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呵呵,总结来看,数码比胶片便利,直接出片,可以判断是否曝光准确,可以马上调整。
当然,胶片的高宽容度是数码不能企及的,高宽容度和高感光度绝对出色。另外,胶片色彩还原准确(这个明显废话)不用进行光电转换处理,颜色细腻。所以,你看好的胶片拍出来的照片虽然宽容度很高,但是一点也不会觉得发灰,但是数码就不一样了,宽容度一上来马上会感觉画面开始空洞,颜色不够饱和
嗯,在拍摄方面,传统相机主要是根据摄影者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曝光,当然,传统相机也能胜任自动曝光的要求,不过对于同一张照片上多次曝光或特殊效果等的要求来看,会对摄影者水平提出高要求的。如果是单单傻瓜传统相机,没有什么操作,如果是比较高级的机身,也会像现在单反那样有许多转盘波盘的,包括手动卷胶卷,手动对焦环,光圈调整,快门时间调整,包括B门,T门,还有光圈优先或者快门优先,这些基本的摄影参数是不会变的,不多的几个变化的就是对胶卷感光度的选择了,老式相机自动测光都会让你选择里面装的是感光度多少的胶卷,以便调整测光。而数码的可以自动根据环境进行更改。
当然,胶片的高宽容度是数码不能企及的,高宽容度和高感光度绝对出色。另外,胶片色彩还原准确(这个明显废话)不用进行光电转换处理,颜色细腻。所以,你看好的胶片拍出来的照片虽然宽容度很高,但是一点也不会觉得发灰,但是数码就不一样了,宽容度一上来马上会感觉画面开始空洞,颜色不够饱和
嗯,在拍摄方面,传统相机主要是根据摄影者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曝光,当然,传统相机也能胜任自动曝光的要求,不过对于同一张照片上多次曝光或特殊效果等的要求来看,会对摄影者水平提出高要求的。如果是单单傻瓜传统相机,没有什么操作,如果是比较高级的机身,也会像现在单反那样有许多转盘波盘的,包括手动卷胶卷,手动对焦环,光圈调整,快门时间调整,包括B门,T门,还有光圈优先或者快门优先,这些基本的摄影参数是不会变的,不多的几个变化的就是对胶卷感光度的选择了,老式相机自动测光都会让你选择里面装的是感光度多少的胶卷,以便调整测光。而数码的可以自动根据环境进行更改。
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_
2023-03-23 广告
2023-03-23 广告
3D视觉相机的性价比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外,还需要综合考虑:相机性能、运行的稳定性、与各品牌机器人是否广泛适配以及配套服务,梅卡曼德是个不错的选择。梅卡曼德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就将可靠性作为严格标准之一,确保产品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同时,梅卡曼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_提供
展开全部
其实问题要说起来也很简单.
在前几天是胶片还是数码的争讨中,数码渐渐的以完胜让胶片出局.
放眼相机市场,胶片相机是有价无市.这就足以说明,数码以取代胶片.
一楼的朋友说得也很好,也很多.但终其结果,是数码必将取代胶卷.
试看近年来一些世界级的摄影大赛如:荷赛\乃至国家地理的收藏图片,数码片已成主流.
个人观点,抛砖引玉,请楼主参考.
在前几天是胶片还是数码的争讨中,数码渐渐的以完胜让胶片出局.
放眼相机市场,胶片相机是有价无市.这就足以说明,数码以取代胶片.
一楼的朋友说得也很好,也很多.但终其结果,是数码必将取代胶卷.
试看近年来一些世界级的摄影大赛如:荷赛\乃至国家地理的收藏图片,数码片已成主流.
