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戏曲代表作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京剧
简介:中国十大知名戏曲种类 1、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bai]是以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的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是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曲调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规范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京剧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并于2010年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豫剧
豫剧是一种发源于河南开封市的汉族戏曲之一,也是被西方誉为“东方咏叹调”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因抑扬有度的唱腔、生动活泼的韵味而著称于世,以枣木梆子来进行音乐伴奏,以高度的艺术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3、越剧
越橘是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戏曲剧种,也是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也因唯美典雅的表演、丰富纷呈的艺术流派而被西方称为“中国歌剧”,表演时通常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主。
4、黄梅戏
黄梅戏这个集花鼓调、山歌、秧歌、采茶灯、茶歌于一体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目前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欢迎,凭着丰富的表现力、质朴真实的表演而著称于世,
其中以《天仙配》在国内最为流行,在海外也是有着较高的声誉。
5、评剧
评剧是一种由清末时期的对口莲花络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主要分为东路和西路,目前主要流星雨河北和东北地区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中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最具影响力。
6、昆曲
昆曲又被称为昆山腔,是起源于明代苏州昆山,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和武术等元素而形成的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调,伴奏乐器通常以曲笛、三弦为主,通过鼓和板来控制演出节奏,2001年被贾克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7、曲剧
曲剧是一种鱼1952年正式定名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表演通常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并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个戏曲已经表演了上百个剧目,其中以《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等最具代表性。
8、越调
越调是流行在河南省和湖北省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越调主要由曲艺和木偶两大分支组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质朴婉转的唱腔、细腻典雅的风格、高亢豪放的特点而著称于世,2006年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吕剧
吕剧是以坠琴、扬琴、三弦和琵琶为吕剧四大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主要流行在山东、江苏、安
徽和东北三省部分地区的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因是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而凭借着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优美悦耳的唱腔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10、沪剧
沪剧是起源于浦江两岸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受到弹词和民间说唱影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1941年正式定称为沪剧,并以温婉柔和的音乐、优美动听的曲调和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的浓郁时代气息而著称于世。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代表剧目:
《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
其他重点知识:
行当分类: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唱腔分类: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02
越剧
简介: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代表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柳毅传书》《山河恋》《玉堂春》《孟丽君》《打金枝》《荆钗记》《西园记》《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其他重点知识: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03
黄梅戏
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是汉族戏曲之一。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代表剧目:
《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其他重点知识: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04
评剧
简介: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
代表剧目:
《金沙江畔》《拜月记》《谢瑶环》《家》《乾坤带》《凤还巢》《韩玉娘》《桃花庵》等
其他重点知识: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05
豫剧
简介:
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发展而成的。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代表剧目:
《黄鹤楼》《空印盒》《穆桂英挂帅》《三盗令》《断桥》《铡美案》《三哭殿》《玉麒麟》《斩黄袍》《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等
其他重点知识: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唱腔分类:
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角色行当分类:
简介:中国十大知名戏曲种类 1、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bai]是以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的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是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曲调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规范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京剧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并于2010年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豫剧
豫剧是一种发源于河南开封市的汉族戏曲之一,也是被西方誉为“东方咏叹调”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因抑扬有度的唱腔、生动活泼的韵味而著称于世,以枣木梆子来进行音乐伴奏,以高度的艺术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3、越剧
越橘是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戏曲剧种,也是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也因唯美典雅的表演、丰富纷呈的艺术流派而被西方称为“中国歌剧”,表演时通常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主。
4、黄梅戏
黄梅戏这个集花鼓调、山歌、秧歌、采茶灯、茶歌于一体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目前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欢迎,凭着丰富的表现力、质朴真实的表演而著称于世,
其中以《天仙配》在国内最为流行,在海外也是有着较高的声誉。
5、评剧
评剧是一种由清末时期的对口莲花络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主要分为东路和西路,目前主要流星雨河北和东北地区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中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最具影响力。
6、昆曲
昆曲又被称为昆山腔,是起源于明代苏州昆山,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和武术等元素而形成的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调,伴奏乐器通常以曲笛、三弦为主,通过鼓和板来控制演出节奏,2001年被贾克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7、曲剧
曲剧是一种鱼1952年正式定名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表演通常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并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个戏曲已经表演了上百个剧目,其中以《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等最具代表性。
8、越调
越调是流行在河南省和湖北省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越调主要由曲艺和木偶两大分支组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质朴婉转的唱腔、细腻典雅的风格、高亢豪放的特点而著称于世,2006年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吕剧
