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理王朝是我国北宋、南宋时期的一个奴隶制封建王朝,大致疆域在现在云南、缅甸北部、贵州西南部,由白族段氏家族创立。大理国的前身是唐朝时期的南诏政权,自唐末被灭以后,云南地区一直没有相当稳定的管理,直到大理国的建立。北宋初期,宋朝廷由于忙于对付北方的辽朝,无暇南顾,段氏家族就在大理城建立了大理国,宣布脱离宋中央政府的统治。北宋王朝也因无余兵南顾,暂时承认大理国政权的存在。天圣二年,大理国出兵进攻西蜀,宋仁宗大怒,下令西川节度使胡汉云务必消灭大理军队,天生三年七月,大理国兵败,仓皇难逃,宋军趁胜追击攻入大理徉步花城,大理正德帝被迫与宋廷和谈,大理国答应割让大理国北部十五座城池,并每年纳贡2万两黄金。宋哲宗元佑年间,中原地区爆发梁山起义,宋王朝中部地区几乎被沦陷,大理趁此机会出兵攻打桂阳,宋发兵十万分三路军南下围困大理军,大理国又被迫妥协。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大理国宣布独立。次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宋朝看大理并无归降之心,于是,高宗令韩世忠南下进攻大理城,大理军队拼死抵抗,宋军被迫退守零陵等待援军,绍兴元年,宋高宗派岳云为二路大元帅出兵五万进军大理,韩、岳二军分四路绕过贵阳从西蜀进攻大理国,宋军长驱直入连破昭通、丽江、昆明等城,威胁都城大理,大理被迫求和,宋高宗要求每年纳贡20万两,割让大理国昆明以北、以西39座城池,战争结束。之后,大理国一直向南宋称臣。大蒙古国建立以后,蒙古军队消灭了大理国,大理末代皇帝为段兴智。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四世纪时,大理地区居住了许多分散的氏族部落, 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或“昆明诸种”。他们一部分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这是中央王朝对大理地区的正式统治的开端。
西 汉 公元前二世纪,大理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当地居民与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汉武帝在建立蜀到身毒的商道时,受到“昆明部落”的阻挡,于是在京城长安“凿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 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述的“汉习楼船”。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击败了“昆明部落”, 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县。 打通蜀到身毒的商道,开辟了我国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大理成为这条商道上的重要通商口岸。
东 汉 公元67年,东汉王朝将大理地区的六县分出,加强了对大理地区的统治。
蜀 汉 公元三世纪初,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蜀汉初,孟获造反, 诸葛亮率师南征,平定叛乱,在大理地区重新设置云南郡,郡治在云南县(今祥云县)。
隋 朝 公元585年,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开始管理西南边疆,在大理地区设置了昆州。公元597年, 昆州发生叛乱,隋文帝派史万岁到昆州将其平定。
唐 朝 公元621年,唐朝政权派人到大理地区招抚“昆明部落”。贞观年间, 唐朝政府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
南诏国 公元七世纪,大量汉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大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部落间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彼此兼并,形成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 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
公元八世纪,南诏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 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南诏首领先后接受唐王朝的“云南王”、“南诏”、“滇王”等封号。 但是由于南诏势力的不断扩大,唐与南诏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 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后经过双方努力,公元794年举行“苍山会盟“, 双方重归于好。
南诏以大理地区为基础,不断扩展统治范围,东接贵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括西双版纳,西抵缅甸北部。 南诏国都原在蒙舍州(今巍山县),皮罗阁时期迁至太和(今大理太和村),异牟寻统治时期又迁至羊苴咩城 (今大理城西),后来的大理国也以此为都城。
南诏后期,宫庭内乱。公元902年,南诏官员郑买嗣夺权,公元927年建立”大长和国“,南诏亡。
大理国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 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
大理国统治云南三百多年中,大理国王先后接受了宋王朝的”云南八国都王“、”云南大理国王“、 ”上柱国“、”大理国王“等封号。
元 朝 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大军过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直趋大理,灭大理国。第二年, 忽必烈班师北还,兀良合台留镇云南,经两年多征讨平定大理,在大理地区设置了二个万户府。 公元1274年,赛典赤任云南平章政事,建立云南行省,设置了路、府、州、县等机构, 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大理路、鹤庆路等。从此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转移到昆明。
为了纪念忽必烈平定云南的业绩,公元1304年,云南地方官员在原忽必烈驻军地, 大理城西的苍山脚下立下了”元世祖平云南碑“。
明 朝 明朝在元朝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对云南的统治,明代大理地区行政建置, 大理府统领四个州、三个县、一个长官司。
清 朝 清朝仍置云南行省,大理地区设大理府,建置与明代基本一致。
公元1856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影响下,云南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义军以大理为政治、 军事的中心,团结各族人民,与清政府展开长达十六年的顽强斗争。
