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新课程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的追求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正因如此,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出较高要求:“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他们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问题”是激活学生潜能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情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例如,在复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3种常用方法,但对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3种形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明确,在遇到问题时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解析式形式时更是束手无策。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设计问题:二次函数解析式的3种形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样的设计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揭示矛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中,进行情境设计,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巩固练习时,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中心,用设疑,问难等灵活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2 开展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发 现历程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师生和谐互动的形式,如果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授和学生机械的被灌输,那么根本不可能体现“以生为本”,忽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注意到知识点的给出都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讨论法、实验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猜想验证、归纳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弥漫浓浓的合作气氛,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也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没有简单地用几何推理的方式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利用两张透明投影胶片制成学具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由此归纳出一系列相关的性质,再结合动手测量等方式验证说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性质。学生经过这么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得到结论,远胜于教师的直接传授来得印象深刻,在以后解题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类似这样动手实验的操作,只要教师肯充分研究教材,抓住学生认知特点,就能挖掘出不少开展探究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对于化解难点,突破重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载体呈现教学情境,进行有 机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随着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加强,对于学生的空间、立体概念的训练,除了使用好实物教学模型,加强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外,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趋重要。恰当的使用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在图形的全等变换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能清楚地把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和规律演示出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1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他们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问题”是激活学生潜能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情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例如,在复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3种常用方法,但对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3种形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明确,在遇到问题时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解析式形式时更是束手无策。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设计问题:二次函数解析式的3种形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样的设计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揭示矛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中,进行情境设计,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巩固练习时,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中心,用设疑,问难等灵活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2 开展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发 现历程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师生和谐互动的形式,如果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授和学生机械的被灌输,那么根本不可能体现“以生为本”,忽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注意到知识点的给出都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讨论法、实验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猜想验证、归纳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弥漫浓浓的合作气氛,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也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没有简单地用几何推理的方式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利用两张透明投影胶片制成学具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由此归纳出一系列相关的性质,再结合动手测量等方式验证说明得到的平行四边形性质。学生经过这么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得到结论,远胜于教师的直接传授来得印象深刻,在以后解题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类似这样动手实验的操作,只要教师肯充分研究教材,抓住学生认知特点,就能挖掘出不少开展探究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对于化解难点,突破重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载体呈现教学情境,进行有 机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随着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加强,对于学生的空间、立体概念的训练,除了使用好实物教学模型,加强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外,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趋重要。恰当的使用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在图形的全等变换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能清楚地把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和规律演示出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