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功臣榜上第一名为何不是刘伯温?
明朝建立后,功臣榜上第一名为何不是刘伯温?刘伯温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这是没有错的。但第一功臣的说法,是谈不上的。
每朝每代都有许多大臣,名臣,功臣。开国功臣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开国之功在于打天下。后来的名臣在于治天下。道理古今一致。故开国功臣,其功大都与战争相关。以现在为例。提起共和国的开国功臣,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十大元帅,十大将,五十七员上将,再到中将,以及一千多名开国少将。不在将帅之列的功臣当然也有,但其人数就少得多了。
明朝的开国功臣,大体也有相似之处。所谓的开国功臣,大都与争夺天下的战争相关。洪武三年,也就是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的第三国,国家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封赏。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从汉代之后,刘邦就立下了一个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从此之后,中国封建王朝中,就很少有异姓王了。一般异姓王的出现,大都是两种情况,一时开国时期因功劳很大,朝廷无奈封王,做为权宜之计。这种情况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汉初的韩信,与清初的吴三桂,但这些异姓王大多没有好下场。
另一种情况是权臣势力很大的结果,一般是改朝换代的先兆。著名的如曹操,司师家族等。明朝时异姓封爵的最高标准是“生封公,死封王”。人活着的时候,封公就是最高的爵位了,等死了的时候,加封一级,做为死后哀荣。这与现在副处级干部在退休之前调个正处级调研员是一样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一个封了六个公,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和邓愈。之后,还有封侯的若干,再后才是伯爵。而刘伯温所得爵位是诚意伯。在功臣的排名中,应该进不了前十,大约应该在二十名左右。(具体史料不去查了,只略言大概)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伯温是明王朝开国第一功臣的说法是不对的。
朱元璋与历史上的刘邦一样,都是底层起家。用人做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李善长之于朱元璋,与萧何之于刘邦的关系。但朱元璋与刘邦还是有所不同的。萧何到去世,一直做着汉朝的宰相。而李善长在帮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没过多久,就被安排退居二线了。这虽然是历史条件的不一样,但也可以看出朱元璋与刘邦气量的不同。
政治地位当然不全靠爵位的支撑。但刘伯温在大明王朝的政治体系中,始终是一个谋士一样的人物。因此,排位自然不会太靠前。刘伯温在朱元璋跟前,与汉代的张良相似,在开国过程中,立功虽然不少。但最终是靠谋略和嘴皮子吃饭的。与现在的政治相比,李善长,汪广洋,胡唯庸等都做过宰相,相当于政府首脑,而刘伯温的职务大抵是在监察系统,基本上相当朱元璋的参谋顾问之类。政治地位并不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