中华民国 公元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了云南省军政府。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 192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通令,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了大理、祥云、凤仪等十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设大理专区,下辖十四县。 1956年,撤销大理专区,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一市、十二县、二自治县。 1983年,下关市、大理县合并为大理市,自治州辖一市、九县、二自治县。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四世纪时,大理地区居住了许多分散的氏族部落, 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或“昆明诸种”。他们一部分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这是中央王朝对大理地区的正式统治的开端。
西 汉 公元前二世纪,大理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当地居民与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汉武帝在建立蜀到身毒的商道时,受到“昆明部落”的阻挡,于是在京城长安“凿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 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述的“汉习楼船”。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击败了“昆明部落”, 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县。 打通蜀到身毒的商道,开辟了我国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大理成为这条商道上的重要通商口岸。
东 汉 公元67年,东汉王朝将大理地区的六县分出,加强了对大理地区的统治。
蜀 汉 公元三世纪初,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蜀汉初,孟获造反, 诸葛亮率师南征,平定叛乱,在大理地区重新设置云南郡,郡治在云南县(今祥云县)。
隋 朝 公元585年,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开始管理西南边疆,在大理地区设置了昆州。公元597年, 昆州发生叛乱,隋文帝派史万岁到昆州将其平定。
唐 朝 公元621年,唐朝政权派人到大理地区招抚“昆明部落”。贞观年间, 唐朝政府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
南诏国 公元七世纪,大量汉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大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部落间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彼此兼并,形成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 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
公元八世纪,南诏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大理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 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南诏首领先后接受唐王朝的“云南王”、“南诏”、“滇王”等封号。 但是由于南诏势力的不断扩大,唐与南诏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 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后经过双方努力,公元794年举行“苍山会盟“, 双方重归于好。
南诏以大理地区为基础,不断扩展统治范围,东接贵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括西双版纳,西抵缅甸北部。 南诏国都原在蒙舍州(今巍山县),皮罗阁时期迁至太和(今大理太和村),异牟寻统治时期又迁至羊苴咩城 (今大理城西),后来的大理国也以此为都城。
南诏后期,宫庭内乱。公元902年,南诏官员郑买嗣夺权,公元927年建立”大长和国“,南诏亡。
大理国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 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
大理国统治云南三百多年中,大理国王先后接受了宋王朝的”云南八国都王“、”云南大理国王“、 ”上柱国“、”大理国王“等封号。
元 朝 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大军过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直趋大理,灭大理国。第二年, 忽必烈班师北还,兀良合台留镇云南,经两年多征讨平定大理,在大理地区设置了二个万户府。 公元1274年,赛典赤任云南平章政事,建立云南行省,设置了路、府、州、县等机构, 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大理路、鹤庆路等。从此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转移到昆明。
为了纪念忽必烈平定云南的业绩,公元1304年,云南地方官员在原忽必烈驻军地, 大理城西的苍山脚下立下了”元世祖平云南碑“。
明 朝 明朝在元朝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对云南的统治,明代大理地区行政建置, 大理府统领四个州、三个县、一个长官司。
清 朝 清朝仍置云南行省,大理地区设大理府,建置与明代基本一致。
公元1856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影响下,云南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义军以大理为政治、 军事的中心,团结各族人民,与清政府展开长达十六年的顽强斗争。
中华民国 公元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了云南省军政府。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 192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通令,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了大理、祥云、凤仪等十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设大理专区,下辖十四县。 1956年,撤销大理专区,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一市、十二县、二自治县。 1983年,下关市、大理县合并为大理市,自治州辖一市、九县、二自治县。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展开全部
大理由来
?
