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指的是什么?
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出于无意识层面的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因此,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正如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所言:“那些没有意识到的无意识,也许会转化成我们的命运。” 无意识影响我们职业的选择、结婚的对象、健康的状况以及我们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 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 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冰山理论”中的水面,或者严格地称分界线]和无意识。
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都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他的理论对心理学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可能你的所作所为通常受无意识的影响,你自己也承认“我肯定是无意识这样做的”。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状态下不能成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而没有意识到的欲望。正如上一问中所提到的“冰山理论”,人的无意识就是那些隐藏在水下的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的绝大部分。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无意识就像一个很大的客厅,各种冲动的客人都拥挤在此,它们都想进去意识主管的小接待室,以便引起那位叫意识的先生的注意,从而发挥作用。有一些无意识受到关注,而有一些被拒之门外,被驳回的一些无意识并不死心,也许会瞅准机会再伪装混进小接待室,如果总是不能,或许积郁在心就导致了变态心理。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面组成: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意识是最上面的能被入觉知的一层,那么个人无意识就是中间那一层被遗忘和被压抑的记忆与经验。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也称情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情结,比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权利情结等等。这些情结往往都具有情绪色彩,是一个个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片无意识丛林。当我们说一个人具有某种情结时,是说这个人沉溺于某种东西不能自拔,简单地说就是上了瘾;或者说的是一种深藏心底的情感或纠葛,比如思乡情结、初恋情结、处女情结、完美情结等。很多情结的形成源于童年时期的一些经验,或许是创伤式的,或许是其他形式的。但是荣格觉得也许还有比情结更深邃的东西。于是他发现了另一个层次的人格——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