁。”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曩:从前。《捕蛇者说》:“罍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