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有何不同
2013-12-28
展开全部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 题材内容二人都善于写景、些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再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二、 艺术表现二人都有意提高词体地位,苏轼“自是一家”,辛弃疾“如诗如文”,他们把诗文丰富的表现手法都移植到词创当中,体现了对词的高度看待。三、 心境二者都有内在的感悟之心,艺术修养全面深厚,且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但二人在对待事物态度上的处理方法却不同。苏轼:(1)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在之再无限的自然中得到永恒,也使自己的人生痛楚升华为动力,将之融入文学创作中。他追求的是诗书事业,是文人政治上的功名。(2)苏轼三贬,贬地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苦,年龄越来越老,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苏轼一生仕途多坎坷,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猜疑、嫉恨、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就在最失意的外放为地方官的时候,他还是能够做到为民谋利益,乐观、积极的生活。辛弃疾:(1)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坚定的进取精神和执着的人生信念。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在痛苦中热烈的追求。(2)对在战场上成就功名有着巨大的向往。无论遭受什么打击,遭遇什么样的磨难,他对理想的追求始终没有放弃。虽然有许多时光在田园中度过,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政治和军事,他的隐居是被迫的。他追求的是弓马事业,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功勋,是英雄所肩负的民族独立统一大业。
展开全部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内容扩大,题材拓宽。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要广泛得多。
其原因有下:
1、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状态之分析。
1))苏轼豪放词特有的飘逸高旷并非来无根由的,外因取决于他一生仕途的坎坷。尽管一贬再贬而浮沉不定却终身在任,这磨砺得他为士意志消沉而少争,但始终还保留达观的积极心态。
2)苏轼之所以豪放的思想基础是因为他喜读《庄子》,并且从小受到受着良好的儒家“修齐治平”教育,加之其天资聪慧,将佛、儒、道三家的思想融会贯通,进而形成自己理性、大气、飘逸的思想性格。
总之苏词是苏轼在北宋个人仕途和个性趣味基础上的挥发,是时代和个人性情共同造就的结果。苏轼的豪放的“放”是他个人学识和兴趣与美伦美奂的天资完美的融合
2、辛弃疾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之分析。
辛弃疾有不畏权贵、坚持抗金的精神。从侧面也展现出他直干九宵不轻言放弃的“豪”气,深刻地象征了他作为一位彻底的爱国志士,从未把“国”与“家”的大义忘却。这一点也是苏轼所没有的。辛词是辛弃疾在南宋动荡的时代下创作的,加之他个人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辛弃疾把自己的创作深刻地植根于社会、民族大义,这和苏轼给人的印象--纯粹的“文人”是不同的,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3、根源概有二:
一是苏轼和辛弃疾个人的因素,包括性情、学识、兴趣和经历;
二是北、南宋两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辛弃疾内容扩大,题材拓宽。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要广泛得多。
其原因有下:
1、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状态之分析。
1))苏轼豪放词特有的飘逸高旷并非来无根由的,外因取决于他一生仕途的坎坷。尽管一贬再贬而浮沉不定却终身在任,这磨砺得他为士意志消沉而少争,但始终还保留达观的积极心态。
2)苏轼之所以豪放的思想基础是因为他喜读《庄子》,并且从小受到受着良好的儒家“修齐治平”教育,加之其天资聪慧,将佛、儒、道三家的思想融会贯通,进而形成自己理性、大气、飘逸的思想性格。
总之苏词是苏轼在北宋个人仕途和个性趣味基础上的挥发,是时代和个人性情共同造就的结果。苏轼的豪放的“放”是他个人学识和兴趣与美伦美奂的天资完美的融合
2、辛弃疾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之分析。
辛弃疾有不畏权贵、坚持抗金的精神。从侧面也展现出他直干九宵不轻言放弃的“豪”气,深刻地象征了他作为一位彻底的爱国志士,从未把“国”与“家”的大义忘却。这一点也是苏轼所没有的。辛词是辛弃疾在南宋动荡的时代下创作的,加之他个人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辛弃疾把自己的创作深刻地植根于社会、民族大义,这和苏轼给人的印象--纯粹的“文人”是不同的,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3、根源概有二:
一是苏轼和辛弃疾个人的因素,包括性情、学识、兴趣和经历;
二是北、南宋两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苏轼创立了词的豪放派,率先冲破了词的题材局限,加入了社会元素,诗词里融入了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作品大气彭勃、豪迈奔腾,不过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辛弃疾的作品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词的意境更加的开,题材大量加入社会元素,又善用前人典故等等。他的词里无处不表达着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却偏偏壮志不能酬,感概不已。读着他的词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感概,他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击,都让他的词散发出悲壮的格调。
辛弃疾的作品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词的意境更加的开,题材大量加入社会元素,又善用前人典故等等。他的词里无处不表达着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却偏偏壮志不能酬,感概不已。读着他的词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感概,他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击,都让他的词散发出悲壮的格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苏轼是将佛、儒、道三家的思想融会贯通,辛弃疾则是以家国天下为本,是儒家思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