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啊?能帮我翻译成白话文吗?
夫至人也,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建同德以接化,设玄教以悟神,述往迹以搜滞,演成规以启源。或因变以求通,事济而化息,适任以全分,分足则教废。故理非乎变,变...
夫至人也,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建同德以接化,设玄教以悟神,述往迹以搜滞,演成规以启源。或因变以求通,事济而化息,适任以全分,分足则教废。故理非乎变,变非乎理,教非乎体,体非乎教。故千变万化,莫非理外,神何动哉?以之不动,故应变无穷。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支道林所谓的“逍遥”是“至人之心”,即只有“至人”才能达到的“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对向、郭所谓“各适性以为逍遥”的批判。那么,何谓“至人”呢?支道林的定义是:夫至人也,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建同德以接化,设玄教以悟神,述往迹以搜滞,演成规以启源……是以至人顺群情以征理,取验乎沸油,明小品之体本,塞群疑幽滞,因物之征验,故示验以应之。今不可以趣征於一验,目之为淳德。效丧于事实,谓之为常人,而未达神化之权。
支道林所谓的“至人”、“圣人”与“佛”都是超乎“常人”的。他认为:“是以圣人标域三才,玄定万品,教非一途,应物万方。”至人即圣人即佛,是超乎“天、地、人”三才之外,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支道林《释迦文佛像赞》叙述了释迦佛成佛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其“逍遥论”的进一步阐述。其赞曰:夫立人之道,日仁与义。然则仁义有本,道德之谓也。昔姬周之末,有大圣号佛,天竺释王白净之太子也……俄而高逝,周览郊野,四辟皇扉,三鉴疾苦……脱皇储之重任,希无待以轻举。
“无待”语出《庄子》郭象注,与“有待”相对,即绝对精神。释迦放弃王太子的身份,追求精神的超脱就是追求“逍遥”的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高僧名士的支道林玄、佛互参的思想特征。
如何才能达到“至人”这种逍遥境界,支道林有其独特的论述。其《咏怀诗》之一: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重玄在何许,采真游理间。苟简为我养,逍遥使我闲。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蛊壅沈情去,彩彩冲怀鲜。踟蹰观象物,未始见牛全。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
有研究者分析支道林的这首诗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认为作者在前半部分主要叙述了自己青 少年时期“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和尸位素餐,无所事事的“颠沛流离”生活。而“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则是其涉人玄学后的思想状态,并以玄入佛,致力于般若空宗的过程。实际上,从诗作的叙述逻辑来看,笔者认为支道林实际上是要阐明一种心灵的超然境界。
“傲兀”,犹傲岸,即超然独立。“尸素”,即尸位素餐,语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土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又见王符《潜夫论·思贤》:“虚食重禄,素餐尸位。”原意为食其俸禄而不为其事,此处指不屑于世俗杂务。“傲兀”与“尸素”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魏晋时代的一种人生态度,即或不拘于世务的放达,或心静神凝的超然。
关于“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两句,论者多一笔带过,或谓是对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但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对人生处世态度的阐释,是一种“溺乎玄风”的故弄玄虚,实际上是指“至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近于孟子的“穷”、“达”之说。即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如何达到“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如果将“重玄”理解为引自《老子》的“玄之又玄”,那么,两句的深意同样表明了追求超然不羁的“至人”境界。“重玄”在哪里?在“采真游理间”,即虽然世事千变万化,但其中必有别乎众生的真谛,即“真”。“苟简”一词,语见《庄子·天运》:“古之圣人……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苟简”、“逍遥”、“寥亮”、“含虚”均指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准则和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的四句是支道林的认识论思想,他认为无论客观世界如何纷繁复杂,只要屏除杂念,心神平静,就会超然世外,即“未始见牛全”。这实际上也是支道林所论述的“览通玄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八方”的精神境界。