个人观点,抛砖引玉,请楼主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胶片的成像原理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均由多个功能层组成,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单层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和涂布乳剂层的片基。在各层之间有结合层保护层。乳剂由悬浮在明胶中的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混合组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果冻所用明胶类似)。胶片成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胶片曝光生产潜影,第二阶段就是显影成像(有正像与负像之分)。
乳剂中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以晶体形式排列,其微细程度只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有关数据表明:颗粒小于千分之一毫米(有大有小与胶片的特性有关),非专业的胶片每平方英寸能够立体分布400亿个颗粒。当光线到达乳剂层上的卤化银晶体时,晶体发生结构性变化,银离子析出并与其它银离子相互聚结。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乳剂层中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银聚结,连续不断广泛分布的明暗变化就构成了我们不能立刻看出的影像——潜影。因此说胶片里的感光颗粒并不能完全与数码相机上的像素相对应,一般来说聚结的颗粒团块才是胶片成像的最基本单位,这些感光团块由数量不同的颗粒组成,具有很强的空间信息记录能力。
世界上首先出现的是黑白胶片,单层感光乳剂层对光发生反应经过显影而成单色的灰度影像。其原理是:黑白胶片曝光之后,晶体变化形成潜影,对胶片进行显影操作后,胶片上已经曝光的部分,由于银离子的聚结,表现为黑色,那些没有感光或者感光较少的部分,由于晶体不发生变化或变化较少而呈现为透明或浅灰。这样胶片上曝光较多的部分反而呈黑色,曝光较小的部分反而显得明亮,因此在胶片上产生的是与实际相反的影像——负像,我们称这样的胶片为负片。黑白胶片成像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彩色胶片,彩色胶片在技术上都属于三底彩色片,主要依靠三层添加滤光染料的感光乳剂层,分别感应蓝、绿、红三原色,并通过不同的冲洗工艺形成彩色负像或正像。
不同设计的胶片,其成像特点有所不同(下面只分析人像胶片)。以人像胶片为例:在设计时一般对胶片高光部分的感光特性进行细微的调整,通过增强高光部分的感光表现,体现更多的影调.在色彩方面减少高光部分偏黄红色的倾向,这样就能获得自然的肤色。
胶片的优点:
胶片的记录能力强。与电子影像感应器相比,胶片的整个受光面可以完全接收光线成像,巨大的颗粒数量和多层立体感光保证了胶片具有很强的细节记录能力。卤化银颗粒覆满胶片,感光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不均,最大的在20-50μm,最小的直径仅有50nm,大部分颗粒在0.1-4μm之间,卤化银颗粒越小胶片的分辨率和质感也就越好。从目前CCD的发展情况来看,胶片的感光单元要比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感光单元小。胶片中每颗卤化银颗粒都对成像起作用,都能协助成像,而独特丰富的高光反应,更增强了胶片的影像记录能力。
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彩色胶片的感光颗粒辨色能力强,能够感应细微的色彩变化,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都有良好的表现。由于在色彩形成过程中,没有人过的干预,因此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胶片对各种色彩的表现平衡、自然,更接近于我们视觉的感受,因此说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
胶片的影像立体感强。对被摄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的表现是胶片颗粒结构、影调、色彩还原和色调层次多方面性能的综合结果。浓厚深重的暗部、没有杂色的阴影、细节存留的亮部,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层次和被摄体的质感,能够在平面上清晰地交待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彩色胶片将红蓝绿等感光滤色层重叠的物理结构,也是胶片能够有较强空间表现力的保证,一些专业摄影师至今还使用胶片拍摄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获得更具立体感的影像。
胶片的色彩表现全面平衡
在获取高品质影像方面具有价格优势。相对于高像素高品质的数码相机(主要是数码后背),胶片在获得巨幅高品质影像方面具有价格优势,目前高像素高品质的数码相机价格还非常昂贵,非一般人所能接受。
