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山水画的共同特色是什么,有哪些代表画家和代表作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南宋时代的山水画家,一部分人仍在表现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皴法,曲折多变的山势都来自于上一时代大师的创造。传为宗室画家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故宫博物院藏)卷实际上是南宋画院高手的作品,代表了承继上代山水画法的作品。其弟赵伯驌有《万松金阙图》(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写临安凤凰山景色,点染与勾画相合,笔法朴拙,是在传统青绿基础上,吸收董源、米芾等的水墨技法而成的新风格。
但真正代表了南宋一代山水画创作的是那些讲究意境的创造、以抒情为主要目的的所谓“偏角山水”。画家以突出一个局部的方法来加强描写的力度,用笔更加泼辣,水墨的韵味发挥得更加充分。李唐是公认的开创这种新风的一代宗师,他的《万壑松风图》轴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继承他的技法的刘松年则在描写江南景色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马远、夏圭更是因为构图多截取一角或片断的不全之景,画面中留下大块的空白,而被人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这种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的山水画有一种全新的境界。正是这种创新引起了许多评论,而有的评论甚至从政治的角度认为他们的山水是对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残山剩水”的反映,已属附会之说。米友仁的云山墨戏法则流传于文人士大夫画家之中,成就同样可观。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时画院画家,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擅长山水及人物故事画。山水取法荆浩、关仝及范宽而有所变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积墨深厚,开南宋一代山水画新风。《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故宫博物院藏的《长夏江寺图》为绢本重青绿设色,虽为青绿山水,仍以墨笔勾皴为主,勾勒挺健多断折,皴笔横劈竖砍,放纵自由,以“大斧劈皴”和青绿着色相结合,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造。李唐也擅长人物故事画,故宫博物院藏其所绘的《采薇图》卷和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晋文公复国图》卷都是借古喻今的作品。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因居清波门而被人称为“暗门刘”,是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时的宫廷画家,他的老师张敦礼是李唐的学生,因此他的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他的山水、人物都有很大的影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分四段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并穿插以人物活动。与李唐的取材不同,刘松年多描写西湖一带的风光,因此他的绘画风格显得精细秀润一些,与李唐的气势雄壮形成了对比。
马远,字遥父,山西永济人,宋光宗、宁宗时的画院待诏。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都是画院画家。他近承家学,远学李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南宋后期院画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山水画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时人称之为“马一角”。在用笔上,他扩大了斧劈皴法,画山石用笔直扫,水墨俱下,有棱有角。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画中远峰巨石下,竹翠柳疏,几个老少农民歌舞于垅上,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水图》也是他的代表作,原为册页,今裱成手卷,以勾线为主,分别描写十二种水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其人物、花鸟画也有《华灯侍宴图》(两本,一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在重庆市博物馆)、《梅石溪凫图》(故宫博物院藏)等小幅真迹。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还藏有其《西园雅集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其《欢梅图》轴,也为珍品。其子马麟,承家学,工人物、山水、花鸟,曾为画院祗侯,代表作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山水画《静听松风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的花鸟画《层叠冰绡图》轴,画风较其父更为致密纤巧。
夏圭,字禹玉,钱塘(杭州)人,宋宁宗时画院待诏。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画面上巨石远山、丛林茂树、楼观村庄等都布置得疏密有致,笔法坚挺峭秀,将烟雨迷濛的江南景色,描绘得极其清幽秀丽。他的另一代表作品《山水十二景图》卷现只存四景,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各自独立成章,但在布局上却连为一气,描写江天空阔的黄昏景色。夏圭的小幅作品,大都笔法简括,墨色苍润,诗意浓厚,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为其代表。另有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也是夏圭精品。
但真正代表了南宋一代山水画创作的是那些讲究意境的创造、以抒情为主要目的的所谓“偏角山水”。画家以突出一个局部的方法来加强描写的力度,用笔更加泼辣,水墨的韵味发挥得更加充分。李唐是公认的开创这种新风的一代宗师,他的《万壑松风图》轴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继承他的技法的刘松年则在描写江南景色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马远、夏圭更是因为构图多截取一角或片断的不全之景,画面中留下大块的空白,而被人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这种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的山水画有一种全新的境界。正是这种创新引起了许多评论,而有的评论甚至从政治的角度认为他们的山水是对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残山剩水”的反映,已属附会之说。米友仁的云山墨戏法则流传于文人士大夫画家之中,成就同样可观。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时画院画家,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擅长山水及人物故事画。山水取法荆浩、关仝及范宽而有所变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积墨深厚,开南宋一代山水画新风。《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故宫博物院藏的《长夏江寺图》为绢本重青绿设色,虽为青绿山水,仍以墨笔勾皴为主,勾勒挺健多断折,皴笔横劈竖砍,放纵自由,以“大斧劈皴”和青绿着色相结合,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造。李唐也擅长人物故事画,故宫博物院藏其所绘的《采薇图》卷和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晋文公复国图》卷都是借古喻今的作品。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因居清波门而被人称为“暗门刘”,是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时的宫廷画家,他的老师张敦礼是李唐的学生,因此他的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他的山水、人物都有很大的影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分四段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并穿插以人物活动。与李唐的取材不同,刘松年多描写西湖一带的风光,因此他的绘画风格显得精细秀润一些,与李唐的气势雄壮形成了对比。
