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日本人: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日本的控制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二战以后,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独占。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美国对日本政府与民众都进行了“重塑”。“重塑”之后的日本,被牢牢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其影响更是绵延至今。本期内容,就跟您聊一聊美国到底是如何“重塑”日本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美国当局就已经在考虑如何处置战后的日本了。对于日本,施行彻底的改造在当时的美国政坛几乎是一个不易之论。为了彻底改造日本,美国人首先盯上的是日本的政府。天皇制在日本有着深远的 历史 传统,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根据日本 社会 的“惯性”,想要改造日本,就必须从天皇制下手。1942年8月,美国国务院设立远东问题小组,负责对日政策的制定。关于天皇制,在美国内部分裂为两个派系。一方认为只有天皇才能从根本上影响日本人,控制天皇更有利于美国在战后对日本的控制,进而影响战后的占领与改造工作。另一派认为,日本的天皇制是滋生军国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土壤,如果不废除天皇,则日本对美国的威胁就无法彻底解除,美国也无法在日本推行全面的民主化改革。
经过长时间激烈的争论,1943年末以后,美国政坛逐渐对天皇制的去留问题达成了各有保留的共识。即美国无法强制废除天皇(招致民众仇视 代价太大),而日本人民又不可能在战后短时间内主动废除天皇。如此,美国就要充分利用天皇的价值,使其成为执行美国政策的“工具”,通过对天皇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日本政府与民众的控制。根据这一精神,1944年5月9号,美国国务院正式形成了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政策的内部文件。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聊过《常识误差: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美国为了实现对日本的独占,为了以最小的代价在日本攫取最大的利益,美日之间达成了默契的共识:日本在战后施行“有条件的投降”,保留天皇制,以美国为主导的占领军按照既定的政策利用天皇和日本政府施行间接的统治。
对美国来说,保留天皇制,可以说是一个明智的决策。一方面,通过战后新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了象征天皇制,天皇的影响大幅度缩减,美国得以按照自己认为的政治模式在日本进行所谓的“民主化”改革。另一方面,基于天皇在日本的特殊的精神存在,美国利用保留天皇获得了政府与民众的“好感”甚至是“感激”,同时,更有利于美国对日本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造。对日本国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造,即所谓的“重塑”日本人,是美国得以控制日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占领日本之后,施行的对日改造政策基本可以以非军事化与民主化来概括。为了实现美国人规划的民主化,美国自1945年6月之后,就连续颁布文件,强调重视日本人的自由与人权。但是实际上,这一系列政策都是美国自我标榜、赢得民众好感的障眼法,美国最真实的意图与做法体现在一份当时难以公布于世的秘密文件里。1946年1月8日,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制定了一份名为“日本人再定位”的机密文件。这份纲领性的文件,向世人展示了美国是如何一步步重塑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使日本从根本上成为美国附庸的。
在美国人看来,“重塑”日本人最好用的“工具”就是日本人。因为如果由美国直接出面,则大概率会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感,“但如果通过日本领导人发出同样的指令,日本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乐于接受并实行”,这也就是美国为何要“处心积虑”地为日本保留天皇的原因之一。在占领日本期间,美国更愿意寻找接受过美式教育并认同美国价值观的人培养起来,将他们作为 社会 精英安排在各个领域,以期对日本 社会 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就这么进入了美国人的视野。美国的心理战略委员会认为:“精英阶层是唯一发挥作用的 社会 群体......这些见识超群的人物从思想上操纵者民众的态度和观点的形成,至少也使这些民众易于接受某些态度和观点,反过来,这些受操纵的民众又引导着公众舆论。”战后,在日本的战败、天皇权威的削弱、美国的民主化冲击下,日本知识分子的世界里出现了“精神真空”。为了用美国的价值观填补这个真空,美国针对日本的知识分子展开了大规模的“心理战”。
