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是怎样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扫尘除旧
大多数地方的传统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进行扫尘,但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只要过了大寒节都可以。家里的坑坑洼洼都可以动工了,里里外外的角落都要收拾干净。一般都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才能清扫完,寓意把一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清扫干净,来年是个如意年。
二、办年货,买新衣
我们老家的习俗,每个镇都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赶集日。有的地方是一四七,有的是二五八,有的是三六九。我们镇上是一四七,就是每逢农历尾数是一四七的日子,小摊贩们都会去集市摆摊,而大家也都在这几天去赶集,我们称之为“逢场”。每年腊月的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都是一年中最忙,人最多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在这几天置办年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去赶场,虽然天不亮就要起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是可以去买衣服,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要到零钱去买零食和玩具,这样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同伴面前有面子。
三、贴春联,挂灯笼
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就要开始装扮了。春联贴上,大红的灯笼也挂上,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时候买的春联是金色,上面的金粉可以蹭下来涂在脸上,假装给自己画了个美美的妆,小朋友之间也会攀比谁家的春联最好看,最洋气。
四、做豆腐,蒸醪糟,炸馓子
除夕的前一天,街坊四邻都开始纷纷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了。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我们也叫“打豆腐”。用自家种植的黄豆泡发,磨成豆浆,加上少量石膏粉兑水,最后变成豆腐。这时候可以来一碗原始的豆花,加一勺白糖压过豆腥味,回味无穷。
另外一个需要准备的就是醪糟,蒸一大锅包谷饭,然后加上酒曲发酵,最后变成软糯可口的醪糟。可以煮醪糟汤圆,也可以单吃。熬好的醪糟汤可以保存两到三天,吃完零食口干舌燥来一碗冷汤,简直比任何饮料都可口。
最后就是炸馓子了,我们又称“下炸”。除了馓子之外,还会炸油豆腐,炸丸子,炸酥肉排骨等等。而且馓子的工序复杂,配料多,发面慢,还需要几个人配合默契,有时候一家人要忙到深夜。
五、敬老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架上大锅煮上猪头猪尾巴,煮好之后就要开始敬老。把煮好的猪头猪尾巴放在家神牌位下面,每一扇门都要上香烧纸钱,还有灶神和土地神都要上香烧纸,然后放一串长长的鞭炮。
敬完老之后会把猪头猪尾端回来处理,把猪头上面的骨头全部拆下来,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喜欢站在旁边看爸爸整理猪头,这样最好的核桃肉就可以给我吃了。然后会取一颗猪牙齿洗干净穿起来给小孩带上,祈求平安健康。
六、团年饭
饭桌上一定少不了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团年饭之前也要“敬老”,摆好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和碗筷,准备好酒水。然后上香烧纸钱,请各路神仙和亡故的亲人们一起来吃团年饭。敬老之后就可以上桌开吃啦。
吃完饭之后要给家里养的狗装一点米饭,豆腐以及肉,狗先吃哪一样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哪一样会涨价。还会给自家的果树用斧子砍一个口子,把饭菜倒在上面。祈求新的一年开花结果,不被虫蚁鸟类破坏。
七、上坟
吃完团年饭,稍作休整之后,就开始进行下一项--上坟。带上买的纸钱冥币,香以及鞭炮,去给亡故的亲人拜年并祈求亲人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财源滚滚。往往要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一大家子全出动。
八、压岁钱
上坟回来一般都快天黑了,吃完晚饭后就到了小孩子最期待的压岁钱环节了。这个环节花样比较多,一般是把各个币值的纸币摆在一边,晚辈们纷纷表演才艺,不拘泥于各种形式,只要你能让长辈开心,就可以去领压岁钱,主要是图长辈的开心。
九、守岁
之后就可以准备守岁了。大人围在火炉旁嗑着瓜子吃着零食,聊着这一年的点滴生活。坐不住的小孩子都会选择去看春晚,耍手机。
奶奶说“三十是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每年的除夕夜,平时节俭惯了的奶奶也会叮嘱火要烧的旺一些,把一年的晦气和不愉快通通都烧掉。到了快11点半左右,从街头开始,挨家挨户地放烟火,一时间几百米的街道都被天空中盛开的烟花照亮,噼里啪啦得会持续一个多小时。伴随着鞭炮声,烟花炸裂声,还有电视里零点的钟声,新的一年从喧闹中悄然而至。
十、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在天刚亮的时候开门放鞭炮,然后给亡故的亲人,灶神,土地神上香烧纸。然后就开始忙活做汤圆了,会在汤圆馅里面放几枚铜钱,图个吉祥如意。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初一绝对不能赖床,一大清早就会被大人叫起来,不然这一年都要赖床。吃完汤圆之后,就可以走亲戚拜年啦。
