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姜松荣)
展开全部
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目前已有三章,
明代工艺美术
一、 明代工艺美术的总体风格特征,最有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开创性的成绩
明代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期。明初有复古之风,师法唐宋,但又受元的影响,其风格既不同于宋的纤巧工细,又不同于元的粗犷豪放,而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以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借鉴。
另外,明代文人画的兴盛为明代工艺美术题材的丰富,技巧的提升提高了帮助。士大夫参与工艺美术的指导、设计、制作,总结了许多理论著作,一些方法、制作原理和经验总结对后世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明代工艺美术与世俗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表现出自由、健康、活败罩泼的精神风貌和浓重生活气息。民间装饰图案大量吸收了传统民俗中的吉祥符号。
二、 陶瓷
明景德镇陶瓷一枝独秀,称为“瓷都”,景德镇瓷器按工艺分为一下四种:
1、 釉下彩:明釉下彩主要有釉里红和釉下青花。
青花: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中期以成化青花为代表。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
2、 釉上彩:釉上单彩,红绿彩,釉上三彩和五彩。素三彩为三彩中特殊品种,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呈色素雅,故称“素三彩”。
3、斗彩核余:又称逗彩,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成彩色画面。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完美之作。
4、颜色釉
白瓷。以永乐甜白瓷为代表。甜白瓷除一部分素面外,还有画花和印花装饰的。
红釉。以永乐红釉烧制最佳。称“鲜红”,宣德还创造了豇豆红这个品种。
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
黄釉
绿釉
三、 明代刺绣的发展以及顾绣的贡献
明代刺绣工艺形成南绣和北绣两支,以实用绣为主,南绣以“顾绣”为代表以“画绣”最有名。明进士顾名世一家内眷几代精于刺绣。最有名的是儿媳韩希孟,她的刺绣北称作“韩媛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元名迹方册》就是她的修作。
顾绣的特点是选择绣稿以模仿古人名迹,丝理与画理结合,继承了宋以来画绣技法的优良传统,对清代江南地区画绣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 明代金工代表景泰蓝和宣德炉
景泰蓝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正式学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人们认为初创时只有蓝色或认为景泰年间多用蓝釉作底色,故称“景泰蓝”。蓝非专指蓝色。制作过程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磨光、镀金。
宣德炉时明朝王室祭祀宗庙及陈设玩赏的铜制器皿。
五、 明式家具制作特点和风格
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方面采用小构建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又富有典雅之美,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明家具极少髹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洁的风格。具有这种特色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可用四字概括为”简、厚、精、雅。明家具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体,做工以及装饰美,而且在于其蕴藏了一种浓厚的民族精神,极具东方神韵。
六、 明代竹雕
明代竹雕工艺兴起,以江南为盛,有竹根雕竹片雕等,代表性的流派有金陵、嘉定两派。
金陵派有濮仲谦创立。
嘉定派创始人为朱鹤。与其子其孙合称“嘉定三朱”。
七、 本章后(P170)的术语
元代的工艺美术
一、元代的时代特征
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民族性格、宗教、风俗、习性、文化等因素给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面貌。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结束了唐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蒙古帝国征服过程中,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形成这个时期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宗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元工艺美术在一定陈独上受多元文化察氏闹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蒙古族游牧文化和蒙古贵族的审美情趣。
二、元陶瓷的贡献
元代开始,南方的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除了烧制青、白瓷,还创烧了卵白釉、铜红釉和钴蓝釉。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高温釉,其釉层较厚,白中微泛青色,有如鹅蛋色泽,顾称卵白,为元永乐薄胎甜白瓷的前身。因常印有“枢府”二字,又俗称“枢府器”。
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的烧制是元代瓷器最突出的成就。