? 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唐开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 南诏是封建军事奴隶制性质的政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行将被新兴的封建领主制所取代。反映在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贵族豪强趁南诏政权衰微之机,内则清平官(即宰相)专政,外则节度使(即都督)擅权的混乱局面。在清平官和节度使中,大多数是代表新兴封建领主势力的先进汉族和“白蛮”大姓豪族,其中以郑、赵、杨、段的势力最大。这种状况,造成了新旧势力之间互相争夺政权的局面。
? 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贞,夺得了政权,改国号“大长和”。在大长和国建立后36年,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了郑隆旦(大长和国三世国王),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过了10个月,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在南诏灭亡后短短的30多年间,这里像走马灯一样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权的交相更替。由于彼此间的混战及实行苛政重赋,引起了奴隶、自由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纷纷起义。这时,南诏派往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阁洞垮村人,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把持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丰,宽尔诺役三载”的诺言,与滇东“三十七部”的贵族反抗武装在石城(今曲靖)会盟,于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攻破龙尾城(今下关),打垮了杨干贞,占领了羊苴咩城(今大理县城地区),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见。
? 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蒙古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规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治所在羊苴咩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 由此可见,“大理”一词作为专有地名,是段思平建大理国后才出现的。
? ①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德宗甲子兴元元年,牟寻迁居史城,改号大理国”。但此书成书较晚,史料多不确切。又《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的得名可能与此有关。
? ②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国”的“大”字是限制词,和“大长和国”、“大灭兴国”、“大义宁国”的“大”字同义。
段思平,大理喜洲院榜村人,南诏清平官段忠国六世孙,布燮段宝隆子,段家世世是南诏的大军将、军将、南诏设置通海节度使,由段氏所主。段思平善于抚纳部众,为讨伐杨干贞,他得到好友善巨郡(永胜)城守高方的支持,并借了东方黑爨、,松爨等三十七部兵,攻入羊苴咩城,推翻了“大义宁”,杨干贞败死,段思平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即位,建国号大理。仍以羊苴咩为都城。封董伽罗为清平官,高方为岳侯,免三十七部瑶役三年;赦有罪无子之人,驱逐杨氏邪臣,罪大的交罚爽明正典刑,表扬忠良、更改不良制度,除去苛令,因此远近归心。
? 大理国制度,多因袭南诏,加强文官统治,疆域基本上是南诏版图。段思平在位八年死,子思英立,被思平弟思良废为僧,思良自立为帝二年死,子思聪立。宋王朝建立,开宝元年(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北方未定,无力顾及西南,从此大理地方政权数十年不与宋朝廷往来。思聪死,子素顺立,开宝二年(969年),大理东部发生边乱,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素顺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附马布燮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诛代连弄兔等,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素顺死,子素英立。
