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君主?——《君主论》书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做一个君主?——《君主论》书评
孟母堂营第24期打卡:《君主论》
本书关键词:性恶论 纯政治 去伦理
《君主论》主要写了作者如何成为一个君主,如何保有政权,并发展和保卫国家。作用类似于西方版的《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马基雅维利主张军队和法律是立国的两大支柱。
在他被梅迪奇家族恢复统治的新政府罢官后,白天过着伐木卖柴的樵夫生活,晚上却过着严肃的书斋生活。他曾写道:“黄昏时分,我就回家,回到我的书斋。在房门口,我脱下了沾满尘土的白天工作服,换上朝服,整我威仪,进入古人所在的往昔的宫廷。……在读书过程中,我毫不感到疲倦,我忘记了一切烦恼,我不怕穷,也不怕死,我完全被古人迷住了。”
《君主论》在纯政治的角度来阐述问题,基调是客观、去伦理道德。这与我此前接触的伦理学的观点刚好相反,比较肤浅的说就是伦理学是无论如何都要至善,政治学是无论如何要保有政权或国家,不过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下面是书中体现了这一方面。
马基雅维利将政权分为共和国和君主国,又将君主国分为世袭君主国和新君主国,新君主国又有全新的君主国和混合君主国之分。
混合君主国的领土获得方式之一是依靠君主自己的武力或他人的武力。通过这种方式占领的国家,如果想征服民众,要先考虑被征服国家的语言、文化、制度是否与自己的国家一致,如果一致的话,就把他们的旧君血统灭绝并维持原来的法律秩序即可。如果不一致则需要征服者亲自驻节或者在被征服国家的要害之处派遣殖民。关于殖民会侵犯当地人的问题上书中这样写道:“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因为人们受到了轻微的侵害,能够进行报复,但是对于重大的损害,他们就无能为力进行报复了。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加以侵害,应当是我们无需要怕他们会报复的一种侵害。”这里作者并没有说“理想国”、以“仁”治国、“得民心者得天下”、“至善至美”,只是说明一种权术,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和人性保有这个国家的政权。
在谈到法国和西班牙瓜分那波利王国,后又被西班牙战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问题上,作者认为路易十二犯了五个错误:他灭掉弱小的国家;扩大了在意大利的一个强国的势力;把最强有力的外国人(西班牙国王费尔迪南多二世)引入了意大利;他既不驻节在那里;也不遣送殖民到那里。他还认为“法国人不懂得政治,因为如果他们懂得政治的话,就不会让教廷的势力这样扩大。”“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由于他用尽心机否则就是使用武力促成的,而那个变成强大的人对于这两者都是猜疑的。”
书中强调由于人们的性情是容易变化的,关于某件事要说服人们是很容易的,可以要他们对于说服的意见坚定不移,那就困难了,因此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应该这样做:当人们不再信仰时,就依靠武力迫使他们就范。可见,武力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的辅助手段。
但本书并不是一味地宣扬靠殖民、强权、掠夺等武力手段来获得长久的君权,对于残暴的邪恶手段的使用也是“有法可依”的,依据人性,顺势而为,一切为了政权的稳定。妥善地使用就是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手段,如不能为臣民谋利,其后不再使用。而恶劣地使用是日后与日俱增,这种方法久之必不能自保。意思是说夺取初期就把所有损害行为一并完成,后面就开始施恩布惠,有些乱世用重典的意味。深层原因也是人性使然,人们更乐于接受恩惠,而不是痛苦的打击,一次大痛苦+多次小恩惠,比起无数次无止境的小痛苦更容易让人接受。
关于君主应不应该作恶,作者还用到了辩证法:
如果一个人在一切事情上想发誓以善良自持,他不但不会保存自己,在很多不善良的人中间,反而会招致自我毁灭。一个君主想要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如果没有那些恶性,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性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有些事看起来像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性,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
如此看来,他强调的还是君主如何保持自己的政权,而不是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当这种想法跳出来时候又开始反思,原本他论证的就是君主国而不是共和国,是君主如何保有政权。
关于君主的品德也有论证:
慷慨or吝啬
选择吝啬。吝啬只是给君主带来丑名。而慷慨对于君主来说并不是好的品德。世界上再没有一样东西比慷慨消耗得更厉害的了,因为当你慷慨而为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慷慨的能力。君主的慷慨是在用人民的财富慷慨,最后受损失的还是人民,反过来也会导致国力衰弱,人民的憎恨。
残酷or仁慈
选择残酷。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维系的,而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会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而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
守信or背信弃义
二者兼有。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换情况而转变。如果可能的话,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这刚好也是《纸牌屋》的主旨。
关于市民的君主国,即一个人如果是由于人们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话,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如果一个人是依靠与人民对立的贵族赞助而成为君主的,他要做的事情也是先拉拢人民,赢得人民的好感,这样才能保证他在逆境中时得到帮助。这一点虽然做法是有益于人民的,但目的也在于君主个人的地位的保持。
此外作者多次论证了雇佣军的不可靠。他认为应该由君主自己掌管军权,领兵打仗。如果是一个有能力的雇佣军将领,有朝一日他会自立门户,反之,他的无能会带来全军溃败。
他还提出了一个绝对性的观点“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进行统帅的人应有的唯一的专业。”
整本书都充斥着一种政治权术厚黑学,一切皆以获取和保持君主的权力地位为最高目标。他将国家的命运都寄托在一个“伟大”的君主身上。这是他真正想要的吗??