釉里红:以铜为呈色剂,难度较大,初创阶段釉里红发色多不纯正。后创两种技法,一名“釉里红拔白”,绘红前在胎上刻画轮廓以及细部,后用铜红料涂在纹饰周围空地,形成红底白话效果;二是白地红花效果,将铜红料成片涂称图案。
青花釉里红:将釉下彩青花和釉里红结合起来,用钴料和铜红料描绘或涂抹颜色。
还有法华和五彩两种花彩
元瓷器器型特点:硕大厚重器多
装饰特点:刻花、画花、印花、贴花、堆塑、镂雕主要用于青白瓷、卵白瓷、青瓷装饰,青花、釉里红、五彩等主要采用绘花手法。“青花凤首扁壶”为元青花经典之作。
元代绘花装饰纹饰繁密,主辅结合,绘制精美,绘花主题装饰有三类,一个为整幅,图画为主;二为动物;三为植物。
三、纳石失的发展
元代丝织的丝织品中以织金最有名,称之为“纳石失”。元代加金织物,有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
纳石失的发展原因是原料充足,黄金和蚕丝较丰富。西域金绮工匠大批迁入。
四、黄道婆的贡献
松江女艺人黄道婆向海南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经自己改造后带回家乡。其贡献主要在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提高生产技术两方面,推广和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套生产工具,自黄以来,棉织业迅速发展,对改变中国人民穿衣习惯有重大意义。
五、元代漆器工艺
元代漆器较著名的有:雕漆、戗金、螺钿等
雕漆:主要装饰方法有:剔红、剔犀、剔彩。剔红名家:张成、杨茂。日称漆业为“堆朱杨成”。
戗金,又名沉金,日本称“沉金”。
螺钿
六、金属加工工艺及玉器等其他术语(课本结尾有解释,这里就不多写了)
珐琅:名品有朱碧山传世精品银质酒具槎(chā)杯。日本收藏的唐代银胎掐丝珐琅镜为我国最早珐琅器
条脱:一种首饰,也作“跳脱”、“腕阑”、“臂钗”。手镯一类的臂饰。
春水玉
秋山玉
第一件巨型玉雕作品“渎山大玉海”
宋代工艺美术
一、 宋代工艺美术和唐代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宋代工艺美术的风格形成原因是什么的?
宋代工艺美术风格与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形成极大的反差。这是由宋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和审美思潮等时代因素造成的。新儒学取得了主导地位,政治上文人士大夫阶层称为社会中坚商品经济也比较发达,工艺成为了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代表。但宋又偏安一隅,少数民族成为政权的威胁,这种现状让宋人追求民族精神,使其工艺呈纯粹的汉族风格。这样的社会状态,宋代的工艺美术显得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有相对封闭,内倾,清新雅致的特征。从宋开始,中国人的审美走到了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更美的更高审美境界。
二、 宋瓷,中国瓷器的一个高峰
宋代工艺美术种类种,瓷器成就最高。
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按体系分,分别有“
1、 青瓷体系
汝窑(河南宝丰县清凉寺)
官窑:皇家自办,烧制御用瓷器,有“紫口铁足”成为南宋瓷器精品。
哥窑与龙泉窑(即弟窑)(浙江龙泉县)哥哥 章生一 弟弟 章生二
哥窑瓷器最大特点是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
弟窑,既龙泉窑
钧窑:河南省禹县,以绚丽多彩著称于世,突破以铁为呈色剂,创造铜红釉窑变技术。
2、 白瓷体系
定窑(中心窑场位于河北曲阳县灵山镇)
磁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窑,以白地黑花剔刻装饰最有特色。
3、 黑瓷系:釉汁的铁含量达到8%,瓷呈纯黑色
建窑: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吉州窑:江西吉安永和镇
宋瓷特点:
1、 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 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 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 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 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三、 宋代家具
宋代进入高型家具时代,改变中华阿民族自商周以来的跪地而坐的习惯,进入垂足而坐时期。宋代家具受建筑影响,改变以往的“箱形壶门”结构,大多采用洗练单纯的梁柱式框架结构,方方正正,比例优美,装饰简洁。
四、 宋代服饰风格特点
宋代服饰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府尚古制、古朴、典雅、自然。民服素雅,简朴。宋代服饰这一风格,与北宋统治者推行儒家思想有关。官服等级森严,去除唐时不合礼制的部分。
五、 关于漆器及纺织的一些名词
雕漆:又称“剔红”,先在漆胎上涂上十道朱色漆,再刻花纹,达到浮雕效果。此外还有 “剔黄”、“剔绿”、“剔黑”等品种,根据漆色而定。朱黑相间称“剔犀”,有朱,黄,黑,既所谓“三色更叠”,则称“剔彩”。
金漆:有戗金,描金,戗银,填彩等用金粉作为装饰的漆器。主要有戗金和描金。戗金:宋代的一种新的工艺,先用特制的工具再漆面上刻花,再在刻纹中上漆,最后填以金粉。填银称为戗银,填彩称为填彩。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又称“泥金”。
嵌螺钿:螺钿就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粘贴在素镜上。
金银平脱:金银平脱则是将金银薄片刻成各种纹样,粘贴在素地上,全面髹漆数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十分贵重。
缂丝:又称缂丝,是宋代著名品种。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依照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图案花纹凌空而视,犹如雕镂而成,花纹两面相同。