胶片的不足
立拍不立现,拍摄效率不高。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后,胶片快捷方便的弱点开始显现出来。胶片曝光之后,并不能直接形成我们所能看见的影像,需要通过复杂的冲洗、制作程序才能为我们所见。在百年的摄影发展历程中,立拍立现是所有摄影人的追求。胶片成像的可控性与非立现性这一对矛盾,往往让拍摄者为了确保拍摄效果而多浪费一些时间与胶片。
拍摄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胶片作为一种高品质的感光材料,尽管有着很强的影像记录能力,但其最终成像的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胶片本身的性能。首先是摄影技术对胶片成像的影响,正确的曝光和对色彩的控制都会影响拍摄效果。曝光后的胶片还要经过显影、制作等过程,因此最终的成像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镜头,胶片在成像方面的潜力要远远大于我们镜头的解像力。
胶片后期影像处理手段有限。胶片显影成像后,在制作输出成照片时,面临调整的问题,而传统的暗房技术手段有限,制约了胶片影像品质的发挥。
使用成本较高。胶片是一次性用品,不能反复使用。曾经有日本的企业研制出可重复性使用的胶片,由于影像品质有待提升,且受到数码相机的冲击未能商业化。长期使用胶片拍摄确实存在累积费用高的问题。
胶片的数字化。
大家一般都是通过对照片的扫描来获得数字化的图像,也有少数摄影爱好者购买具有透射功能的扫描仪来扫描底片,仅有极个别的摄影爱好者选择底片扫描仪对胶片数字化。我们在《大众摄影》2006年第11期曾经对在不同的扫描仪上对同一底片进行扫描,结论是底片扫描仪在保持胶片的影像品质方面具有优势。对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可以充分发挥胶片的潜力,拓展胶片的应用范围。不过我们也发现市场上的底片扫描仪具有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绝大多数品牌和型号的底片扫描仪细节描述能力强,但色彩的控制不够完美,甚至不如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
胶片与电子影像感应器成像的主要区别
1、成像的效率
胶片上密布连续无间隔的感光单元,对光的反应效率高,只要有光落在胶片上就会被表现出来。
电子影像感应器利用排列整齐的感光单元来接受光线,像素之间分布有信号线,并非有进入镜头的光线都能生成电子图像信号。
2、彩色生成原理不同
胶片利用染料和感光颗粒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再现景物色彩,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
电子影像感应器色彩没有识别能力,其色彩还原完全是根据设计者的软件编制方法把原始景物的信息模拟出来。
3、影像的真实性。落在胶片上的每点光线都能影响该点感光颗粒的化学变化程度,并相应地生成对应的像点,是真实影像的记录。电子影像感应器是以通过软件处理的方式模拟现实,不论采用多么完美的图形算法,也是对原始影像的数字化模拟。电子影像感应器更严格地讲是在模拟影像细节而不是完整地记录细节;胶片却是利用化学物质以颗粒为单位完整地再现影像,而不是人为地模拟。这是二者工作的本质区别。
4、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感光特性与胶片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胶片的线性区相对稍稍短一点,但是特性曲线的肩部趋缓,有个拖了个长长尾巴的非线性区,表明对高光有一定的抑制,也就是说可以表现高光部分的细节。而CCD的线性工作区稍微长一点,但是截止得很突然,也就是见到高光就会出现“溢出”现象,表现为死白——这是与胶片的最大不同。如果要精确测量光强,我们希望感光材料工作在线性区,从这个角度出发,CCD在暗部的表现要比胶片稍好,特别是数码相机的图形处理器往往大量采用提升暗部的算法。但从影像的品质来说,摄影使用胶片确实比CCD好,好就好在那个长长的非线性区能够保存大量亮部的细节,虽然这些细节反应出来的明暗其实是有误差的。
数字相机一旦过曝,信号就立刻饱和,因此数码高光部表现比彩色负片还要差,非常容易过冲死白。而胶片过曝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细节存在。这也是数码相机曝光“宁欠勿过”的原因,正好与胶片相反。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优点:
目前数码相机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拍摄的需求,也被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所使用。实际上数码相机拍摄图像的优点,基本上就是数字影像的优点,比如传递传播手段多样而且快速简单。影像保存管理方便多样,影像品质不用担心褪色。影像可复制性强有助于摄影作品的广泛交流与传播。此外丰富方便的后期处理手段,拓展了影像的创作力,降低了制作成本。与传统影像处理手段相比,数字化的影像有利于后期处理。在色彩表现、影像表现手法等方面提高了摄影的创作能力。而可控制、多样化的制作手段,也能够降低后期制作成本。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影像制作设备,将影像输出在几乎任何平面介质上,比如丝涓布、玻璃、金属板等等。数码相机的主要优点在于:
立拍立现,获取图像方便快捷。现在的数码相机不仅采用了电子影像感应器,而且配置了显示装置,具有立拍立现的优点。数码相机拍摄的快捷方便还在于直接成像,省略了中间环节,使用更加方便。
影像存储介质可重复使用,降低了拍摄成本。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另外存储数字图像的存储卡可以重复使用,不满意的图像还可删除,长期使用可以降低拍摄成本。
拍摄的可控性强,有利于摄影技术的提升。由于拍摄效果的可控制性强,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利于摄影技术的提升。但过于依赖,也容易养成不注重摄影技术的倾向。
降低了摄影的门槛,用利于摄影的普及。相对于胶片拍摄效果的不确定性,使用数码相机降低了摄影的难度,用利于摄影的普及。
能够获得色彩鲜艳干净平滑的图像。在色彩的表现方面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随着影像处理水平的提升,数码相机能够获得比胶片更干净连续的影像,更容易招人喜欢。在与影像真实无关的情况下,这是优点。
数码相机的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面阵电子影像感应器都采用马赛克(Mosaic)技术,其存在:分辨率无法持续提高、辨色能力差以及高像素制作成本高的不足。由于色彩是依靠插值计算出来的,所以对于十分细微的色彩变化,容易出现丢失现象,这就是数码图像看起来层次不够细腻、色彩不够厚重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数码感光原件是规则排列的,这就存在一个空间频率问题,当像素的空间频率与影像中条纹的空间频率接近的时候,就会产生摩尔纹。目前缓解的办法是在感光元件的前面安装低通滤波器滤除影像中较高空间频率部分,但这样又会导致图像锐度的降低。而胶片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衣服的摩尔纹)
细节的真实记录能力不足。电子影像感应器,不论采用多么完美的图形算法,也是在模拟影像细节而不是完整地记录细节。对某些特殊拍摄场景不能胜任。
影像的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高像素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提高像素能够解决记录空间信息量的问题,而影像品质由空间信息的忠实有效记录的能力来衡量,并不是单纯依靠增加像素就能解决的。
色彩忠实表现有待提升。许多数码相机使用同一厂家的同型号CCD芯片,但它们的影像表现却差异极大,这是因为通过CCD获得的电子信号要通过各自厂家的图形算法生成最终图像。数码相机厂商根据自己对影像的理解对最终的成像作出特定的调整。不少人喜欢色彩鲜艳的影像,相机厂家就会调整饱和度的设置。有些厂家认为忠实还原的色调能够为使用者在后期处理时提供更多的余地,因此其成像就较为平淡。像图像的锐化程度、白平衡等的设置选项都会对色彩的忠实表现有严重影响,一句话:数码相机获得的原始图像不经过调整是非常难看的……
成像的立体感不足。这个问题取决于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成像原理,目前不少厂家都在努力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突破。
不可不提的图形处理器
由胶片和数码成像的原理可以看出,胶片是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潜像,这个潜像的生成不存在人为的干扰因素,也就是说成像过程比较自然。而数码相机成像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改善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性能之外,像素的混合插值算法是关键的一环,这就需要使用内置优秀算法的图形处理器。所有得到的亮度信息和色彩信息都需要传送到图形处理器中通过内置的算法程序,对获得的原始信号进行精细的调整,从而得到受到好看的拍摄效果。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只要算法设计合理并不断取得进步,所生成的数码图像的的拟真度就会越来越高,当数码图像的生成精细到一定程度,超过人所能分辨的界限后,我们就认为数码相机的成像忠实还原了。
目前在电子影像感应器技术取得突破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厂家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优化美化成像的算法上。提升暗部亮度的算法、提升色饱和度的算法、压低高光亮度避免溢出现象的算法以及降噪算法都被广泛使用,一些厂家在提高感光度之后,为了避免画质下降,甚至采用了多次降噪的算法。数码相机早期频繁出现的“紫边”现象,现在也因为在算法上通过“改紫为蓝”的修饰作法而不为人所注意。