孟母堂营第24期打卡:《君主论》
本书关键词:性恶论 纯政治 去伦理
《君主论》主要写了作者如何成为一个君主,如何保有政权,并发展和保卫国家。作用类似于西方版的《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马基雅维利主张军队和法律是立国的两大支柱。
在他被梅迪奇家族恢复统治的新政府罢官后,白天过着伐木卖柴的樵夫生活,晚上却过着严肃的书斋生活。他曾写道:“黄昏时分,我就回家,回到我的书斋。在房门口,我脱下了沾满尘土的白天工作服,换上朝服,整我威仪,进入古人所在的往昔的宫廷。……在读书过程中,我毫不感到疲倦,我忘记了一切烦恼,我不怕穷,也不怕死,我完全被古人迷住了。”
《君主论》在纯政治的角度来阐述问题,基调是客观、去伦理道德。这与我此前接触的伦理学的观点刚好相反,比较肤浅的说就是伦理学是无论如何都要至善,政治学是无论如何要保有政权或国家,不过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下面是书中体现了这一方面。
马基雅维利将政权分为共和国和君主国,又将君主国分为世袭君主国和新君主国,新君主国又有全新的君主国和混合君主国之分。
混合君主国的领土获得方式之一是依靠君主自己的武力或他人的武力。通过这种方式占领的国家,如果想征服民众,要先考虑被征服国家的语言、文化、制度是否与自己的国家一致,如果一致的话,就把他们的旧君血统灭绝并维持原来的法律秩序即可。如果不一致则需要征服者亲自驻节或者在被征服国家的要害之处派遣殖民。关于殖民会侵犯当地人的问题上书中这样写道:“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因为人们受到了轻微的侵害,能够进行报复,但是对于重大的损害,他们就无能为力进行报复了。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加以侵害,应当是我们无需要怕他们会报复的一种侵害。”这里作者并没有说“理想国”、以“仁”治国、“得民心者得天下”、“至善至美”,只是说明一种权术,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和人性保有这个国家的政权。
在谈到法国和西班牙瓜分那波利王国,后又被西班牙战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问题上,作者认为路易十二犯了五个错误:他灭掉弱小的国家;扩大了在意大利的一个强国的势力;把最强有力的外国人(西班牙国王费尔迪南多二世)引入了意大利;他既不驻节在那里;也不遣送殖民到那里。他还认为“法国人不懂得政治,因为如果他们懂得政治的话,就不会让教廷的势力这样扩大。”“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由于他用尽心机否则就是使用武力促成的,而那个变成强大的人对于这两者都是猜疑的。”
书中强调由于人们的性情是容易变化的,关于某件事要说服人们是很容易的,可以要他们对于说服的意见坚定不移,那就困难了,因此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应该这样做:当人们不再信仰时,就依靠武力迫使他们就范。可见,武力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的辅助手段。
但本书并不是一味地宣扬靠殖民、强权、掠夺等武力手段来获得长久的君权,对于残暴的邪恶手段的使用也是“有法可依”的,依据人性,顺势而为,一切为了政权的稳定。妥善地使用就是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手段,如不能为臣民谋利,其后不再使用。而恶劣地使用是日后与日俱增,这种方法久之必不能自保。意思是说夺取初期就把所有损害行为一并完成,后面就开始施恩布惠,有些乱世用重典的意味。深层原因也是人性使然,人们更乐于接受恩惠,而不是痛苦的打击,一次大痛苦+多次小恩惠,比起无数次无止境的小痛苦更容易让人接受。
关于君主应不应该作恶,作者还用到了辩证法:
如果一个人在一切事情上想发誓以善良自持,他不但不会保存自己,在很多不善良的人中间,反而会招致自我毁灭。一个君主想要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如果没有那些恶性,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性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有些事看起来像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性,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
如此看来,他强调的还是君主如何保持自己的政权,而不是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当这种想法跳出来时候又开始反思,原本他论证的就是君主国而不是共和国,是君主如何保有政权。
关于君主的品德也有论证:
慷慨or吝啬
选择吝啬。吝啬只是给君主带来丑名。而慷慨对于君主来说并不是好的品德。世界上再没有一样东西比慷慨消耗得更厉害的了,因为当你慷慨而为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慷慨的能力。君主的慷慨是在用人民的财富慷慨,最后受损失的还是人民,反过来也会导致国力衰弱,人民的憎恨。
残酷or仁慈
选择残酷。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维系的,而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会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而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
守信or背信弃义
二者兼有。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换情况而转变。如果可能的话,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这刚好也是《纸牌屋》的主旨。
关于市民的君主国,即一个人如果是由于人们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话,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如果一个人是依靠与人民对立的贵族赞助而成为君主的,他要做的事情也是先拉拢人民,赢得人民的好感,这样才能保证他在逆境中时得到帮助。这一点虽然做法是有益于人民的,但目的也在于君主个人的地位的保持。
此外作者多次论证了雇佣军的不可靠。他认为应该由君主自己掌管军权,领兵打仗。如果是一个有能力的雇佣军将领,有朝一日他会自立门户,反之,他的无能会带来全军溃败。
他还提出了一个绝对性的观点“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进行统帅的人应有的唯一的专业。”
整本书都充斥着一种政治权术厚黑学,一切皆以获取和保持君主的权力地位为最高目标。他将国家的命运都寄托在一个“伟大”的君主身上。这是他真正想要的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