明代工艺美术
一、 明代工艺美术的总体风格特征,最有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开创性的成绩
明代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期。明初有复古之风,师法唐宋,但又受元的影响,其风格既不同于宋的纤巧工细,又不同于元的粗犷豪放,而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以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借鉴。
另外,明代文人画的兴盛为明代工艺美术题材的丰富,技巧的提升提高了帮助。士大夫参与工艺美术的指导、设计、制作,总结了许多理论著作,一些方法、制作原理和经验总结对后世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明代工艺美术与世俗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表现出自由、健康、活败罩泼的精神风貌和浓重生活气息。民间装饰图案大量吸收了传统民俗中的吉祥符号。
二、 陶瓷
明景德镇陶瓷一枝独秀,称为“瓷都”,景德镇瓷器按工艺分为一下四种:
1、 釉下彩:明釉下彩主要有釉里红和釉下青花。
青花: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中期以成化青花为代表。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
2、 釉上彩:釉上单彩,红绿彩,釉上三彩和五彩。素三彩为三彩中特殊品种,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呈色素雅,故称“素三彩”。
3、斗彩核余:又称逗彩,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成彩色画面。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完美之作。
4、颜色釉
白瓷。以永乐甜白瓷为代表。甜白瓷除一部分素面外,还有画花和印花装饰的。
红釉。以永乐红釉烧制最佳。称“鲜红”,宣德还创造了豇豆红这个品种。
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
黄釉
绿釉
三、 明代刺绣的发展以及顾绣的贡献
明代刺绣工艺形成南绣和北绣两支,以实用绣为主,南绣以“顾绣”为代表以“画绣”最有名。明进士顾名世一家内眷几代精于刺绣。最有名的是儿媳韩希孟,她的刺绣北称作“韩媛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元名迹方册》就是她的修作。
顾绣的特点是选择绣稿以模仿古人名迹,丝理与画理结合,继承了宋以来画绣技法的优良传统,对清代江南地区画绣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 明代金工代表景泰蓝和宣德炉
景泰蓝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正式学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人们认为初创时只有蓝色或认为景泰年间多用蓝釉作底色,故称“景泰蓝”。蓝非专指蓝色。制作过程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磨光、镀金。
宣德炉时明朝王室祭祀宗庙及陈设玩赏的铜制器皿。
五、 明式家具制作特点和风格
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方面采用小构建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又富有典雅之美,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明家具极少髹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洁的风格。具有这种特色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可用四字概括为”简、厚、精、雅。明家具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体,做工以及装饰美,而且在于其蕴藏了一种浓厚的民族精神,极具东方神韵。
六、 明代竹雕
明代竹雕工艺兴起,以江南为盛,有竹根雕竹片雕等,代表性的流派有金陵、嘉定两派。
金陵派有濮仲谦创立。
嘉定派创始人为朱鹤。与其子其孙合称“嘉定三朱”。
七、 本章后(P170)的术语
元代的工艺美术
一、元代的时代特征
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民族性格、宗教、风俗、习性、文化等因素给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面貌。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结束了唐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蒙古帝国征服过程中,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形成这个时期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宗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元工艺美术在一定陈独上受多元文化察氏闹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蒙古族游牧文化和蒙古贵族的审美情趣。
二、元陶瓷的贡献
元代开始,南方的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除了烧制青、白瓷,还创烧了卵白釉、铜红釉和钴蓝釉。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高温釉,其釉层较厚,白中微泛青色,有如鹅蛋色泽,顾称卵白,为元永乐薄胎甜白瓷的前身。因常印有“枢府”二字,又俗称“枢府器”。
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的烧制是元代瓷器最突出的成就。
釉里红:以铜为呈色剂,难度较大,初创阶段釉里红发色多不纯正。后创两种技法,一名“釉里红拔白”,绘红前在胎上刻画轮廓以及细部,后用铜红料涂在纹饰周围空地,形成红底白话效果;二是白地红花效果,将铜红料成片涂称图案。