因此大家要看到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往往确实要比胶片的影像漂亮,但是这种图像是经过一系列调整与修饰的结果,我们对胶片扫描后的数字图像也可以进行同样的调整,因此要客观全面公正地看待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均由多个功能层组成,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单层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和涂布乳剂层的片基。在各层之间有结合层保护层。乳剂由悬浮在明胶中的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混合组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果冻所用明胶类似)。胶片成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胶片曝光生产潜影,第二阶段就是显影成像(有正像与负像之分)。
乳剂中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以晶体形式排列,其微细程度只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有关数据表明:颗粒小于千分之一毫米(有大有小与胶片的特性有关),非专业的胶片每平方英寸能够立体分布400亿个颗粒。当光线到达乳剂层上的卤化银晶体时,晶体发生结构性变化,银离子析出并与其它银离子相互聚结。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乳剂层中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银聚结,连续不断广泛分布的明暗变化就构成了我们不能立刻看出的影像——潜影。因此说胶片里的感光颗粒并不能完全与数码相机上的像素相对应,一般来说聚结的颗粒团块才是胶片成像的最基本单位,这些感光团块由数量不同的颗粒组成,具有很强的空间信息记录能力。
世界上首先出现的是黑白胶片,单层感光乳剂层对光发生反应经过显影而成单色的灰度影像。其原理是:黑白胶片曝光之后,晶体变化形成潜影,对胶片进行显影操作后,胶片上已经曝光的部分,由于银离子的聚结,表现为黑色,那些没有感光或者感光较少的部分,由于晶体不发生变化或变化较少而呈现为透明或浅灰。这样胶片上曝光较多的部分反而呈黑色,曝光较小的部分反而显得明亮,因此在胶片上产生的是与实际相反的影像——负像,我们称这样的胶片为负片。黑白胶片成像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彩色胶片,彩色胶片在技术上都属于三底彩色片,主要依靠三层添加滤光染料的感光乳剂层,分别感应蓝、绿、红三原色,并通过不同的冲洗工艺形成彩色负像或正像。
不同设计的胶片,其成像特点有所不同(下面只分析人像胶片)。以人像胶片为例:在设计时一般对胶片高光部分的感光特性进行细微的调整,通过增强高光部分的感光表现,体现更多的影调.在色彩方面减少高光部分偏黄红色的倾向,这样就能获得自然的肤色。
胶片的优点:
胶片的记录能力强。与电子影像感应器相比,胶片的整个受光面可以完全接收光线成像,巨大的颗粒数量和多层立体感光保证了胶片具有很强的细节记录能力。卤化银颗粒覆满胶片,感光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不均,最大的在20-50μm,最小的直径仅有50nm,大部分颗粒在0.1-4μm之间,卤化银颗粒越小胶片的分辨率和质感也就越好。从目前CCD的发展情况来看,胶片的感光单元要比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感光单元小。胶片中每颗卤化银颗粒都对成像起作用,都能协助成像,而独特丰富的高光反应,更增强了胶片的影像记录能力。
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彩色胶片的感光颗粒辨色能力强,能够感应细微的色彩变化,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都有良好的表现。由于在色彩形成过程中,没有人过的干预,因此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胶片对各种色彩的表现平衡、自然,更接近于我们视觉的感受,因此说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
胶片的影像立体感强。对被摄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的表现是胶片颗粒结构、影调、色彩还原和色调层次多方面性能的综合结果。浓厚深重的暗部、没有杂色的阴影、细节存留的亮部,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层次和被摄体的质感,能够在平面上清晰地交待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彩色胶片将红蓝绿等感光滤色层重叠的物理结构,也是胶片能够有较强空间表现力的保证,一些专业摄影师至今还使用胶片拍摄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获得更具立体感的影像。
胶片的色彩表现全面平衡
在获取高品质影像方面具有价格优势。相对于高像素高品质的数码相机(主要是数码后背),胶片在获得巨幅高品质影像方面具有价格优势,目前高像素高品质的数码相机价格还非常昂贵,非一般人所能接受。
胶片的不足