吕剧是以坠琴、扬琴、三弦和琵琶为吕剧四大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主要流行在山东、江苏、安
徽和东北三省部分地区的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因是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而凭借着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优美悦耳的唱腔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10、沪剧
沪剧是起源于浦江两岸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受到弹词和民间说唱影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1941年正式定称为沪剧,并以温婉柔和的音乐、优美动听的曲调和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的浓郁时代气息而著称于世。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代表剧目:
《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
其他重点知识:
行当分类: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唱腔分类: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02
越剧
简介: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代表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柳毅传书》《山河恋》《玉堂春》《孟丽君》《打金枝》《荆钗记》《西园记》《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其他重点知识: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03
黄梅戏
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是汉族戏曲之一。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代表剧目:
《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其他重点知识: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04
评剧
简介: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
代表剧目:
《金沙江畔》《拜月记》《谢瑶环》《家》《乾坤带》《凤还巢》《韩玉娘》《桃花庵》等
其他重点知识: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05
豫剧
简介:
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发展而成的。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代表剧目:
《黄鹤楼》《空印盒》《穆桂英挂帅》《三盗令》《断桥》《铡美案》《三哭殿》《玉麒麟》《斩黄袍》《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等
其他重点知识: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唱腔分类:
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角色行当分类:
展开全部
一、京剧
有“国剧”之称,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方法,及一些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为地道的中国国粹。
代表剧目有《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贵妃醉酒》等。
二、越剧
中国第二大地方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也称绍兴戏,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多“才子佳人”题材,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代表剧目有《梁祝》《红楼梦》《碧玉簪》《西厢记》等。
三、黄梅戏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20世纪50年代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四、评剧
曾有观点认为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现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以唱工见长,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著名曲目有《花为媒》《白蛇传》《拜月记》 等。
五、豫剧
发源于河南开封,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发展起来。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声腔。
代表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程婴救孤》等。
六、昆曲
中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
北昆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
经典曲目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七、粤剧
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
粤剧可溯源到明嘉靖年间,取弋阳腔、昆腔、汉剧、徽剧、秦腔等多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粤剧是集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后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
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秦香莲》《牡丹亭惊梦》《三娘教子》等。
八、秦腔
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源于陕西,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著名剧目有《春秋笔》《八义图》《和氏璧》《三滴血》等。
九、川剧
俗称川戏,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起源时间多有歧异,但形成于清代却有共识。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著名曲目有《卖画拍门》《五台会兄》《白蛇传》《薛宝钗》等。
十、梨园戏
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
如《蔡伯喈》《王魁》《朱买臣》《孟姜女》等。
有“国剧”之称,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方法,及一些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为地道的中国国粹。
代表剧目有《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贵妃醉酒》等。
二、越剧
中国第二大地方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也称绍兴戏,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多“才子佳人”题材,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代表剧目有《梁祝》《红楼梦》《碧玉簪》《西厢记》等。
三、黄梅戏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20世纪50年代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四、评剧
曾有观点认为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现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以唱工见长,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著名曲目有《花为媒》《白蛇传》《拜月记》 等。
五、豫剧
发源于河南开封,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发展起来。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声腔。
代表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程婴救孤》等。
六、昆曲
中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
北昆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
经典曲目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七、粤剧
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
粤剧可溯源到明嘉靖年间,取弋阳腔、昆腔、汉剧、徽剧、秦腔等多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粤剧是集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后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
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秦香莲》《牡丹亭惊梦》《三娘教子》等。
八、秦腔
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源于陕西,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著名剧目有《春秋笔》《八义图》《和氏璧》《三滴血》等。
九、川剧
俗称川戏,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起源时间多有歧异,但形成于清代却有共识。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著名曲目有《卖画拍门》《五台会兄》《白蛇传》《薛宝钗》等。
十、梨园戏
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
如《蔡伯喈》《王魁》《朱买臣》《孟姜女》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曲剧、越调、吕剧、沪剧等中国十大戏剧代表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评剧,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秦腔,昆剧,晋剧 桂剧,潮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越调,吕剧,沪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