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对企业来讲,就是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进行绿色营销。本章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来、影响因素、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建立绿色营销观念和实施绿色营销的必然性。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整个二十世纪,工业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恶化。人类在追逐物质财富的征途中似乎是无意中为自己掘下了坟墓。面对“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人类不得不重新审阅自己的发展历程,寻觅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由许多国家元首,科学家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了实现人类永续发展,保护人类唯一家园--地球,与会者空前一致地达成了一项协议,表示要彻底改变各自现行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传统的发展观念,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两个公约。以此为标志,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一会议后来被称之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出现在80年代中期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文章和文件中,后又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活动等问题,因此,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阐述。1.生态学家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的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问题。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会议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与之相似的另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从生物圈概念出发来说明的,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①,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2.社会学家从人类社会角度出发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于此同时,该战略框架中还提出了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中,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该战略还指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需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发展”只有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3.经济学家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经济学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许多表述方式。但是,经济学家都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巴伯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稀缺性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当然。定义中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还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4.环境学家从科学技术对环境的作用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显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治理和政策法规之外,科技创新和进步起着重大而深刻的作用。因此,环境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以此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效率低的表现。5.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目前,在最一般意义上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这样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后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综上所述,人们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多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界定。虽然这些概念从形式和内容都有一定差异,但都不矛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补的。这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的复合问题。正因为这样,可持续发展概念自诞生以来,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逐步向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最热点的问题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布伦特兰报告”从一般意义上或者从最概括的意义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1。2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关系演化的结果物质世界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孕育了人类这一万物之灵长,而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场所。亿万年来,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并以地球为依托,从蛮荒走向文明,不仅创造了无数美好的事物,同时也改造了自己。这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伟大历史。迄今为止,地球是唯一被认为适合人类生存的场所。所以,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是以地球为中心的自然资源或自然环境,它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同时,自森林古猿在一定条件下转为人类以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与自然打交道,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人类与自然关系是随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演化的。在采猎时代,人类生存的资源基础是天然动植物资源,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的漫游人群。采猎人群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采猎的动植物完全是自然界发育、生长的结果,所以人类崇拜和畏惧自然,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同时,在地球上与人类共存的还有几百万个物种,人类要与其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因此,在采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人类为取得生存而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其他物种的斗争。在生存的压力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不再消极地等待自然的恩赐,而是开始向自然索取。在农业时代,人类生存的资源基础是地表农牧资源,社会组织方式由漫游走向定居。采猎时代后期,天然动植物资源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人类发明了“耕地”,开始在“耕地”上培育和饲养自身所需要的植物和动物是有区别的,作者注)。这时的农牧产品,虽然仍是土地上生长和发育的,但是人类的劳动已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之称其为农牧业产品,以与采猎时代人类消费的天然动植物区别。要耕作必然要求定居,人类不断地转到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下来,这为人口的巨大增长提供了条件,人口的巨大增长形成了对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巨大需要;同时由于定居生活比较稳定,又为人类自觉地开发利用地表资源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农业时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加强了。在耕作这种生产力条件下,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一方面有利于“耕作”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能性。因为当人类把资源作为私有物以后,受利己心的驱使,就会对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但在农业社会里,私有制和交换还十分有限,处于很不发达的状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动力都十分有限,所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还没有变成现实,人与自然的关系尚未恶化。18世纪60年代,英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掀起工业革命,最大特点是,变手工操作为机器生产,并从工业部门扩展到交通运输、农业等部门。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非凡是到19世纪下半期,世界进入了以电力广泛使用为特点的电气时代,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如同魔术师,流到哪里就使哪里面貌迅速改观。与此同时,内然机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兴起,钢铁工业的扩大,运输部门的现代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更重要的是使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化,从而完成了工业化过程。工业革命对人类和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18世纪60年代至今的200多年里,非凡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但却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程。首先,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由于科技的运用和生产工具的大规模革新,使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类在近200年里,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创造的财富还要多,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其次,工业化浪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都市化、市场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一方面,人类在追逐物质财富的征途中,由于存在私有制的财产组织形式,使人们无力或无法顾及资源的命运,只要能够得手,就必然是“竭泽而渔”,结果使自然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自然恶化,反过来,自然又制约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甚至使人类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因此,工业化使人自关系迅速恶化。