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盔甲为何都敌不过藤甲
中国历史上盔甲又称铠甲,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期。那是一次在对东夷的战争失败后,人们发现败下阵来的士兵,多数是因为遭到了东夷人弓箭的射杀。于是,一个叫杼的夏国人,利用兽皮缝制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件盔甲。
最初制作这些盔甲的材料,仅限于动物的皮毛。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我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春秋战国古墓中,发现了许多当时的皮甲,其中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发现最为丰富。经过整理复原后,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皮甲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3部分组成,并配有一顶由皮甲片编缀成的胄(即头盔)。
后来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又应运而生了各种丝、麻、棉等织物盔甲。考古学家曾在秦朝时期的墓葬中,发现过一块厚达14层亚麻布碎片,经推测这些碎片便是那时织物盔甲的残片。
织物盔甲和早期的皮甲,它们质地柔软,穿戴轻便。我们在描写古代战争的书中,常读到的“战袍”一词,即指的是这种轻装甲胄。战国后期,由于青铜器和铁器逐渐用于战争,敌我双方使用的武器越来越锋利,普通的甲胄失去了对人体的有效保护。这时候逐渐出现了金属盔甲,但开始也仅仅是在皮甲的基础上镶缀在一些金属铸件。
直到汉朝,真正的铁甲才出现,与轻装甲胄一起成为将士的主要防护用具。河北满城曾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的“鱼鳞甲”可称是铁甲的代表之作,此件铁甲使用铁片2859片,重16.85千克,有护胸、护背、披膊和保护腰胯的“垂缘”组成。冷兵器时代,两军对阵通常穿铁甲者为先锋,手持长兵器发起进攻,一旦冲入敌阵,再由紧随身后的轻装甲胄兵展开近距离的绞杀战。这是因为铁甲虽然保护严密,但太过笨重,在贴身搏斗时无法施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