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主张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亦起源论。“生活即教育”是针对中国教育长期脱离普通民众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主张把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使学生通过这种生活来获得经验,形成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则指出“生活即教育”指以生活为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教育最初就是为了人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有好有坏,生活的教育作用也有好有坏,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称其为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主张,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