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说的“寒、热、温、凉”是什么?与什么有关?

 我来答
普济堂
2021-10-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万
展开全部

“寒、热、温、凉”是对中药学中药物作用的原始分类。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无论食物还是药物,凡有味道者,必有特性,不是属于寒凉,就是属于温热。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人、因时、因地的灵活运用,才能使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

1、 根据各人体质选择食物。如身体内寒气较重、气血两亏的虚弱之人,要不分季节多吃温热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葱、韭菜、生姜等,这样身体才会产热,使机能兴奋、增加活力,血脉畅通。

2、 配合气候变化选择食物。气候的变化说到底就是温度的变化,所以,温度高时人要多吃寒凉的食物清热,温度低时要以温热的食物保暖祛寒。

3、 在什么地方就吃什么地方的食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因气候、地理的不同都生长着不同的食物,最明显的就是炎热之地多盛产寒冷质的水果,如香蕉、西瓜、甘蔗等,而寒冷地区多生长洋葱、大葱、大蒜以及土豆、大豆等平、温的食物。

ccc菜辣椒ccc

2021-10-19 · TA获得超过19.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6万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5220万
展开全部
中药之温、凉、寒、热、平,谓之“气”;酸、苦、甘、辛、咸、淡,谓之“味”;发表、攻里、化痰、消积、软坚、散结、疏肝、理气、利小便等,讲的是药物的“用”。我们前面论述过,气候之寒热,讲的是客观的温度高低;症状的寒热,则既有病人客观体温之高低,又有病人主观感觉之冷热。

那么药性之寒热是什么意思呢?说到药性寒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营养学中经常提到的食物所含热量这个概念。那药性的寒热是否药物中所含的热量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据王盂英《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鸭肉,其性甘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金行水,养胃生津。”辣椒,其性辛苦热。”干姜,其性“辛热,散风寒,温中,去痰湿。”换言之,中医认为,以上三物,鸭肉性凉,干姜、辣椒性热。而现代营养学测定,每克鸭肉(北京烤鸭),含热量约千卡;每克尖辣椒(青),含热量约千卡;每克干姜,含热量约千卡(按,此处食物热量出自《中国食物成分表》版。如果按食物所含热量的多少来看,我们可以认为鸭肉最热,干姜次之,尖辣椒含热量最低。

比较以上两个结果,显然,中医所谓的药性寒热,并非药物所含热量的多少。那么药性之寒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方泰惠、吴清和主编的《中药药理学》认为:“中药的四性(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功能,它反映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反应趋向。…关于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主要从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站代谢功能等的影响进行研究。”古人当然不可能知道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功能之类的概念,也无法测定药物所含的热量。他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观察药物的外观,生长环境,以及服用药物后身体的反应,来推测药性。观察药物的外观,生长环境等虽然有一定的作用,而最终确定药性,还得靠服用药物后观察身体的反应来得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恰恰反应了这一点。总之,古人通过观察药物作用于人体(包括正常人体与病人身体)的反应,来认识药性的寒热,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换言之,中药的寒、热、温、凉,描述的是主观感受,而主观感受是受主体不同而影响的。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医家,才会对同一种药物,做出不同的判断。如细辛,有认为其性温者,亦有认为其性寒者。

《本草纲目》载:“气味辛温无毒。普曰: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歧伯:无毒李氏:小寒。”又如冰片龙脑香,有认为寒者,亦有认为辛温大热者。《本草纲目》载:“气味辛苦,微寒无毒。均曰:辛苦温,无毒。元素曰:热,阳中之阳。”又曰:“震亨曰:龙脑属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达其热而轻浮飞跃。”寒之与热,相去千里,尚能混淆。至于温之与热,凉之与寒,就更易混淆,众说纷纭了。再考虑到久服热药,反而可能化寒;久服寒药,反而可能化热,那么药性的寒热问题就更加的复杂了。所以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药性捧论”这实际上是传统中医药性研究方法本身的主观性所导致的。对此,有学者感叹:“大多数中药作用于人体的表现迄今仍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甚至是一种现象的感受,特别是想从复方的临床表现去体会其中单味药物作用的时候。没有准确、精细甚至量化的规律,中药药理研究何以能在临床发挥应当发挥的指导作用?”

如前所论,中医所论症状寒热,有病人的主观感受,也有客观的体温高低,而中医临床‘辨证一般会更看重病人的主观感受。而另一方面,中医所言的药性寒热,反映的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寒热感觉,以及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中医治病的大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也就是当病人自觉怕冷的时候,给予能让其感觉温暖的药物;而病人自觉怕热的时候,给予能让其感觉寒凉的药物,从而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虽然中医偏向于治疗的是主观感觉,似乎不太客观,但逻辑是顺畅的,并不存在矛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细雨轻抚人间尘
2021-10-19 · TA获得超过45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74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48.7万
展开全部
从中医来看,单看寒,凉,温,热,可以是指药物的药性,也可以是个人感觉,热毒是中医的六淫之一,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有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热,过度则使人致病则为六淫。上火一般有两种原因,实火过旺或者阴虚发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