? 段素英笃信佛,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素英死,子素廉立,素廉无所为,传位素隆,素隆禅位为僧,素谦之孙素贞立,素贞也禅位为僧,传孙素兴,素兴荒淫被废,群臣立思平玄孙思廉。
? 思廉时,侬智高在两广建立大南国,兵败逃入云南,降于大理国,宋募死士入大理求取依智高头,大理杀其头送邕州知事萧立注,从此大理与宋有了交往。
? 宋嘉佑八年(1063年),姚州杨允贡叛乱,被岳侯高智升平定,思廉封他为德侯,赐给白崖、禾匈两地,又晋封缮阐(昆明)侯,子孙世袭。思廉禅位为僧,子廉义立。
? 廉义在熙宁九年(1076年),派使者入贡宋朝廷,献贡金装碧玫山、毡、剡、刀剑、犀皮甲、鞍辔。后四年廉义被杨义贞杀死,高升泰起兵杀杨义贞,立廉义侄素辉,以智升为布燮,子高升素为缮阐侯。素辉因高氏势逼避位为僧,高氏立思廉孙段正明,高升泰为相,弟高升祥为缮阐侯。正明禅位为僧,高升泰于宋绍圣元年正位,建国号‘中国”。升泰既平杨义贞,为清平官兼九爽威力越重,至登王位,在位二年后病重,死前鉴于前代郑、赵、杨三家不能长久.遗嘱子泰明还位于段氏。升泰死,高泰明立段正明弟正淳,泰明自己为相。
? 段氏复兴(大理国又称后理国),政令都出自高氏,人称高国主,段氏徒拥虚位。缅甸、波斯、昆仑等国进贡,先见高国主,然后朝王,高氏为久远计,大封子弟于永昌、昆明、建昌、鹤庆、楚雄等重要地方,使权力集中在高氏家族。宋崇宁二年,大理派遣高泰连奉表朝贡宋帝,求取经典书籍,得到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一年后正淳禅位为僧,子正严立。
? 段正严,又名和誉,勤理政事,即位时各方入贡,而三年后,东方三十七部反,相国高泰明用兵平定。政和五年(1115年),缅甸朝贡金花犀象,政和六年大理派遣李紫球、杨苛样,李伯样向宋朝廷贡马三百匹,麝香、牛黄、细毡、碧玫山等物,宋封段正严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往国大理国王,大理与宋朝的联系增多。大观四年,大理地震,倒十六寺,坏民居无数,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灾,焚烧三千九百家。
?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以后,宋朝廷年年向大理买战马,在邕州横山寨设置提举司,买马逐年增多,由五百匹到二千四百匹,后增至每年三千五百匹。罗殿、特磨、自杞等部(在贵州、广西、云南边界地方)也到大理买马,转手卖到横山寨。民间往来贸易也多,大理刀、细毡、犀皮甲、麝香、牛黄、长鸣鸡等货物都卖到内地。段正严在位时间长,年老禅位为增,子段正兴立。不久段正兴禅位为僧,子智兴立。
? 公元1115年以后,大理与内地不仅贸易频繁,文化交往亦大增,官方、民间都有交流,宋乾道九年(1173年)大理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二十三人到横山卖马,有一件文书上载,需要《文选入《五臣注》、《都大本草广注》、《五藏论》、《大般若经》、《十大会序》、《初学记》、《张孟押韵》、《切韵玉篇》、《集圣历》、《百家书》各类;并需瓷器、琉璃壶、沉香木、甘草、石决明等药物。一文书上还说:“古文有曰: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识词,知己之人,幸逢相接,言音未同,情虑相契”;这些卖马人文化如此,可见当时大理文化的一斑。
? 智兴最信佛教,在位时修六十寺院,并加修龙首关、龙尾关,加强羊苴咩都城的防御。段智兴死,子智廉立,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一千四百六十五部,放置在都城内五华接。在位二年死,传弟智详。
段智详刚登皇位,三十七部反,智详到寻甸地方平了叛乱,封高观音隆为缮阐王、高光日为缮阐演习(大府主将)、高太详为相国,举用贤能,培养人才,农业丰收,国家治理得好。后禅位为僧,子祥兴立。
? 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灵关,远征大理,祥兴派高禾为将,在九河战死,宋派使到大理祭吊,祥兴死,子兴智立。
?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太弟忽必烈伐大理,八月到临洮,兵分东、西、中三路,过大渡河,渡金沙江,直进龙首关。大理国相高太祥守大理。十二月十二日,忽必烈率领兀良合台等部队入关,十三日攻克大理都城,段兴智奔逃缮阐,高太祥退到姚州。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个,分头号令各街巷,军民安定。姚枢搜集了大理图书档册。高太祥在姚州被俘,被杀于五华楼下。兀良合台攻克缮阐,俘段兴智,宪宗赦了他,命他仍守旧地。大理国从段思平至段兴智,传二十二代,三百一十六年至此灭亡。