马远,字遥父,山西永济人,宋光宗、宁宗时的画院待诏。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都是画院画家。他近承家学,远学李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南宋后期院画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山水画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时人称之为“马一角”。在用笔上,他扩大了斧劈皴法,画山石用笔直扫,水墨俱下,有棱有角。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画中远峰巨石下,竹翠柳疏,几个老少农民歌舞于垅上,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水图》也是他的代表作,原为册页,今裱成手卷,以勾线为主,分别描写十二种水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其人物、花鸟画也有《华灯侍宴图》(两本,一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在重庆市博物馆)、《梅石溪凫图》(故宫博物院藏)等小幅真迹。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还藏有其《西园雅集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其《欢梅图》轴,也为珍品。其子马麟,承家学,工人物、山水、花鸟,曾为画院祗侯,代表作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山水画《静听松风图》轴、故宫博物院藏的花鸟画《层叠冰绡图》轴,画风较其父更为致密纤巧。
夏圭,字禹玉,钱塘(杭州)人,宋宁宗时画院待诏。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画面上巨石远山、丛林茂树、楼观村庄等都布置得疏密有致,笔法坚挺峭秀,将烟雨迷濛的江南景色,描绘得极其清幽秀丽。他的另一代表作品《山水十二景图》卷现只存四景,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各自独立成章,但在布局上却连为一气,描写江天空阔的黄昏景色。夏圭的小幅作品,大都笔法简括,墨色苍润,诗意浓厚,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为其代表。另有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也是夏圭精品。
展开全部
南宋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画鉴》又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风格各异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两宋山水,从风格来说,北宋的秉承五代以来北派“大山大水”,进一步发展出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以及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代表是宋初三家山水,李成、关仝和范宽;逐步过渡到“清润可爱”的小景山水,以贵族画家王诜、赵令儴为代表,同时也出现继承五代董北苑(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江南画”的米家山水等(米氏父子,江贯道);到南宋的空灵简率的“边角”山水,即以南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为代表。中间也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两宋山水,从风格来说,北宋的秉承五代以来北派“大山大水”,进一步发展出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以及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代表是宋初三家山水,李成、关仝和范宽;逐步过渡到“清润可爱”的小景山水,以贵族画家王诜、赵令儴为代表,同时也出现继承五代董北苑(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江南画”的米家山水等(米氏父子,江贯道);到南宋的空灵简率的“边角”山水,即以南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为代表。中间也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南宋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画鉴》又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风格各异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两宋山水,从风格来说,北宋的秉承五代以来北派“大山大水”,进一步发展出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以及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代表是宋初三家山水,李成、关仝和范宽;逐步过渡到“清润可爱”的小景山水,以贵族画家王诜、赵令儴为代表,同时也出现继承五代董北苑(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江南画”的米家山水等(米氏父子,江贯道);到南宋的空灵简率的“边角”山水,即以南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为代表。中间也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两宋山水,从风格来说,北宋的秉承五代以来北派“大山大水”,进一步发展出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以及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代表是宋初三家山水,李成、关仝和范宽;逐步过渡到“清润可爱”的小景山水,以贵族画家王诜、赵令儴为代表,同时也出现继承五代董北苑(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江南画”的米家山水等(米氏父子,江贯道);到南宋的空灵简率的“边角”山水,即以南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为代表。中间也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两宋山水,从风格来说,北宋的秉承五代以来北派“大山大水”,进一步发展出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以及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代表是宋初三家山水,李成、关仝和范宽;逐步过渡到“清润可爱”的小景山水,以贵族画家王诜、赵令儴为代表,同时也出现继承五代董北苑(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江南画”的米家山水等(米氏父子,江贯道);到南宋的空灵简率的“边角”山水,即以南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为代表。中间也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南宋山水画则受宫廷画院画风的影响,追求细节真实和诗意表达。“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这里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不再是那种异常繁复杂多的整体面貌;相反,更经常出现的是颇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甚或某个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远为有限的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
诗意追求使画面没有流于庸俗和呆板,细节真实则使画面没有流于空疏和抽象。“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而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开峙,各领千秋。”
代表是宋初三家山水,李成、关仝和范宽;逐步过渡到“清润可爱”的小景山水,以贵族画家王诜、赵令儴为代表,同时也出现继承五代董北苑(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江南画”的米家山水等(米氏父子,江贯道);到南宋的空灵简率的“边角”山水,即以南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为代表。中间也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这里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不再是那种异常繁复杂多的整体面貌;相反,更经常出现的是颇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甚或某个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远为有限的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
诗意追求使画面没有流于庸俗和呆板,细节真实则使画面没有流于空疏和抽象。“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而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开峙,各领千秋。”
代表是宋初三家山水,李成、关仝和范宽;逐步过渡到“清润可爱”的小景山水,以贵族画家王诜、赵令儴为代表,同时也出现继承五代董北苑(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江南画”的米家山水等(米氏父子,江贯道);到南宋的空灵简率的“边角”山水,即以南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为代表。中间也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