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简短的
个人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1、在生活中,外出回来后和饭前便后都要认真仔细的洗手。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2、儿童的看护人在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手足口病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托幼机构及学校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集体单位要做好每日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疑似病人,杜绝带病入园入学的现象;餐具要做到餐次消毒,每日对玩具、用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卫生间的消毒更是特别重要,必须保持卫生间的清洁卫生;保育员或卫生员每次接触便器后要认真消毒双手,否则不能接触其他物品。通过通风或消毒的方法保持房间内空气的清新。教育指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作到有效洗手。
医疗机构应该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要做好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⑴、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消毒双手;⑵、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进行消毒后再使用;⑶、医疗机构应实行对传染病的预检分诊,疾病流行期间应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⑷、收治手足口病患者的房间不应再收治其他病人,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⑸、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⑹、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预防传染病常用的消毒药和消毒方法
手足口病病原体的特点是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病原体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所以预防控制手足口病要进行认真彻底的消毒: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300-500MG/L有效氯成分的消毒剂(如二氧化氯、优氯净、84消毒液等)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食具、饮具: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作用30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不能用水洗的物品可放在阳光下暴晒也有很好的作用。
厕所或其他污染的地面、墙面:用每升500-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擦洗。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是对空气消毒最好的方法。通风不良的房间要使用药物或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消毒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使用药物进行空气消毒宜用过氧乙酸,用0.5%浓度喷雾,或用2%浓度熏蒸。用过氧乙酸作空气消毒时,要注意安全,除消毒工作的操作者外,其他人应离开消毒的房间,关闭门窗,作用30分种后打开门窗,进行充分通风后人才可进入环境。
这未免也太少了吧
手足口病是由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萨奇(COXAOHIE)病毒A组16、5、9、10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6~8月份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