大理历代国王世系表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聪——段素顺——
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
段思廉——段廉义——段素辉——段正明——
高升泰——段正淳——段正严(和誉)——段正兴——
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
其中段正明、段正淳在《天龙八部》里出现过,书中称之为保定帝和镇南王(但实际上段正淳也做过皇帝),段正严(和誉)似乎就是段誉。段智兴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一灯大师。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document.write(body_448786); 大理(含大中、后理)
大理 (937——1094) ─── 大中 (1094——1096) ─── 后理 (1096——1254)
(1)大理太祖段思平 (2)大理文经帝段思英 (3)大理文武帝段思良 (4)大理广兹帝段思聪 (5)大理应道帝段素顺
937─944 ─── 944─945 ─── 945─951 ─── 951─968 ─── 968─985 ───
(6)大理昭明帝段素英 (7)大理宣肃帝段素廉 (8)大理秉义帝段素隆 侄
(9)大理圣德帝段素真 (10)大理天明帝段素兴
986─1009 ─── 1009─1022 ─── 1022─1026 ─── 1026─1041 ─── 1041─1044 ───
(11)大理孝德帝段思廉 (12)大理上德帝段廉义 (13)大理上明帝段寿辉 (14)大理保定帝段正明 [大中] 大中高升泰 [后理]
1044─1075 ─── 1075─1080 ─── 1080─1081 ─── 1081─1094 ─── 1094─1096 ───
(15)大理文安帝段正淳 (16)大理宣仁帝段和誉 (17)大理正康帝段正兴 子
(18)大理功极帝段智兴 子
(19)大理亨天帝段智廉
1096─1108 ─── 1108─1147 ─── 1147─1171 ─── 1171─1200 ─── 1200─1205 ───
(20)大理神宗段智祥 (21)大理孝义帝段祥兴 (22)大理天定贤王段兴智
1205─1238 ─── 1238─1251 ─── 1251─1254 蒙古灭大理 大理亡
?
? 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唐开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 南诏是封建军事奴隶制性质的政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行将被新兴的封建领主制所取代。反映在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贵族豪强趁南诏政权衰微之机,内则清平官(即宰相)专政,外则节度使(即都督)擅权的混乱局面。在清平官和节度使中,大多数是代表新兴封建领主势力的先进汉族和“白蛮”大姓豪族,其中以郑、赵、杨、段的势力最大。这种状况,造成了新旧势力之间互相争夺政权的局面。
? 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贞,夺得了政权,改国号“大长和”。在大长和国建立后36年,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了郑隆旦(大长和国三世国王),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过了10个月,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在南诏灭亡后短短的30多年间,这里像走马灯一样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权的交相更替。由于彼此间的混战及实行苛政重赋,引起了奴隶、自由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纷纷起义。这时,南诏派往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阁洞垮村人,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把持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丰,宽尔诺役三载”的诺言,与滇东“三十七部”的贵族反抗武装在石城(今曲靖)会盟,于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攻破龙尾城(今下关),打垮了杨干贞,占领了羊苴咩城(今大理县城地区),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见。
