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的双星系统有哪些公式?
T=2πL根号(R/Gm)、T=2πL根号(r/GM),T=2π根号(L^3/G(M+m))。
行星围绕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或者卫星绕行星做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作用的距离,刚好是行星(或卫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但是在双星系统中的引力作用的距离与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是不同的,双星系统中两星做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和周期是一定相同的。
它们的线速度之比与其各自运行的轨道半径之比相同。
扩展资料:
1、重力形成理论
虽然这种可能性相当低,但经由重力捕获将两颗恒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双星系统,并不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三个天体,依据能量守恒律需要一个物天体带走被捕获天体的能量。但双星系统数量众多,这不可能是形成双星系统的主要程序。
2、扰动形成理论
三颗恒星位置接近,在三者相互扰动之下,系统终会将三颗恒星中的一颗抛出,并且假设在没有明显的进一步扰动下,留下来的两颗星会形成稳定的双星系统。
3、质量传输和吸积理论
当一颗主序星在演化的过程中尺寸增加时,或许会超出它的洛希瓣,意味着有些物质可能会进入伴星的重力牵引大于它本身引力的区域。这样的结果是质量从一颗恒星由所谓的洛希瓣溢流,经由吸积盘的吸收或直接的撞击,而传输至另一颗恒星(伴星),形成双星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星系统
2024-04-02 广告
T=2πL根号(R/Gm)、T=2πL根号(r/GM),T=2π根号(L^3/G(M+m))。
双星系统相对于其他恒星来说,位置看起来非常靠近的天体系统,联星是指两颗恒星各自在轨道上环绕着共同质量中心的恒星系统。双星可以当成联星的同义词,但一般而言,双星可以是联星,也可以是没有物理关联性,只是从地球观察是在一起的光学双星。
扩展资料:
行星围绕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或者卫星绕行星做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作用的距离,刚好是行星(或卫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但是在双星系统中的引力作用的距离与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是不同的,双星系统中两星做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和周期是一定相同的。它们的线速度之比与其各自运行的轨道半径之比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星系统
T=2πL根号(R/Gm)、T=2πL根号(r/GM),T=2π根号(L^3/G(M+m))。
已知中心距离为L,运动周期T求总质量,设点O转,R1+R2=L,GMm/L^2=m(2π/T)^2R1,GMm/L^2=m(2π/T)^2R2,两式相加即可。
双星分为多种,物理双星,光学双星,目视双星,分光双星,食双星,密近双星,X射线双星。双星系统在天体物理上非常重要,因为轨道计算允许直接得出系统的质量,而更进一步还能间接估计出半径和密度。也可以从质光关系估计出单独一颗恒星的质量。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明确双星中两颗子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双星中两颗子星相互绕着旋转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是相等的,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求得其大小。
2、要明确双星中两颗子星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参量的关系 两子星绕着连线上的一点做圆周运动,所以它们的运动周期是相等的,角速度也是相等的,所以线速度与两子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
3、要明确两子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关系,设双星的两子星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相距L,M1和M2的线速度分别为v1和v 2 ,角速度分别为ω1和ω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星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理
F=Gm1m2/L²=m1w²r1=m2w²r2
所以r1:r2=m2:m1
L是双星距离,所以m1轨道半径r1=Lm2/(m1+m2),r2=Lm1/(m1+m2)
(2)双星的周期、角速度之比1:1
两者转速相同
m1w²r1=Gm1m2/L²
算出w就是双星的角速度
(3)双星的线速度之比
v1=wr1
v2=wr2
v1:v2=r1: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