青花釉里红:将釉下彩青花和釉里红结合起来,用钴料和铜红料描绘或涂抹颜色。
还有法华和五彩两种花彩
元瓷器器型特点:硕大厚重器多
装饰特点:刻花、画花、印花、贴花、堆塑、镂雕主要用于青白瓷、卵白瓷、青瓷装饰,青花、釉里红、五彩等主要采用绘花手法。“青花凤首扁壶”为元青花经典之作。
元代绘花装饰纹饰繁密,主辅结合,绘制精美,绘花主题装饰有三类,一个为整幅,图画为主;二为动物;三为植物。
三、纳石失的发展
元代丝织的丝织品中以织金最有名,称之为“纳石失”。元代加金织物,有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
纳石失的发展原因是原料充足,黄金和蚕丝较丰富。西域金绮工匠大批迁入。
四、黄道婆的贡献
松江女艺人黄道婆向海南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经自己改造后带回家乡。其贡献主要在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提高生产技术两方面,推广和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套生产工具,自黄以来,棉织业迅速发展,对改变中国人民穿衣习惯有重大意义。
五、元代漆器工艺
元代漆器较著名的有:雕漆、戗金、螺钿等
雕漆:主要装饰方法有:剔红、剔犀、剔彩。剔红名家:张成、杨茂。日称漆业为“堆朱杨成”。
戗金,又名沉金,日本称“沉金”。
螺钿
六、金属加工工艺及玉器等其他术语(课本结尾有解释,这里就不多写了)
珐琅:名品有朱碧山传世精品银质酒具槎(chā)杯。日本收藏的唐代银胎掐丝珐琅镜为我国最早珐琅器
条脱:一种首饰,也作“跳脱”、“腕阑”、“臂钗”。手镯一类的臂饰。
春水玉
秋山玉
第一件巨型玉雕作品“渎山大玉海”
宋代工艺美术
一、 宋代工艺美术和唐代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宋代工艺美术的风格形成原因是什么的?
宋代工艺美术风格与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形成极大的反差。这是由宋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和审美思潮等时代因素造成的。新儒学取得了主导地位,政治上文人士大夫阶层称为社会中坚商品经济也比较发达,工艺成为了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代表。但宋又偏安一隅,少数民族成为政权的威胁,这种现状让宋人追求民族精神,使其工艺呈纯粹的汉族风格。这样的社会状态,宋代的工艺美术显得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有相对封闭,内倾,清新雅致的特征。从宋开始,中国人的审美走到了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更美的更高审美境界。
二、 宋瓷,中国瓷器的一个高峰
宋代工艺美术种类种,瓷器成就最高。
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按体系分,分别有“
1、 青瓷体系
汝窑(河南宝丰县清凉寺)
官窑:皇家自办,烧制御用瓷器,有“紫口铁足”成为南宋瓷器精品。
哥窑与龙泉窑(即弟窑)(浙江龙泉县)哥哥 章生一 弟弟 章生二
哥窑瓷器最大特点是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
弟窑,既龙泉窑
钧窑:河南省禹县,以绚丽多彩著称于世,突破以铁为呈色剂,创造铜红釉窑变技术。
2、 白瓷体系
定窑(中心窑场位于河北曲阳县灵山镇)
磁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窑,以白地黑花剔刻装饰最有特色。
3、 黑瓷系:釉汁的铁含量达到8%,瓷呈纯黑色
建窑: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吉州窑:江西吉安永和镇
宋瓷特点:
1、 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 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 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 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 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三、 宋代家具
宋代进入高型家具时代,改变中华阿民族自商周以来的跪地而坐的习惯,进入垂足而坐时期。宋代家具受建筑影响,改变以往的“箱形壶门”结构,大多采用洗练单纯的梁柱式框架结构,方方正正,比例优美,装饰简洁。
四、 宋代服饰风格特点
宋代服饰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府尚古制、古朴、典雅、自然。民服素雅,简朴。宋代服饰这一风格,与北宋统治者推行儒家思想有关。官服等级森严,去除唐时不合礼制的部分。
五、 关于漆器及纺织的一些名词
雕漆:又称“剔红”,先在漆胎上涂上十道朱色漆,再刻花纹,达到浮雕效果。此外还有 “剔黄”、“剔绿”、“剔黑”等品种,根据漆色而定。朱黑相间称“剔犀”,有朱,黄,黑,既所谓“三色更叠”,则称“剔彩”。
金漆:有戗金,描金,戗银,填彩等用金粉作为装饰的漆器。主要有戗金和描金。戗金:宋代的一种新的工艺,先用特制的工具再漆面上刻花,再在刻纹中上漆,最后填以金粉。填银称为戗银,填彩称为填彩。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又称“泥金”。
嵌螺钿:螺钿就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粘贴在素镜上。
金银平脱:金银平脱则是将金银薄片刻成各种纹样,粘贴在素地上,全面髹漆数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十分贵重。
缂丝:又称缂丝,是宋代著名品种。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依照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图案花纹凌空而视,犹如雕镂而成,花纹两面相同。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e00c501000535.htm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