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资料和背景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著作: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出生于巴河镇闻家铺村一个书香门第。他五岁启蒙于私塾,十岁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2年留学美国,专攻美术。
1925年归国,历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上海吴淞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务长、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和外文系、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当选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卒年47岁。
拓展资料: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国!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