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关的论文举例如下:
一、适度的对联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课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优秀的对联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能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积极吸收热爱它,同时也能继承中华这一传统文化萃,并继续把它发扬广大。
二、对联的学习和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作为一所农村综合性高中,本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近30%的学生不学语文,顺其自然,60%多的学生跟着老师走,按部就搬,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在学习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对联的内容时,笔者花了很大功夫给学生们讲了对联的渊源,理念知识,并在所带班级中开展了联赛活动,每周一次,每次出一到三联,难度不一,每个同学一周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一联完成上联或下联,教师从语言和格律两方面进行批阅,利用自习时间进行反馈。开始有些同学不愿意参加,但经过两三次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每次的“状元”、“榜眼”、“探花”几乎都是男生或者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了。
三、利用对联巩固基础知识和名言名句的背诵
成语中相同结构的多,如“叶公好龙”和“杞人忧天”,“海枯石烂”和“风起云涌”,这些成语实际上就是很好的对联,在每节课前,我都会出几个成语让学生对联,学生感兴趣,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
集句是对联的一个来源,就是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的一些诗句集在一起,也会有意外的发现。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和李白《将进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联在一起,是一幅工整齐合律的好联,句意流畅,刻画出一个借酒消愁的失意文人的形象。适当的开展集句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完成名言名句的背诵,积累大量的经典诗词。
四、对联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对联虽然短小,但包含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现象等,如:“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春绘一江画,风织万里丝。”(学生习作)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炉寒火尽,须把意马拴牢(纪晓岚)。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春花香四海,冬雪素八方”(学生习作)中的“香”和“素”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运用。这些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特别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笔者以学生最后一次赛联的作品来作以说明。本次联赛的题目是为:把“桥”和“雪”二字各镶于上下联,自撰一幅对联。在六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写出了很多工整的好联,出乎我的意料。“桥边细水多明媚,雪下枯枝少繁华。”此联为鹤顶格,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初春时冷清之状。“雪中寒梅独秀,桥下碧水长流。”此联亦为鹤顶格,写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更难得的,本联为六字联,结构独特,很少见。“闲桥易过,雪路难行。”此联,看似简单,却阐释了一种生活的哲理。“冒雪行去路,登桥望归船。”此联为燕颔格,上联写出了“冒雪”离别的场景,下联写出了亲人久等不见的急心情,生动细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对联的学习,充分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适度的对联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课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优秀的对联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能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积极吸收热爱它,同时也能继承中华这一传统文化萃,并继续把它发扬广大。
二、对联的学习和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作为一所农村综合性高中,本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近30%的学生不学语文,顺其自然,60%多的学生跟着老师走,按部就搬,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在学习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对联的内容时,笔者花了很大功夫给学生们讲了对联的渊源,理念知识,并在所带班级中开展了联赛活动,每周一次,每次出一到三联,难度不一,每个同学一周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一联完成上联或下联,教师从语言和格律两方面进行批阅,利用自习时间进行反馈。开始有些同学不愿意参加,但经过两三次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每次的“状元”、“榜眼”、“探花”几乎都是男生或者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了。
三、利用对联巩固基础知识和名言名句的背诵
成语中相同结构的多,如“叶公好龙”和“杞人忧天”,“海枯石烂”和“风起云涌”,这些成语实际上就是很好的对联,在每节课前,我都会出几个成语让学生对联,学生感兴趣,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
集句是对联的一个来源,就是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的一些诗句集在一起,也会有意外的发现。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和李白《将进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联在一起,是一幅工整齐合律的好联,句意流畅,刻画出一个借酒消愁的失意文人的形象。适当的开展集句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完成名言名句的背诵,积累大量的经典诗词。
四、对联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对联虽然短小,但包含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现象等,如:“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春绘一江画,风织万里丝。”(学生习作)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炉寒火尽,须把意马拴牢(纪晓岚)。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春花香四海,冬雪素八方”(学生习作)中的“香”和“素”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运用。这些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特别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笔者以学生最后一次赛联的作品来作以说明。本次联赛的题目是为:把“桥”和“雪”二字各镶于上下联,自撰一幅对联。在六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写出了很多工整的好联,出乎我的意料。“桥边细水多明媚,雪下枯枝少繁华。”此联为鹤顶格,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初春时冷清之状。“雪中寒梅独秀,桥下碧水长流。”此联亦为鹤顶格,写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更难得的,本联为六字联,结构独特,很少见。“闲桥易过,雪路难行。”此联,看似简单,却阐释了一种生活的哲理。“冒雪行去路,登桥望归船。”此联为燕颔格,上联写出了“冒雪”离别的场景,下联写出了亲人久等不见的急心情,生动细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对联的学习,充分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