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有效可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推荐于2017-12-25
展开全部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各种方法、政策、程序和控制措施等的总称。由于内部控制具有防护功能、调节功能、反馈功能、参谋助手功能。也就是说,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起到维护企业财务安全、降低成本、避免资产损失,当好管理者的助手和参谋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还相当脆弱,主要体现为:客观环境的局限性、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企业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力等等。这一缺憾导致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违纪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显得尤为必要。(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建立内部控制要注意把握制度的关键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有明确的标准
衡量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标准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产的安全及资源的有效使用。内部控制应有保证财产安全和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的规定,以免因有意、无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浪费。
2.会计及记录、财务及其他信息的可信性与可靠性。内部控制首先要有可信的各种记录,有了各种可信记录,才能及时地提供可靠的管理情报,为企业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计划、资金投放等可靠的决策依据。
3.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风险。预防和发现差错及违纪行为。外部审计能够查明已经发生的差错及违纪行为,但不能预防其发生。对差错和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发生,则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4.保证授予的任务圆满完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就在于各级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满意地感到它所部署的任务已得到恰当履行,没有发生失职行为。
5.保证法定责任的履行。法定责任是通过立法赋予的,内部控制应能帮助管理人员不断适应这种责任,并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追究。
(二)内部控制制度要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单位的经营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判断一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好坏,首先应根据其防止舞弊发生的效率来衡量,其次再考虑其对已发生的不法事件的揭露和处理情况。预防控制是一种事前和事中控制,进行预防控制首先应规定业务活动的规划和程序,并在单位内部设置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业务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尽量避免经济运行中的错误、舞弊或浪费现象。如在工作中明确职责分工、进行适当授权、建立处理程序等等。在实行预防控制时,还应注意预测差错发生的概率的高低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具体差错的特性采取有效措施,特别要注意多重措施和综合措施的采用。当然,任何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保证事先制定的规则、程序、制度等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为此,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还必须采取内部稽核、内部审计等方式,加大对事后不法或无效率行为的查处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制度的控制效能。
(三)内部控制制度要选准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通常要建立一个能涵盖其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管理人员来说注意或者抓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浪费精力且没有必要的。内部控制的效率性就在于管理者能够抓住那些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对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至关重要的关键控制点上。事实上,抓关键控制点,也就抓住了全局。内部控制的重点应放在避免和减少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的事件的发生上。因此,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注意在众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中选择出关键的反映工作本质和需要的目标,并加以控制。选择关键控制点的能力是管理工作的一种艺术,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力。在选择时一般要注意考虑这几个环节:一是选择关键的成本费用项目;二是选择关键的业务活动或关键的业务环节;三是选择重要的要素或资源等等。
(四)内部控制制度要体现牵制特征
内部相互牵制是以事务分管为核心的自检系统,通过职责分工和业务程序的适当安排,使各项业务活动能自动地被其他业务人员查证核对。内部牵制主要包括体制牵制、簿记牵制、实物牵制等。在内部控制的设计过程中,通常要做到在横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彼此独立的两个或多个部门或人员,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能够接受另一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也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便使上下级互相监督。
(五)内部控制制度要有补救措施
现代企业是由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通常由于受时空、环境以及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时往往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发挥功效。内部控制必须保证在发生了一些未能预测的事件情况下,如环境突变、计划变更、计划失败等,控制工作仍然有效,不受剧烈影响。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除了能够预防意外事件或不良后果的产生,并具备及时发现和揭示出已经产生的差错、舞弊和其他不规范行为的能力外,还应确保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有替代方案,具备自我完善的机制。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有清晰的思路
我国目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是管理者认识不清,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普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薄弱,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检查不力,考核、奖惩力度不够,会计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等等,针对这一现状,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有清晰的思路:
第一,要加大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认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三,以《会计法》为基本依据和准绳,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
第四,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
第五,强化内部监控,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了解单位内外部环境
单位总是处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单位形成一定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人口、技术、行业背景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尽管外部机会和威胁是在单位的控制范围之外,但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对此作出了解,这样制定出的控制制度才能有效规避外部风险,实现单位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同时由于各单位的经营目标与具体任务、经营目标、经营规模、人员结构、技术装备、经营方式、制度结构各不相同,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既要考虑到国家的要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又要根据单位内部的经营特点和内部环境的实际情况,决不能生搬硬套、盲目采用,要因地制宜,针对自身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来制定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详细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并善于分析内部控制的弱点和强点
为了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好内部审计,以便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检查和评价,例如可以通过查阅以前有关的资料及制度文件、审核有关业务处理程序和实地观察问询等方式来了解本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组织结构设置、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政策等);了解本单位对业务和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计划、方针、法律法规和条例的遵循情况;了解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相关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合理性;了解单位内部财产物资自查保护的各种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有效性、健全性;了解单位内部各类业务活动及其处理程序的可行性及效率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价,找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弱点和强点,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依据。当然健全的制度还要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为了使制度能更有效的执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二是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三是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还相当脆弱,主要体现为:客观环境的局限性、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企业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力等等。这一缺憾导致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违纪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显得尤为必要。(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建立内部控制要注意把握制度的关键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有明确的标准