1952年9月,美国“对日心理战项目”文件问世。文件认为:美国应该培养日本知识分子对美国政策的认同感。杜鲁门很快批准了这一份文件,他的继任者艾森豪威尔则将这一份文件当做对日心理战的执行标准。艾森豪威尔时期,是美国对日心理攻势的上升期。当时,所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日本人都被囊括进知识分子群体之内。1959年,美国新闻署又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靶心”政策,主张将日本知识分子中“有能力、有威望、有地位、能引导日本领导人并且对日本公众有影响的一小部分人或联系密切的群体”作为主要“攻略”对象。为了拉拢、同化知识分子,美国政府与私人基金会,不惜花费重金,资助学者们的研究,资助年轻学生的学业。甚至还开办专门的学术期刊,诱导知识分子发表“亲美”的文章。在美国人的心理“干涉”与“慷慨”资助之下,日本的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战后第一代的知识分子,对美国产生了某种“心理依赖”。而美国以战胜者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更容易让知识分子认同只有美国的价值观才是最好的。(重点渲染)然后这样的观点就会被这些具有巨大 社会 影响力的精英人士们传达出去,进而影响整个 社会 的舆论导向。
当然,要想完全控制一个 社会 ,仅靠知识分子也是不够的。虽然美国为了树立民主自由的标杆,在1945年就大力提倡与鼓励日本新闻界的自由,但实际上,美国一直在暗中对日本的舆论进行严格的控制。美国参谋第二部下设有民间谍报局,谍报局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民间舆论审查局,另一个是公安局。其中,舆论审查局就承担了对日本报纸、新闻甚至是私人邮件、电话的监督与监听工作。舆论审查局有一份很秘密的名单,其中详细列举了重要的受监控人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随时调用。新闻是美国方面把控的重点。所有的日本媒体都要受到广播影像出版审查部的审核,审核分为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两种。事先审查主要是针对战后日本发行的新刊物,出版方需要事先将所有的出版内容一式两份由主笔或是负责人亲自送到麦克阿瑟司令部报纸杂志审查部接受审核。如果一经发现问题,需要立即整改。整改之后,还要经过审查部的二次审核。针对需要接受事后审查的媒体,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被处以处分,处分的原因大多包括反对盟军对日本的占领以及对美国的批判。而处分对象,则甚至包括许多亲美派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美国可以说是做到了日本人控制日本人的设想。
1947年,在民间舆论审查局工作的日本人达到了8132人,在大多数监督与监视领域,都以大量的日本人配合少数的美国人展开。比如,用4000名日本人和60名美国人抽检国内的信件,以63名日本人和12名外国人(不全是美国人)通过70台窃听设备监控全日本的电话。
除了监视与舆论控制、引导,美国人“重塑”日本人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对于在校学生,美国按照美国式的民主理念与教育观念对日本传统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务使其有利于美国。对于其他日本人,美国则开展了全面的再教育。总之,美国的目的,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将美国的价值观念以及日本人对美国的认同刻在每一个日本人的骨子里。
总体来看,美国对日本的“重塑”是成功的,通过对舆论的控制与价值观的引导,美国成功地将诸如好莱坞这样的美式文化引进日本;以基督教文化来取代日本天皇的宗教影响力。在美式“重塑”之下,日本无论从器物上还是精神上,都与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直到今天,依旧影响尤烈。而美国,一方面得到了实打实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没有激起日本民众的不满与反抗,甚至成为了日本人眼中的“仁慈的征服者”。但是,毋庸讳言的是,日本虽然因之丧失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日本战后 社会 的稳定与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崛起,与美国的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资料:
白玉平、张杨:《美国对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战政策( 1951—1961)》,《世界 历史 》,2014年第5期
胡娜:《从文化视角浅析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不彻底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曲梦晨:《二战期间美国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政策的制定》,《史学集刊》,2017年第5期
