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理论和A、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基石。
马克思围绕经济学市场经济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评了他们的谬误。
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阐明了经济学的科学化过程,揭示了实证主义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地位:
第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第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
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榨取。这说明,资产阶级也像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一样,是靠他人的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区别只在于剥削形式不同。这样,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的虚伪说教,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也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起就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的垄断,促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垄断造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雇佣工人不仅受自己的雇主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加强,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并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为社会主义社会造就了建设者。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