衡量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标准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产的安全及资源的有效使用。内部控制应有保证财产安全和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的规定,以免因有意、无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浪费。
2.会计及记录、财务及其他信息的可信性与可靠性。内部控制首先要有可信的各种记录,有了各种可信记录,才能及时地提供可靠的管理情报,为企业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计划、资金投放等可靠的决策依据。
3.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风险。预防和发现差错及违纪行为。外部审计能够查明已经发生的差错及违纪行为,但不能预防其发生。对差错和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发生,则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4.保证授予的任务圆满完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就在于各级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满意地感到它所部署的任务已得到恰当履行,没有发生失职行为。
5.保证法定责任的履行。法定责任是通过立法赋予的,内部控制应能帮助管理人员不断适应这种责任,并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追究。
(二)内部控制制度要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单位的经营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判断一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好坏,首先应根据其防止舞弊发生的效率来衡量,其次再考虑其对已发生的不法事件的揭露和处理情况。预防控制是一种事前和事中控制,进行预防控制首先应规定业务活动的规划和程序,并在单位内部设置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业务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尽量避免经济运行中的错误、舞弊或浪费现象。如在工作中明确职责分工、进行适当授权、建立处理程序等等。在实行预防控制时,还应注意预测差错发生的概率的高低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具体差错的特性采取有效措施,特别要注意多重措施和综合措施的采用。当然,任何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保证事先制定的规则、程序、制度等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为此,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还必须采取内部稽核、内部审计等方式,加大对事后不法或无效率行为的查处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制度的控制效能。
(三)内部控制制度要选准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通常要建立一个能涵盖其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管理人员来说注意或者抓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浪费精力且没有必要的。内部控制的效率性就在于管理者能够抓住那些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对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至关重要的关键控制点上。事实上,抓关键控制点,也就抓住了全局。内部控制的重点应放在避免和减少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的事件的发生上。因此,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注意在众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中选择出关键的反映工作本质和需要的目标,并加以控制。选择关键控制点的能力是管理工作的一种艺术,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力。在选择时一般要注意考虑这几个环节:一是选择关键的成本费用项目;二是选择关键的业务活动或关键的业务环节;三是选择重要的要素或资源等等。
(四)内部控制制度要体现牵制特征
内部相互牵制是以事务分管为核心的自检系统,通过职责分工和业务程序的适当安排,使各项业务活动能自动地被其他业务人员查证核对。内部牵制主要包括体制牵制、簿记牵制、实物牵制等。在内部控制的设计过程中,通常要做到在横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彼此独立的两个或多个部门或人员,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能够接受另一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也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便使上下级互相监督。
(五)内部控制制度要有补救措施
现代企业是由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通常由于受时空、环境以及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时往往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发挥功效。内部控制必须保证在发生了一些未能预测的事件情况下,如环境突变、计划变更、计划失败等,控制工作仍然有效,不受剧烈影响。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除了能够预防意外事件或不良后果的产生,并具备及时发现和揭示出已经产生的差错、舞弊和其他不规范行为的能力外,还应确保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有替代方案,具备自我完善的机制。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有清晰的思路
我国目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是管理者认识不清,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普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薄弱,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检查不力,考核、奖惩力度不够,会计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等等,针对这一现状,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有清晰的思路:
第一,要加大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认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三,以《会计法》为基本依据和准绳,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
第四,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
第五,强化内部监控,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了解单位内外部环境
单位总是处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单位形成一定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人口、技术、行业背景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尽管外部机会和威胁是在单位的控制范围之外,但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对此作出了解,这样制定出的控制制度才能有效规避外部风险,实现单位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同时由于各单位的经营目标与具体任务、经营目标、经营规模、人员结构、技术装备、经营方式、制度结构各不相同,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既要考虑到国家的要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又要根据单位内部的经营特点和内部环境的实际情况,决不能生搬硬套、盲目采用,要因地制宜,针对自身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来制定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详细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并善于分析内部控制的弱点和强点
为了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好内部审计,以便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检查和评价,例如可以通过查阅以前有关的资料及制度文件、审核有关业务处理程序和实地观察问询等方式来了解本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组织结构设置、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政策等);了解本单位对业务和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计划、方针、法律法规和条例的遵循情况;了解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相关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合理性;了解单位内部财产物资自查保护的各种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有效性、健全性;了解单位内部各类业务活动及其处理程序的可行性及效率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价,找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弱点和强点,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依据。当然健全的制度还要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为了使制度能更有效的执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二是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三是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罗兰格咨询
2024-11-21 广告
2024-11-21 广告
详情可咨询罗兰格咨询,深圳罗兰格咨询公司,超过20年的IPD研发管理体系咨询经验,累计服务客户3000余家,助力企业构建一流的研发管理模式和平台,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不要为产品找客户,而要为客户群开发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以市场为驱动力构建...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罗兰格咨询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