这首咏怀诗的点睛之笔是“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这两句,典出《庄子·外物》篇之“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意思是:筌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忘掉了筌;蹄(兽网)是用来捕兔的,抓到兔就忘掉蹄。支遁的“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意即“毛鳞固然可贵,但真正的可贵之处在于忘掉筌和蹄”。在《阿弥陀佛像赞并序》中,支道林也写到:“浪无筌忘,鳞罕饵淫”——这是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有的景象。从这里可以看出支道林以庄解佛、标新理于众贤之上的过人之处,也就更好理解高僧名士兼于一身的支道林为何推崇西方极乐世界了。
支道林所谓的“至人”、“圣人”与“佛”都是超乎“常人”的。他认为:“是以圣人标域三才,玄定万品,教非一途,应物万方。”至人即圣人即佛,是超乎“天、地、人”三才之外,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支道林《释迦文佛像赞》叙述了释迦佛成佛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其“逍遥论”的进一步阐述。其赞曰:夫立人之道,日仁与义。然则仁义有本,道德之谓也。昔姬周之末,有大圣号佛,天竺释王白净之太子也……俄而高逝,周览郊野,四辟皇扉,三鉴疾苦……脱皇储之重任,希无待以轻举。
“无待”语出《庄子》郭象注,与“有待”相对,即绝对精神。释迦放弃王太子的身份,追求精神的超脱就是追求“逍遥”的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高僧名士的支道林玄、佛互参的思想特征。
如何才能达到“至人”这种逍遥境界,支道林有其独特的论述。其《咏怀诗》之一: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重玄在何许,采真游理间。苟简为我养,逍遥使我闲。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蛊壅沈情去,彩彩冲怀鲜。踟蹰观象物,未始见牛全。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
有研究者分析支道林的这首诗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认为作者在前半部分主要叙述了自己青 少年时期“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和尸位素餐,无所事事的“颠沛流离”生活。而“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则是其涉人玄学后的思想状态,并以玄入佛,致力于般若空宗的过程。实际上,从诗作的叙述逻辑来看,笔者认为支道林实际上是要阐明一种心灵的超然境界。
“傲兀”,犹傲岸,即超然独立。“尸素”,即尸位素餐,语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土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又见王符《潜夫论·思贤》:“虚食重禄,素餐尸位。”原意为食其俸禄而不为其事,此处指不屑于世俗杂务。“傲兀”与“尸素”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魏晋时代的一种人生态度,即或不拘于世务的放达,或心静神凝的超然。
关于“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两句,论者多一笔带过,或谓是对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但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对人生处世态度的阐释,是一种“溺乎玄风”的故弄玄虚,实际上是指“至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近于孟子的“穷”、“达”之说。即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如何达到“中路高韵益,窈窕钦重玄”。如果将“重玄”理解为引自《老子》的“玄之又玄”,那么,两句的深意同样表明了追求超然不羁的“至人”境界。“重玄”在哪里?在“采真游理间”,即虽然世事千变万化,但其中必有别乎众生的真谛,即“真”。“苟简”一词,语见《庄子·天运》:“古之圣人……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苟简”、“逍遥”、“寥亮”、“含虚”均指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准则和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的四句是支道林的认识论思想,他认为无论客观世界如何纷繁复杂,只要屏除杂念,心神平静,就会超然世外,即“未始见牛全”。这实际上也是支道林所论述的“览通玄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八方”的精神境界。
这首咏怀诗的点睛之笔是“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这两句,典出《庄子·外物》篇之“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意思是:筌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忘掉了筌;蹄(兽网)是用来捕兔的,抓到兔就忘掉蹄。支遁的“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意即“毛鳞固然可贵,但真正的可贵之处在于忘掉筌和蹄”。在《阿弥陀佛像赞并序》中,支道林也写到:“浪无筌忘,鳞罕饵淫”——这是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有的景象。从这里可以看出支道林以庄解佛、标新理于众贤之上的过人之处,也就更好理解高僧名士兼于一身的支道林为何推崇西方极乐世界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