立拍不立现,拍摄效率不高。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后,胶片快捷方便的弱点开始显现出来。胶片曝光之后,并不能直接形成我们所能看见的影像,需要通过复杂的冲洗、制作程序才能为我们所见。在百年的摄影发展历程中,立拍立现是所有摄影人的追求。胶片成像的可控性与非立现性这一对矛盾,往往让拍摄者为了确保拍摄效果而多浪费一些时间与胶片。
拍摄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胶片作为一种高品质的感光材料,尽管有着很强的影像记录能力,但其最终成像的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胶片本身的性能。首先是摄影技术对胶片成像的影响,正确的曝光和对色彩的控制都会影响拍摄效果。曝光后的胶片还要经过显影、制作等过程,因此最终的成像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镜头,胶片在成像方面的潜力要远远大于我们镜头的解像力。
胶片后期影像处理手段有限。胶片显影成像后,在制作输出成照片时,面临调整的问题,而传统的暗房技术手段有限,制约了胶片影像品质的发挥。
使用成本较高。胶片是一次性用品,不能反复使用。曾经有日本的企业研制出可重复性使用的胶片,由于影像品质有待提升,且受到数码相机的冲击未能商业化。长期使用胶片拍摄确实存在累积费用高的问题。
胶片的数字化。
大家一般都是通过对照片的扫描来获得数字化的图像,也有少数摄影爱好者购买具有透射功能的扫描仪来扫描底片,仅有极个别的摄影爱好者选择底片扫描仪对胶片数字化。我们在《大众摄影》2006年第11期曾经对在不同的扫描仪上对同一底片进行扫描,结论是底片扫描仪在保持胶片的影像品质方面具有优势。对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可以充分发挥胶片的潜力,拓展胶片的应用范围。不过我们也发现市场上的底片扫描仪具有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绝大多数品牌和型号的底片扫描仪细节描述能力强,但色彩的控制不够完美,甚至不如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
胶片与电子影像感应器成像的主要区别
1、成像的效率
胶片上密布连续无间隔的感光单元,对光的反应效率高,只要有光落在胶片上就会被表现出来。
电子影像感应器利用排列整齐的感光单元来接受光线,像素之间分布有信号线,并非有进入镜头的光线都能生成电子图像信号。
2、彩色生成原理不同
胶片利用染料和感光颗粒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再现景物色彩,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
电子影像感应器色彩没有识别能力,其色彩还原完全是根据设计者的软件编制方法把原始景物的信息模拟出来。
3、影像的真实性。落在胶片上的每点光线都能影响该点感光颗粒的化学变化程度,并相应地生成对应的像点,是真实影像的记录。电子影像感应器是以通过软件处理的方式模拟现实,不论采用多么完美的图形算法,也是对原始影像的数字化模拟。电子影像感应器更严格地讲是在模拟影像细节而不是完整地记录细节;胶片却是利用化学物质以颗粒为单位完整地再现影像,而不是人为地模拟。这是二者工作的本质区别。
4、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感光特性与胶片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胶片的线性区相对稍稍短一点,但是特性曲线的肩部趋缓,有个拖了个长长尾巴的非线性区,表明对高光有一定的抑制,也就是说可以表现高光部分的细节。而CCD的线性工作区稍微长一点,但是截止得很突然,也就是见到高光就会出现“溢出”现象,表现为死白——这是与胶片的最大不同。如果要精确测量光强,我们希望感光材料工作在线性区,从这个角度出发,CCD在暗部的表现要比胶片稍好,特别是数码相机的图形处理器往往大量采用提升暗部的算法。但从影像的品质来说,摄影使用胶片确实比CCD好,好就好在那个长长的非线性区能够保存大量亮部的细节,虽然这些细节反应出来的明暗其实是有误差的。
数字相机一旦过曝,信号就立刻饱和,因此数码高光部表现比彩色负片还要差,非常容易过冲死白。而胶片过曝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细节存在。这也是数码相机曝光“宁欠勿过”的原因,正好与胶片相反。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优点:
目前数码相机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拍摄的需求,也被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所使用。实际上数码相机拍摄图像的优点,基本上就是数字影像的优点,比如传递传播手段多样而且快速简单。影像保存管理方便多样,影像品质不用担心褪色。影像可复制性强有助于摄影作品的广泛交流与传播。此外丰富方便的后期处理手段,拓展了影像的创作力,降低了制作成本。与传统影像处理手段相比,数字化的影像有利于后期处理。在色彩表现、影像表现手法等方面提高了摄影的创作能力。而可控制、多样化的制作手段,也能够降低后期制作成本。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影像制作设备,将影像输出在几乎任何平面介质上,比如丝涓布、玻璃、金属板等等。数码相机的主要优点在于:
立拍立现,获取图像方便快捷。现在的数码相机不仅采用了电子影像感应器,而且配置了显示装置,具有立拍立现的优点。数码相机拍摄的快捷方便还在于直接成像,省略了中间环节,使用更加方便。
影像存储介质可重复使用,降低了拍摄成本。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另外存储数字图像的存储卡可以重复使用,不满意的图像还可删除,长期使用可以降低拍摄成本。
拍摄的可控性强,有利于摄影技术的提升。由于拍摄效果的可控制性强,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利于摄影技术的提升。但过于依赖,也容易养成不注重摄影技术的倾向。
降低了摄影的门槛,用利于摄影的普及。相对于胶片拍摄效果的不确定性,使用数码相机降低了摄影的难度,用利于摄影的普及。
能够获得色彩鲜艳干净平滑的图像。在色彩的表现方面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随着影像处理水平的提升,数码相机能够获得比胶片更干净连续的影像,更容易招人喜欢。在与影像真实无关的情况下,这是优点。
数码相机的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面阵电子影像感应器都采用马赛克(Mosaic)技术,其存在:分辨率无法持续提高、辨色能力差以及高像素制作成本高的不足。由于色彩是依靠插值计算出来的,所以对于十分细微的色彩变化,容易出现丢失现象,这就是数码图像看起来层次不够细腻、色彩不够厚重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数码感光原件是规则排列的,这就存在一个空间频率问题,当像素的空间频率与影像中条纹的空间频率接近的时候,就会产生摩尔纹。目前缓解的办法是在感光元件的前面安装低通滤波器滤除影像中较高空间频率部分,但这样又会导致图像锐度的降低。而胶片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衣服的摩尔纹)
细节的真实记录能力不足。电子影像感应器,不论采用多么完美的图形算法,也是在模拟影像细节而不是完整地记录细节。对某些特殊拍摄场景不能胜任。
影像的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高像素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提高像素能够解决记录空间信息量的问题,而影像品质由空间信息的忠实有效记录的能力来衡量,并不是单纯依靠增加像素就能解决的。
色彩忠实表现有待提升。许多数码相机使用同一厂家的同型号CCD芯片,但它们的影像表现却差异极大,这是因为通过CCD获得的电子信号要通过各自厂家的图形算法生成最终图像。数码相机厂商根据自己对影像的理解对最终的成像作出特定的调整。不少人喜欢色彩鲜艳的影像,相机厂家就会调整饱和度的设置。有些厂家认为忠实还原的色调能够为使用者在后期处理时提供更多的余地,因此其成像就较为平淡。像图像的锐化程度、白平衡等的设置选项都会对色彩的忠实表现有严重影响,一句话:数码相机获得的原始图像不经过调整是非常难看的……
成像的立体感不足。这个问题取决于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成像原理,目前不少厂家都在努力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突破。
不可不提的图形处理器
由胶片和数码成像的原理可以看出,胶片是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潜像,这个潜像的生成不存在人为的干扰因素,也就是说成像过程比较自然。而数码相机成像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改善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性能之外,像素的混合插值算法是关键的一环,这就需要使用内置优秀算法的图形处理器。所有得到的亮度信息和色彩信息都需要传送到图形处理器中通过内置的算法程序,对获得的原始信号进行精细的调整,从而得到受到好看的拍摄效果。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只要算法设计合理并不断取得进步,所生成的数码图像的的拟真度就会越来越高,当数码图像的生成精细到一定程度,超过人所能分辨的界限后,我们就认为数码相机的成像忠实还原了。
目前在电子影像感应器技术取得突破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厂家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优化美化成像的算法上。提升暗部亮度的算法、提升色饱和度的算法、压低高光亮度避免溢出现象的算法以及降噪算法都被广泛使用,一些厂家在提高感光度之后,为了避免画质下降,甚至采用了多次降噪的算法。数码相机早期频繁出现的“紫边”现象,现在也因为在算法上通过“改紫为蓝”的修饰作法而不为人所注意。因此大家要看到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往往确实要比胶片的影像漂亮,但是这种图像是经过一系列调整与修饰的结果,我们对胶片扫描后的数字图像也可以进行同样的调整,因此要客观全面公正地看待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楼上说的很好,别嫌人家文章长,你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