? 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蒙古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规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治所在羊苴咩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 由此可见,“大理”一词作为专有地名,是段思平建大理国后才出现的。
? ①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德宗甲子兴元元年,牟寻迁居史城,改号大理国”。但此书成书较晚,史料多不确切。又《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的得名可能与此有关。
? ②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国”的“大”字是限制词,和“大长和国”、“大灭兴国”、“大义宁国”的“大”字同义。
段思平,大理喜洲院榜村人,南诏清平官段忠国六世孙,布燮段宝隆子,段家世世是南诏的大军将、军将、南诏设置通海节度使,由段氏所主。段思平善于抚纳部众,为讨伐杨干贞,他得到好友善巨郡(永胜)城守高方的支持,并借了东方黑爨、,松爨等三十七部兵,攻入羊苴咩城,推翻了“大义宁”,杨干贞败死,段思平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即位,建国号大理。仍以羊苴咩为都城。封董伽罗为清平官,高方为岳侯,免三十七部瑶役三年;赦有罪无子之人,驱逐杨氏邪臣,罪大的交罚爽明正典刑,表扬忠良、更改不良制度,除去苛令,因此远近归心。
? 大理国制度,多因袭南诏,加强文官统治,疆域基本上是南诏版图。段思平在位八年死,子思英立,被思平弟思良废为僧,思良自立为帝二年死,子思聪立。宋王朝建立,开宝元年(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北方未定,无力顾及西南,从此大理地方政权数十年不与宋朝廷往来。思聪死,子素顺立,开宝二年(969年),大理东部发生边乱,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素顺派都统长皇叔布燮段子标、都监三军礼乐爽长附马布燮段彦贞等统军平定边寨,诛代连弄兔等,同时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会集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曲靖)会盟、颁赏。素顺死,子素英立。
? 段素英笃信佛,刺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素英死,子素廉立,素廉无所为,传位素隆,素隆禅位为僧,素谦之孙素贞立,素贞也禅位为僧,传孙素兴,素兴荒淫被废,群臣立思平玄孙思廉。
? 思廉时,侬智高在两广建立大南国,兵败逃入云南,降于大理国,宋募死士入大理求取依智高头,大理杀其头送邕州知事萧立注,从此大理与宋有了交往。
? 宋嘉佑八年(1063年),姚州杨允贡叛乱,被岳侯高智升平定,思廉封他为德侯,赐给白崖、禾匈两地,又晋封缮阐(昆明)侯,子孙世袭。思廉禅位为僧,子廉义立。
? 廉义在熙宁九年(1076年),派使者入贡宋朝廷,献贡金装碧玫山、毡、剡、刀剑、犀皮甲、鞍辔。后四年廉义被杨义贞杀死,高升泰起兵杀杨义贞,立廉义侄素辉,以智升为布燮,子高升素为缮阐侯。素辉因高氏势逼避位为僧,高氏立思廉孙段正明,高升泰为相,弟高升祥为缮阐侯。正明禅位为僧,高升泰于宋绍圣元年正位,建国号‘中国”。升泰既平杨义贞,为清平官兼九爽威力越重,至登王位,在位二年后病重,死前鉴于前代郑、赵、杨三家不能长久.遗嘱子泰明还位于段氏。升泰死,高泰明立段正明弟正淳,泰明自己为相。
? 段氏复兴(大理国又称后理国),政令都出自高氏,人称高国主,段氏徒拥虚位。缅甸、波斯、昆仑等国进贡,先见高国主,然后朝王,高氏为久远计,大封子弟于永昌、昆明、建昌、鹤庆、楚雄等重要地方,使权力集中在高氏家族。宋崇宁二年,大理派遣高泰连奉表朝贡宋帝,求取经典书籍,得到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一年后正淳禅位为僧,子正严立。
? 段正严,又名和誉,勤理政事,即位时各方入贡,而三年后,东方三十七部反,相国高泰明用兵平定。政和五年(1115年),缅甸朝贡金花犀象,政和六年大理派遣李紫球、杨苛样,李伯样向宋朝廷贡马三百匹,麝香、牛黄、细毡、碧玫山等物,宋封段正严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往国大理国王,大理与宋朝的联系增多。大观四年,大理地震,倒十六寺,坏民居无数,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灾,焚烧三千九百家。
?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以后,宋朝廷年年向大理买战马,在邕州横山寨设置提举司,买马逐年增多,由五百匹到二千四百匹,后增至每年三千五百匹。罗殿、特磨、自杞等部(在贵州、广西、云南边界地方)也到大理买马,转手卖到横山寨。民间往来贸易也多,大理刀、细毡、犀皮甲、麝香、牛黄、长鸣鸡等货物都卖到内地。段正严在位时间长,年老禅位为增,子段正兴立。不久段正兴禅位为僧,子智兴立。