综上所述,在采猎时代后期,在当时的资源条件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就已拉开序幕,但是由于发明和应用了农业生产技术,使资源基数扩大,从而第一次缓和了人自关系的矛盾,便出现了人自关系的第一次转变,产生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在农业时代后期,人自关系再一次紧张,但由于蒸汽机等大机器的出现和应用,发生了工业革命和出现了近代科学,资源基数进一步扩大,这便出现了人自关系的第二次大转变,最终导致了伟大的工业文明。但伴随工业化生产力和社会物质财富巨大增长的同时,由于没有尊重自然规律,受价值和财富最大化驱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排放大量废弃物,日益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全球环境恶化,使人类面临新的生存危机: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浪费,人自关系再一次紧张。这种严酷的现实正在引起人自关系的第三次大转变,即由对立阶段、掠夺阶段向和谐阶段过渡的前夕①。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一人自关系历史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由来已久的,在传统的农林实践中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许多成功的范例。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概念、一种观念,其孕育产生是近半个世纪以前的是,非凡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被正式提出,并引起人类广泛关注和共识是近20多年的事情。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确实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形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积累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人自关系进化令人庆幸的一面。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是地球自然资源遭到过度消耗,把地球搞得斑驳陆离,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是人自关系进化形成的危机。1948年,一位名叫费尔德·奥斯本的美国学者,写了一本《被掠夺的星球》的书。书中写道:“美国近百年来在对待森林、草场、野生动物和水资源方面任意破坏的历史,确实是整个文明史上最粗暴和最有毁灭性的时期。”与此同时,另一位闻名学者朱利安·赫胥黎也在评论上述著作时表明了他的态度:“这本书以不可抗拒的方式提醒人们注重我们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保护每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将被看作一种道德义务。”在此之后,还相继出了一大批论述工业文明对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等产生影响和危害及其有关的著作,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把科学家的警告变成世界范围内的实际行动当首推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这次大会在提示工业活动对于自然资源的影响,促进人类正确熟悉生态问题,号召各国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共同行动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作用。非凡是本次会议制定的“行动计划”提出了如何在不破坏环境下实现发展及如何不妨碍发展的条件下保护环境;第一次从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统一起来的角度提出处理人自关系问题。但在人类发展运动中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当代的科学术语、明确提出并给予系统阐述的,是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这一大纲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的委托,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制订的,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参加了这一大纲的起草工作,并在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政府组织中广泛征求了意见。这一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出的,但其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自然资源保护领域,而是把保护与发展看作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且,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实现前景和途径。为使人们对《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所提出的观点有更一步的了解和落实到行动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1年,推出了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文件--《保护地球》。“文件”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人们有时把“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混为一谈,认为持续利用不适用非再生资源,即使再生资源也不能超过其阈限,而且,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任何自然事物可以无休止地、持续地增长。在这一纲领性的文件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工作和贡献。该组织成立伊始,便针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三大挑战,成立了由当时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瑞典总理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3个高级专家委员会,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广泛调查和与有关人士的共同讨论,分别发表了“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共同的未来”3个闻名的纲领性文件。为了缩小差距、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发展,这3个文件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世界各国必须组织实施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样结论,他们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末,更是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其中,1987年提供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当前人类发展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评价,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现在我们则迫切地感受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的退化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到了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参加会议的有18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许多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关于各种类型森林的治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议和权威性原则声明等一系列文件。这次会议,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从政治平等、消除贫困、环境保护、资源治理、生产和消费方式、科学技术、立法、国际贸易、动员广大群众非凡是妇女、青年和当地群众的参与以及加强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迎接下一世纪的挑战进行了必要的预备。这样,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和文件,非凡是其中的《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问题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被与会的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所接受,使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球变化问题一起,被列为当代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上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诀别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①,是人自关系进行调整、实现第三次转变由对立、走向和谐的一个人类举措。2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2。1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意识到要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增长,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要解决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引起的全球性问题。发展的观念应从经济推向更广泛的社会有关方面,在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环境安全和社会公正以最终实现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如前所述,在最一般意义上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提出的。其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包括两个要害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非凡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假如它被突破,必然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布氏定义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态持续。生态持续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切实保持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生物多样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不受污染和肆意侵害,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到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第二,经济持续。经济持续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流出和排放,使经济和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致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第三,社会持续。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由此可知,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在这个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组成的三维复合系统中,是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社会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可持续发展②。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以上分析可知,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涉及多因素,全方位的、综合的发展,它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还取决于人口、科技、资源、制度、环境等因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