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的文言文怎么说
1. 文言文翻译的书籍有哪些
买一本岳麓书社的带有注解和翻译的《古文观止》好了。
白话文翻译部分可以帮助理解,注解部分可以让你增长古文基本功知识。一部《古文观止》读透了,以后遇到文言文基本上都可以应付自如了。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文言文翻译 《阅读书》
有个腿脚不方便的人牵着马{在路上}行走。在行进途中遇到一位老翁,{那老翁}问他说:“您走路很不方便,为什么不骑马呢?”他回答说:这马背着米袋,如果人再骑上去,怕它不能忍受{重负}呢。”老翁笑着说:“你太不聪明了,如果你背着米,骑在马上,那么马只是背着你而已,这不是都方便吗??”那人大喜,于是背着米骑在马上
杨光远反叛了青州,有孙某在围城中,他的田庄在青州西侧。城门关闭了很久,内外隔绝,食物都吃光了,全族都愁苦叹息。有一只狗在旁边走来走去,似乎有忧思之态。孙某说:“家里没有粮食,人就要死了,怎么办?你能为我去田庄取米吗?”狗摇摇尾巴回应他。到了夜里,把一个布袋和书信系在狗的背上。狗就从水窦出去了,到了田庄就叫了起来。庄上的人开了门,认识这只狗,拿下书信看了之后,让狗背了米回来,天还没亮就进城了。像这样几个月,孙某全家得以不饿死。后来杨光远败北,城门大开。
找了半天,没找到原文,翻译是我自己做的,不知道好不好:
有个腿脚不方便的人牵着马{在路上}行走。在行进途中遇到一位老翁,{那老翁}问他说:“您走路很不方便,为什么不骑马呢?”他回答说:这马背着米袋,如果人再骑上去,怕它不能忍受{重负}呢。”老翁笑着说:“你太不聪明了,如果你背着米,骑在马上,那么马只是背着你而已,这不是都方便吗??”那人大喜,于是背着米骑在马上。
个人感悟:跛者不慧,老翁亦自作聪明。两个人“半斤八两”,有趣,有趣。希望楼主满意……
有个腿脚不方便的人牵着马{在路上}行走。在行进途中遇到一位老翁,{那老翁}问他说:“您走路很不方便,为什么不骑马呢?”他回答说:这马背着米袋,如果人再骑上去,怕它不能忍受{重负}呢。”老翁笑着说:“你太不聪明了,如果你背着米,骑在马上,那么马只是背着你而已,这不是都方便吗??”那人大喜,于是背着米骑在马上
3. 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写。
《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译文: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
2、记录。
《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译文:我听了,有动于衷,曾拿杜君这些话来普通的问了问别人;结果大家说的一样,我就决定记录下来。
3、文书;公文。
《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4、书法。
《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译文:(晋)王羲之平时非常仰慕(汉)张芝的(书法)。
5、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书,箸也。从聿,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书,以竹筷为笔。字形采用“聿”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背书[bèi shū]
背诵念过的书:过去上私塾每天早晨要背书,背不出书要挨罚。
2、读书[dú shū]
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背书声。
3、丛书[cóng shū]
根据一定目的和使用对象,选择若干种书编在一起,在一个总名称下出版的一套书。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或专题性的。
4、史书[shǐ shū]
记载历史的书籍。
5、书桌[shū zhuō]
读书写字用的桌子。
4. 图书馆用文言文来说是怎样说的
老子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那么最早的图书馆可能叫“守藏室”了。另外图书馆在各个朝代都不大一样,如宋代的崇文院、清代有皇史宬等等,那些都是皇家的图书馆。另外像天章阁、龙图阁(一定听说过包龙图吧)这些是收藏宋代皇帝自己写的东西的图书馆。不过要注意包龙图可不是图书馆馆长呦。这不过是借龙图阁的名字,是包拯的帖职(全称是龙图阁待制)
还有像清朝的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等等,这是收藏四库全书的。
明朝范钦的天一阁,这是私人图书馆。
周代以前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了,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到了周代就有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史记》说,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柱下史,博览古今典籍。可见老子担任过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确凿无疑的了。孔了周游列国,得读120国的书籍。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墨子也说,他自己曾见过百国春秋。当时图书馆之多,藏书之丰富,于此可见。西汉 *** 重视图书事业。汉武帝时第一次由 *** 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在宫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收藏图书的馆舍。有人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的图书馆。随后由刘向父子开始了我国历史上 *** 图书馆的第二次校书编目工作。但以上所说恐多系国家典藏,非普通人能够借阅的。
那么我国公共图书馆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按一般的说法,我国公开图书馆应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端方督江苏时创立的江南图书馆为最早,当然,从命名来说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但实际上,却可以追溯到南宋。据《广信府志》记载说:“绍熙、庆元间(南宋光宗和宁宗年号,1190-1200年),直敷文阁赵不迂(晋臣)建书楼于江西铅山县以供众览。谓邑人旧无藏书。士病于所求,乃储书数万卷,经、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钥掌之。来者导之登楼,楼中设几度,俾能纵览。”另外,在《稼轩集词题》中也有记载说,有个名叫郑文英的人,在福州建了一座“巢经楼”,楼旁设“尚友斋”储备了不少图书,需要借书的人可以在斋中自行取书阅读,但不得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