? 公元1115年以后,大理与内地不仅贸易频繁,文化交往亦大增,官方、民间都有交流,宋乾道九年(1173年)大理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二十三人到横山卖马,有一件文书上载,需要《文选入《五臣注》、《都大本草广注》、《五藏论》、《大般若经》、《十大会序》、《初学记》、《张孟押韵》、《切韵玉篇》、《集圣历》、《百家书》各类;并需瓷器、琉璃壶、沉香木、甘草、石决明等药物。一文书上还说:“古文有曰: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识词,知己之人,幸逢相接,言音未同,情虑相契”;这些卖马人文化如此,可见当时大理文化的一斑。
? 智兴最信佛教,在位时修六十寺院,并加修龙首关、龙尾关,加强羊苴咩都城的防御。段智兴死,子智廉立,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一千四百六十五部,放置在都城内五华接。在位二年死,传弟智详。
段智详刚登皇位,三十七部反,智详到寻甸地方平了叛乱,封高观音隆为缮阐王、高光日为缮阐演习(大府主将)、高太详为相国,举用贤能,培养人才,农业丰收,国家治理得好。后禅位为僧,子祥兴立。
? 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灵关,远征大理,祥兴派高禾为将,在九河战死,宋派使到大理祭吊,祥兴死,子兴智立。
?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太弟忽必烈伐大理,八月到临洮,兵分东、西、中三路,过大渡河,渡金沙江,直进龙首关。大理国相高太祥守大理。十二月十二日,忽必烈率领兀良合台等部队入关,十三日攻克大理都城,段兴智奔逃缮阐,高太祥退到姚州。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个,分头号令各街巷,军民安定。姚枢搜集了大理图书档册。高太祥在姚州被俘,被杀于五华楼下。兀良合台攻克缮阐,俘段兴智,宪宗赦了他,命他仍守旧地。大理国从段思平至段兴智,传二十二代,三百一十六年至此灭亡。
大理历代国王世系表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聪——段素顺——
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
段思廉——段廉义——段素辉——段正明——
高升泰——段正淳——段正严(和誉)——段正兴——
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
其中段正明、段正淳在《天龙八部》里出现过,书中称之为保定帝和镇南王(但实际上段正淳也做过皇帝),段正严(和誉)似乎就是段誉。段智兴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南帝一灯大师。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document.write(body_448786); 大理(含大中、后理)
大理 (937——1094) ─── 大中 (1094——1096) ─── 后理 (1096——1254)
(1)大理太祖段思平 (2)大理文经帝段思英 (3)大理文武帝段思良 (4)大理广兹帝段思聪 (5)大理应道帝段素顺
937─944 ─── 944─945 ─── 945─951 ─── 951─968 ─── 968─985 ───
(6)大理昭明帝段素英 (7)大理宣肃帝段素廉 (8)大理秉义帝段素隆 侄
(9)大理圣德帝段素真 (10)大理天明帝段素兴
986─1009 ─── 1009─1022 ─── 1022─1026 ─── 1026─1041 ─── 1041─1044 ───
(11)大理孝德帝段思廉 (12)大理上德帝段廉义 (13)大理上明帝段寿辉 (14)大理保定帝段正明 [大中] 大中高升泰 [后理]
1044─1075 ─── 1075─1080 ─── 1080─1081 ─── 1081─1094 ─── 1094─1096 ───
(15)大理文安帝段正淳 (16)大理宣仁帝段和誉 (17)大理正康帝段正兴 子
(18)大理功极帝段智兴 子
(19)大理亨天帝段智廉
1096─1108 ─── 1108─1147 ─── 1147─1171 ─── 1171─1200 ─── 1200─1205 ───
(20)大理神宗段智祥 (21)大理孝义帝段祥兴 (22)大理天定贤王段兴智
1205─1238 ─── 1238─1251 ─── 1251─1254 蒙古灭大理 大理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可以来白族吧了解详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