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中国人,都有哪些特点?
1、讲求君子之道: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行善举,做个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中华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2、讲求礼仪之道:中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则,有一定的礼仪。在行为模式上普及了礼仪之道,中国到处都是如此。
3、讲求中庸之道:中国文化的本性是中庸之道,反对一切极端主义。从孔子开始代代教育中国人,是要用温和的心,用协调的方法来求得世界的和解,这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的特点:
1、中华民族以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而闻名,根据《通胜》的载录,年中最少有9个主要节日、24个节气和140多个节诞,换言之,一年中平均两天就有一个节诞了。 节日是人们随着季节、时间和物候转移,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风俗和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日。
2、农业耕作是古代中国立国之本,农业可说是古时人们营生的命脉,就好比当今的城市生活:倘若停止了经济运作,整个社会就会马上瘫痪。春节和冬节,恰是一年中头尾两个由农耕作息衍生的重要节日。
3、在远古社会人们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及神奇的能力,因而每向山川草木、江湖河海表示敬畏,求其保佑和降福,形成原始的信仰。人们相信,宗教祭祀能保证猎物的捕获、季节的正常序列甚至庄稼的丰收。这种基于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一旦习以成俗,便成了节日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余秋雨:中华文明的三个优点
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根据中国的官方文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追源到汉族的神话炎黄起源,而在现代则包含在中国境内非汉族的少数族群(然而这些民族不是汉民族),有时还延伸包括中国境外的海外华人(没有中国国籍)。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的发展:
1、“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并且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
2、“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3、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族
中国人的特点如下:
1、互相猜忌
据称,人们之间之所以互不信任,有两个缘由:一是,他们互不了解;二是,他们互相了解。中国人觉得,不管哪种原因都足以引发互相之间的不信任,他们也就变得随机而动。尽管中国人天生就有组合能力,这常让人联想到科学上原子的结合。
家庭的成员,经常会成为相互猜忌的牺牲品。这些猜忌是由儿媳们煽起,引导丈夫们撕逼,兄弟失和。为了多分取共同收益,妯娌们常使她们的丈夫之间互相猜忌。 还有有一句话叫“寡妇门前是非多”,说的就是一个女人因为没有丈夫,容易引起各种猜忌。这些都是典型案例。
2、拐弯抹角
一个对中国社会涉足不深的外国人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只听一个中国人讲话的字面意思,是不大可能明白他真正想说什么的。
不管这个外国人的中文口语是多么流利,这个外国人也许能理解所有的词句,并且还可能把听到的句子一字一句地写下来,但是,即使这样,他仍然不能准确地揣摩出说话人所想表达的意思。
原因自然是说话人没有把心里的真正想法都直接说出来,只是旁敲侧击地说些与此相关的事情,希望对方能领会他的“真实”意思,“内心”想法。
与中国人交往,不仅要对中文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超强的推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会出错。
为了说明中国人生活中的这个随处可见的现象,我们举一个例子。一天上午,家仆像往常一样面无表情地站在你面前,只是告诉你他的“姨妈”病了,因此他不得不请几天假去看望她。从他的请求中,我们也许可以猜到这个仆人根本没有姨妈,或许她也并没有生病,
还可以认为他压根没打算去看她。事实上,最可能的是:这个男仆与厨师发生了一些摩擦,而厨师的势力又恰好比他大一些,这个家仆也心下明白,便找了这个托词离开,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暗示了自己甘拜下风。
3、注重礼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所以又称为是礼仪之邦。在中国圈子里,特别注重人情往来。他们调剂、润滑人际交往,堪称是如鱼得水,是其他外国人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的传统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即三百条礼仪规范和三千条行为准则。在这样的重压和束缚之下,一个民族能够繁衍生存下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但是,我们很快发现,对待如此繁重的礼仪,中国人就像对待教育一样,使之成为一种本能。
这个民族把西方只在宫廷和外交上才使用的繁重礼节,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际中。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生活因为有这些繁重的礼节备受束缚,相反,这些礼节就像节日的盛装,每逢节日就得“穿上”,适当地运用到合适的场合。
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本能,对于各种礼节的运用,能正确有效地作出判断。要是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运用什么礼节,那就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回答不出九乘以九是多少,这显得荒谬而不可思议。
4、辛勤劳动
中国是个勤劳的民族,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最初印象,正好实践着约翰卫斯理的那句名言:“完全的投入,永不停息的投入。”卫斯理认为,成功的教会必然遵循着这样的法则。游手好闲的现象在中国是极少见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在忙忙碌碌地做他们的事。
当然,也有一部分悠闲的富人,虽然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似乎可以不工作也能过好日子,但他们的生活也并非像外国人从表面看上去那般悠闲自在。中国的富人并不是游手好闲之人,他们也要时时关注着自己的事业。
延长度、广泛度与深厚度;也就是说,它由前两个表示外在范围的大小,而最后一个则表示内在力度的大小。
延长度指的是辛勤劳作的时间,广泛度是指劳动者的人数,深厚度是指在“出于本性的勤勉”和“持续专注于工作”中所消耗的精力。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得出的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产物。
5、注重节俭
说道节俭不得不提中国的饭菜,在烹调时很少浪费,没有废料这一说。任何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每次剩菜剩饭,下顿都会重新端上桌来,哪怕这些残羹剩饭已毫无营养。
要说明这个普遍的事实,只要看一眼中国的猫、狗的生存环境。这些动物的“生活”真是艰难,它们依赖人们的馊饭馊菜,始终是“苟活性命”。“暴富之国”中人们的豪奢,真是臭名远扬,我们可以肯定,像美国这样的富国,每天浪费掉的东西,足以使六千万亚洲人过上饱食终日的生活。
但是,我们愿意看到这么多人被我们所浪费的东西养肥,正如许多中国富人在“撑饱”之后,仆人或小厮就有份来分享剩饭剩菜一样!即使茶杯里剩下的茶叶,也要重新倒回茶壶里,去再煮一遍喝。
6、死要面子
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挂在嘴边就是人活着就要争口气,什么可以丢,就是面子不能丢。
中国人这个民族,有一种强烈的演戏本能。戏曲差不多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娱乐,中国人对戏曲的狂热,就如同英国人对体育、西班牙人对斗牛一样。送人一份厚礼,是“给他面子”。要是这份礼是某个“铁哥们”送的,那就只能收下一部分,很少有或者从未有过全部回绝的。
许多渴望保留面子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件事。被人当面指错,这是丢面子的,因此无论有多少证据摆在面前,都要否认它们,以此来保住面子。 什么大丈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人要给男人脸面,穷的叮当响还得要面子装阔,在他们骨子里,没有比面子更重要了。
这个连活着同胞都漠不关心的民族,却有脸说不忘死去的同胞,
这个连小偷都不敢呵斥的民族,却敢高呼灭掉小日本。
---------------王朔
如果说中国人的耐心是举世无双的话,那他们则更是出了名地冷漠。-------------------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