宋昊天:《简评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何宛昱、刘旭升、代玉:《试析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教育的改造》,《佳木斯大学 社会 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汪津生:《战后美国对日改造的文化背景》,《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于群:《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人的意识形态改造》,《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3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美国当局就已经在考虑如何处置战后的日本了。对于日本,施行彻底的改造在当时的美国政坛几乎是一个不易之论。为了彻底改造日本,美国人首先盯上的是日本的政府。天皇制在日本有着深远的 历史 传统,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根据日本 社会 的“惯性”,想要改造日本,就必须从天皇制下手。1942年8月,美国国务院设立远东问题小组,负责对日政策的制定。关于天皇制,在美国内部分裂为两个派系。一方认为只有天皇才能从根本上影响日本人,控制天皇更有利于美国在战后对日本的控制,进而影响战后的占领与改造工作。另一派认为,日本的天皇制是滋生军国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土壤,如果不废除天皇,则日本对美国的威胁就无法彻底解除,美国也无法在日本推行全面的民主化改革。
经过长时间激烈的争论,1943年末以后,美国政坛逐渐对天皇制的去留问题达成了各有保留的共识。即美国无法强制废除天皇(招致民众仇视 代价太大),而日本人民又不可能在战后短时间内主动废除天皇。如此,美国就要充分利用天皇的价值,使其成为执行美国政策的“工具”,通过对天皇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日本政府与民众的控制。根据这一精神,1944年5月9号,美国国务院正式形成了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政策的内部文件。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聊过《常识误差: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美国为了实现对日本的独占,为了以最小的代价在日本攫取最大的利益,美日之间达成了默契的共识:日本在战后施行“有条件的投降”,保留天皇制,以美国为主导的占领军按照既定的政策利用天皇和日本政府施行间接的统治。
对美国来说,保留天皇制,可以说是一个明智的决策。一方面,通过战后新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了象征天皇制,天皇的影响大幅度缩减,美国得以按照自己认为的政治模式在日本进行所谓的“民主化”改革。另一方面,基于天皇在日本的特殊的精神存在,美国利用保留天皇获得了政府与民众的“好感”甚至是“感激”,同时,更有利于美国对日本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造。对日本国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造,即所谓的“重塑”日本人,是美国得以控制日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占领日本之后,施行的对日改造政策基本可以以非军事化与民主化来概括。为了实现美国人规划的民主化,美国自1945年6月之后,就连续颁布文件,强调重视日本人的自由与人权。但是实际上,这一系列政策都是美国自我标榜、赢得民众好感的障眼法,美国最真实的意图与做法体现在一份当时难以公布于世的秘密文件里。1946年1月8日,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制定了一份名为“日本人再定位”的机密文件。这份纲领性的文件,向世人展示了美国是如何一步步重塑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使日本从根本上成为美国附庸的。
在美国人看来,“重塑”日本人最好用的“工具”就是日本人。因为如果由美国直接出面,则大概率会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感,“但如果通过日本领导人发出同样的指令,日本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乐于接受并实行”,这也就是美国为何要“处心积虑”地为日本保留天皇的原因之一。在占领日本期间,美国更愿意寻找接受过美式教育并认同美国价值观的人培养起来,将他们作为 社会 精英安排在各个领域,以期对日本 社会 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就这么进入了美国人的视野。美国的心理战略委员会认为:“精英阶层是唯一发挥作用的 社会 群体......这些见识超群的人物从思想上操纵者民众的态度和观点的形成,至少也使这些民众易于接受某些态度和观点,反过来,这些受操纵的民众又引导着公众舆论。”战后,在日本的战败、天皇权威的削弱、美国的民主化冲击下,日本知识分子的世界里出现了“精神真空”。为了用美国的价值观填补这个真空,美国针对日本的知识分子展开了大规模的“心理战”。
1952年9月,美国“对日心理战项目”文件问世。文件认为:美国应该培养日本知识分子对美国政策的认同感。杜鲁门很快批准了这一份文件,他的继任者艾森豪威尔则将这一份文件当做对日心理战的执行标准。艾森豪威尔时期,是美国对日心理攻势的上升期。当时,所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日本人都被囊括进知识分子群体之内。1959年,美国新闻署又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靶心”政策,主张将日本知识分子中“有能力、有威望、有地位、能引导日本领导人并且对日本公众有影响的一小部分人或联系密切的群体”作为主要“攻略”对象。为了拉拢、同化知识分子,美国政府与私人基金会,不惜花费重金,资助学者们的研究,资助年轻学生的学业。甚至还开办专门的学术期刊,诱导知识分子发表“亲美”的文章。在美国人的心理“干涉”与“慷慨”资助之下,日本的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战后第一代的知识分子,对美国产生了某种“心理依赖”。而美国以战胜者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更容易让知识分子认同只有美国的价值观才是最好的。(重点渲染)然后这样的观点就会被这些具有巨大 社会 影响力的精英人士们传达出去,进而影响整个 社会 的舆论导向。
