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炮打飞机原理是什么
用大炮打飞机原理是什么
许多人一定看过《中途岛海战》这部电影,电影中,有一个场景非常震撼,那就是美国海军俯冲轰炸机攻击日本航母的镜头,在日本军舰高射炮弹幕中,轰炸机突破层层火力完成投弹。其实这一幕并非演绎或杜撰,实际上它是二战时期防空的真实写照,各种口径的防空炮在空中编织出一张弹幕网,让敌方战斗机无处可藏。
这种场景不仅仅出现在海战中,在陆战中也经常能够看到。甚至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防空高炮部队还用这种方式对付美军战机,整个场面非常震撼。
然而震撼归震撼,防空高炮打飞机这种方式实际效果并不好,根据战后许多国家官方统计资料来看,二战期间防空高炮平均需要2000发炮弹才能击落一架战斗机,当面对轰炸机时候,这个数字骤升到10000发。数学好的朋友可以计算一下命中率,基本和大炮打蚊子也差不多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这种防空方式决定的。和现代导弹精准打击不同,炮弹没有任何制导和自主寻找目标的能力。因此想命中目标全靠地面瞄准,但飞机是移动目标,且距离较远通过光学瞄准比较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连续射击,炮弹在空中爆炸编织出一层防护网,这样即便打不到敌机,炮弹爆炸的碎片也能击伤敌机。
如果是大口径防空炮,爆炸产生的碎片也会比较多,命中率自然就会高很多,根据战后不完全统计,二战期间74%的战机都是被90mm以上口径防空炮击落的,速射小口径防空炮反而起不了多大作用,这与人们一般认知有所不同。
在当时,一旦有敌机来袭,地面防空部队首先要确定敌机飞行高度,然后根据敌机飞行高度选择防空炮口径,再然后就是需要对防空炮弹做延时爆炸处理,确保在敌机飞行高度爆炸。复杂的准备工作做完后,才能开始对敌机发起攻击。
在发现敌机方面,因为雷达是二战中后期才发明的,所以二战初期要发现敌机需要听音机这种设备。所谓听音机就是一个阵列式大喇叭+一套耳机组成的,靠着喇叭的收音效果,听音员可以发现几公里之外的敌机。这种武器是英国人发明的,最早用于海岸防护,针对的正是德国轰炸机部队。
客观的来说,听音机在战争初期起到了一定预警作用,但随着战争深入,人们对这款武器原理越来越清楚,听音机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很多时候一些海鸟飞过也会被听音员误判,所以最后这款武器就被雷达淘汰了。从二战的防空形式可以看出,防空炮防空的不靠谱,而这种不靠谱反而催生了防空导弹的出现,为现代精准防空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