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里几个国家,为什么除了秦国都衰落了?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诸侯王全都是“自家人”,而分封制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周天子能更好的统治全国,另一方面也是让各个诸侯国自行发展。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威严不再,但也不是寻常诸侯国能够招惹。这段时期爆发的战争还远没有上升到后来灭国的程度。可到了春秋后期,战争不再是“正义之战”,而逐渐演变成了灭国之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各路诸侯从此再也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王朝,秦朝的发展历程一直都备受世人关注。周天子当初分封了140多个诸侯国,就算到了战国时期也还有7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幸存到战国时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国地处边陲,战略意义不大。就算是战国中期,比秦国更强盛、实力更强的国家也有好几个。那为什么最后偏偏是秦国统一了全国呢?
猥琐发育,别浪
秦国出身很低微,不像别的什么诸侯国,祖上和周天子都是一家人,秦国最初是因为给周天子养马有功,才被封到了秦地;因此秦国不像其他诸侯国,啃老之风严重,秦国自开国以来,就把上进刻在了骨子里。秦国的强大离不开秦始皇之前的六位诸侯王,首先是秦孝公,他开启了秦国走上大国的道路。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给予商鞅极大的权力,让商鞅能够放开手脚去变法。可以说,要是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虽然强大,但最后也免不了被灭的命运。
最难能可贵的是,秦孝公之后的国君,虽然执政理念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他们不论怎么改变现有制度,都不会动摇商鞅当年定下的法章。而且秦国内部非常团结,很少发生宫变、政变这样的事情;秦国的国防压力也比较小;秦国国君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这一点,使得很多在其他国家才华得不到施展的人纷纷投奔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秦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向六国开战。长平之战中,秦国打败当时六国中最强的赵国,自此,秦国再也无人可当,灭掉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其他六国在干嘛?
韩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并不差,处于中原地区,算得上一块风水宝地。而且韩国也曾通过变法增强国力,别的国家十年不敢侵犯韩国。然而,韩国并没有将变法坚持下去,和平时期绝佳的地理位置到战争时期也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其他国家在韩国衰落之后,纷纷欺凌韩国。而韩国自己也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多次首鼠两端,屡次站错队;最终在公元前230年成为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如果周围敌人环伺,那最好的战术就是先灭掉那个最强的国家,任后对剩下的逐个击破,秦国也是这么做的。当时最强的是赵国,不仅兵强马壮,而且统领军队的大将军也是个顶个的名将。
但是赵国的国君都比较奇葩,做事不循法度。赵武灵王可以说是赵国强盛的根源,他推行的很多办法极大增强了赵国国力。然而,也正是他,在立嫡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导致赵国频繁发生政变,赵国的国力也在内耗着。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极其愚蠢的操作直接葬送了赵国几十万精锐。这是战国时期最后的转折点。
赵国国君很不信任自家武将,多次发生错杀、冤杀武将的事。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秦国所灭。赵国被灭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抵挡住秦国的铁骑。其他诸如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的问题基本上和韩国、赵国差不多,他们的国君目光都极其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国家人民的力量,也不懂得团结。甚至在邻国被灭的时候,他们想的不是“唇亡齿寒”,而是冷眼旁观。后世杜牧曾悲叹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结语
秦国能够统一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天下人民苦战争久矣。自春秋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每天都在上演,一直持续了500年之久,可以说,正是由于天下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才使得秦始皇用了短短9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