大多数地方的传统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进行扫尘,但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只要过了大寒节都可以。家里的坑坑洼洼都可以动工了,里里外外的角落都要收拾干净。一般都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才能清扫完,寓意把一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清扫干净,来年是个如意年。
二、办年货,买新衣
我们老家的习俗,每个镇都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赶集日。有的地方是一四七,有的是二五八,有的是三六九。我们镇上是一四七,就是每逢农历尾数是一四七的日子,小摊贩们都会去集市摆摊,而大家也都在这几天去赶集,我们称之为“逢场”。每年腊月的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都是一年中最忙,人最多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在这几天置办年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去赶场,虽然天不亮就要起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是可以去买衣服,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要到零钱去买零食和玩具,这样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同伴面前有面子。
三、贴春联,挂灯笼
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就要开始装扮了。春联贴上,大红的灯笼也挂上,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时候买的春联是金色,上面的金粉可以蹭下来涂在脸上,假装给自己画了个美美的妆,小朋友之间也会攀比谁家的春联最好看,最洋气。
四、做豆腐,蒸醪糟,炸馓子
除夕的前一天,街坊四邻都开始纷纷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了。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我们也叫“打豆腐”。用自家种植的黄豆泡发,磨成豆浆,加上少量石膏粉兑水,最后变成豆腐。这时候可以来一碗原始的豆花,加一勺白糖压过豆腥味,回味无穷。
另外一个需要准备的就是醪糟,蒸一大锅包谷饭,然后加上酒曲发酵,最后变成软糯可口的醪糟。可以煮醪糟汤圆,也可以单吃。熬好的醪糟汤可以保存两到三天,吃完零食口干舌燥来一碗冷汤,简直比任何饮料都可口。
最后就是炸馓子了,我们又称“下炸”。除了馓子之外,还会炸油豆腐,炸丸子,炸酥肉排骨等等。而且馓子的工序复杂,配料多,发面慢,还需要几个人配合默契,有时候一家人要忙到深夜。
五、敬老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架上大锅煮上猪头猪尾巴,煮好之后就要开始敬老。把煮好的猪头猪尾巴放在家神牌位下面,每一扇门都要上香烧纸钱,还有灶神和土地神都要上香烧纸,然后放一串长长的鞭炮。
敬完老之后会把猪头猪尾端回来处理,把猪头上面的骨头全部拆下来,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喜欢站在旁边看爸爸整理猪头,这样最好的核桃肉就可以给我吃了。然后会取一颗猪牙齿洗干净穿起来给小孩带上,祈求平安健康。
六、团年饭
饭桌上一定少不了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团年饭之前也要“敬老”,摆好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和碗筷,准备好酒水。然后上香烧纸钱,请各路神仙和亡故的亲人们一起来吃团年饭。敬老之后就可以上桌开吃啦。
吃完饭之后要给家里养的狗装一点米饭,豆腐以及肉,狗先吃哪一样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哪一样会涨价。还会给自家的果树用斧子砍一个口子,把饭菜倒在上面。祈求新的一年开花结果,不被虫蚁鸟类破坏。
七、上坟
吃完团年饭,稍作休整之后,就开始进行下一项--上坟。带上买的纸钱冥币,香以及鞭炮,去给亡故的亲人拜年并祈求亲人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财源滚滚。往往要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一大家子全出动。
八、压岁钱
上坟回来一般都快天黑了,吃完晚饭后就到了小孩子最期待的压岁钱环节了。这个环节花样比较多,一般是把各个币值的纸币摆在一边,晚辈们纷纷表演才艺,不拘泥于各种形式,只要你能让长辈开心,就可以去领压岁钱,主要是图长辈的开心。
九、守岁
之后就可以准备守岁了。大人围在火炉旁嗑着瓜子吃着零食,聊着这一年的点滴生活。坐不住的小孩子都会选择去看春晚,耍手机。
奶奶说“三十是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每年的除夕夜,平时节俭惯了的奶奶也会叮嘱火要烧的旺一些,把一年的晦气和不愉快通通都烧掉。到了快11点半左右,从街头开始,挨家挨户地放烟火,一时间几百米的街道都被天空中盛开的烟花照亮,噼里啪啦得会持续一个多小时。伴随着鞭炮声,烟花炸裂声,还有电视里零点的钟声,新的一年从喧闹中悄然而至。
十、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在天刚亮的时候开门放鞭炮,然后给亡故的亲人,灶神,土地神上香烧纸。然后就开始忙活做汤圆了,会在汤圆馅里面放几枚铜钱,图个吉祥如意。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初一绝对不能赖床,一大清早就会被大人叫起来,不然这一年都要赖床。吃完汤圆之后,就可以走亲戚拜年啦。
展开全部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也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狭义上讲,就是指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广义上讲,春节是从腊八节或者小年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都算是春节。
下面分享的是春节期间的10个民间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下面分享的是春节期间的10个民间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