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否定句举例
1.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否定句和翻译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理解:“莫我肯顾”应译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理解: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理解: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
莫己若也(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理解: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理解: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何伤乎?(《论语》) 理解: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理解: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理解:我敢埋怨谁呢?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理解: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理解:(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理解: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理解: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⑤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理解: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理解: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理解: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理解: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理解: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2. 【宾语前置的4种有更详细的举例吗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 在文言文中,什么叫做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4. 【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语文什么语法,宾语前置.介宾短语这些怎么分辨,教个方法.
宾语没有后置的 只有宾语前置 介宾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词做宾语 否定句中否定代词做宾语 "是"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就这样了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二,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三,定语本来也是放在要修饰的词前做修饰语的啊~应该是定语后置吧?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