当然,要想完全控制一个 社会 ,仅靠知识分子也是不够的。虽然美国为了树立民主自由的标杆,在1945年就大力提倡与鼓励日本新闻界的自由,但实际上,美国一直在暗中对日本的舆论进行严格的控制。美国参谋第二部下设有民间谍报局,谍报局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民间舆论审查局,另一个是公安局。其中,舆论审查局就承担了对日本报纸、新闻甚至是私人邮件、电话的监督与监听工作。舆论审查局有一份很秘密的名单,其中详细列举了重要的受监控人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随时调用。新闻是美国方面把控的重点。所有的日本媒体都要受到广播影像出版审查部的审核,审核分为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两种。事先审查主要是针对战后日本发行的新刊物,出版方需要事先将所有的出版内容一式两份由主笔或是负责人亲自送到麦克阿瑟司令部报纸杂志审查部接受审核。如果一经发现问题,需要立即整改。整改之后,还要经过审查部的二次审核。针对需要接受事后审查的媒体,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被处以处分,处分的原因大多包括反对盟军对日本的占领以及对美国的批判。而处分对象,则甚至包括许多亲美派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美国可以说是做到了日本人控制日本人的设想。
1947年,在民间舆论审查局工作的日本人达到了8132人,在大多数监督与监视领域,都以大量的日本人配合少数的美国人展开。比如,用4000名日本人和60名美国人抽检国内的信件,以63名日本人和12名外国人(不全是美国人)通过70台窃听设备监控全日本的电话。
除了监视与舆论控制、引导,美国人“重塑”日本人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对于在校学生,美国按照美国式的民主理念与教育观念对日本传统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务使其有利于美国。对于其他日本人,美国则开展了全面的再教育。总之,美国的目的,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将美国的价值观念以及日本人对美国的认同刻在每一个日本人的骨子里。
总体来看,美国对日本的“重塑”是成功的,通过对舆论的控制与价值观的引导,美国成功地将诸如好莱坞这样的美式文化引进日本;以基督教文化来取代日本天皇的宗教影响力。在美式“重塑”之下,日本无论从器物上还是精神上,都与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直到今天,依旧影响尤烈。而美国,一方面得到了实打实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没有激起日本民众的不满与反抗,甚至成为了日本人眼中的“仁慈的征服者”。但是,毋庸讳言的是,日本虽然因之丧失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日本战后 社会 的稳定与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崛起,与美国的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资料:
白玉平、张杨:《美国对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战政策( 1951—1961)》,《世界 历史 》,2014年第5期
胡娜:《从文化视角浅析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不彻底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曲梦晨:《二战期间美国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政策的制定》,《史学集刊》,2017年第5期
宋昊天:《简评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何宛昱、刘旭升、代玉:《试析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教育的改造》,《佳木斯大学 社会 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汪津生:《战后美国对日改造的文化背景》,《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于群:《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人的意识形态改造》,《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3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赫兹云(香港聯合通訊國際有限公司)_
2023-01-04 广告
2023-01-04 广告
在一个网站的日常运营中,快速提升网站排名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只有在搜索引擎中获得更好的排名才能提升网站的曝光量从而可以吸引更多人进入网站。众所周知站群是快速优化网站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用多个网站来达到更好的关键词排名效果。然而做站群优化的话,...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赫兹云(香港聯合通訊國際有限公司)_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