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史

 我来答
大沈他次苹0B
2022-07-18 · TA获得超过730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75万
展开全部
漏洞:通过有限次数的观察归纳出来的结论,无法被证明是普遍规律。

启示:问题为何比答案更有价值。

问题可以通过判决式实验证伪,如果被证伪,我们便有100%的信心宣布假说错误。

答案的证据无论有多强,我们都无法证明其100%的正确性。

漏洞:证伪需要证据,证据靠观察,但观察又是非常主观的,即理论渗漏观察。

范式: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和行为方式。

启示:我们永远生活在“主观”之下,主观的看法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当前理论框架,也提供了认知迭代与升级的基础。我们需要的是持怀疑态度的主观。

启示: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范式中,它的形成与我们的过往经历息息相关,我们过去经历了什么、当前在经历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价值体系。我们的观点只是这个范式的一个推论。因此,说服一个人接受某个观点,其实就是在和他的范式做斗争。当分歧产生时,我们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范式,另一方面要去创造新的事实来说服人。

启示:知识与技能可以习得,而思考问题的方式属于范式层面,只能培养与内化。这也是为什么PM的能力难以获得的原因。

波普尔强调批判(证伪),忽视了建设(证实)的作用。

库恩将批判和建设整合到同一框架下,范式之中是建设,范式之间是批判。

然而,即便是库恩的理论,仍然认为真理是越变越明的,进步必然战胜落后。拉卡托斯指出这并不符合事实。

启示:一套思维方式,越是进步,背后的知识体系就越复杂,越是落后,之后的逻辑关系就简单。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出身环境、教育背景、压力等,因此尽管思维方式又进步与落后之分,但落后的思维方式并不一定会消失。

启示:人的错误,有可能源于其当下采取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对他人的错误,应该多一分理解与同情。

之前思维的理论,不管如何演进,都是在理性框架中进行的,但科学的突破,同样离不开非理性的因素,比如直觉、洞见、巧合与偶然。

人类最擅长的就是依靠工具和方法,但在关键时刻,突破方法的限制往往才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启示:在常规方法受困时,与其继续寻找工具与方法,出去找灵感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启示: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简洁抽象到复杂具体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逼近现实世界的过程。我们学习,不仅需要抽象,更需要还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