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明朝的衰落是土木堡之变开始的。
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扩展资料: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 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同时土木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蒙古内部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蒙古各部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帝,但他无法解决造成封建割据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而为人又心胸狭窄,荒于酒色,终于兵败被杀。
也有大批的蒙古人不愿在漠北过艰苦日子,借此机会转而投靠明朝,定居北京及北直隶各地。一些内地的汉人由于痛恨明朝暴政而投降也先,去了蒙古高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第一次登基为帝时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可以视为明朝开始走下坡路的起点。明英宗在明朝十六帝中排行第六,在他登基之前先是有开国君王明太祖治理下的“洪武之治”,接着又是明成祖打造的“永乐盛世”。除此之外,第四任仁宗与第五任宣宗还共同成就了“仁宣之治”。可以说,明英宗所接手的明朝是一个十分繁盛的政权。
明宣宗驾崩之时身为太子的明英宗还不满十岁,纵然如此年幼的他在宣宗驾崩之后还是按照制度登了基。因为新君尚且年少,所以朝中众臣纷纷上书请求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太皇太后虽不曾答应这个请求,但是朝廷政权却依旧掌握在她手中。不过太皇太后执政下的明朝并不曾衰败,因为她善于任用贤臣的缘故明朝的发展尚且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态势。
在“三杨”等贤臣以及太皇太后相继去世之后,早前一直空有君王之名的明英宗开始亲政。而在他亲政之后颇受他宠信的王振开始仗着君宠在朝中作威作福,明朝原本十分清明的统治也开始逐渐变得混乱。明英宗亲政之后便一心想要建立功绩,但是苦于没有机会让他一展抱负。也正是因为这样,瓦剌入侵明朝时英宗才觉得他可以借此机会御驾出征,从而建立自己的威名。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明英宗御驾出征之后并没能如他自己所想的那般将瓦剌敌军赶走,而且他自己还落入了瓦剌手中。这便是“土木堡之变”。瓦剌入侵外加君王被俘,这些事情导致本就因王振的兴风作浪而有所衰败的明朝进一步加速衰败。不过在于谦等大臣的应对下明朝的衰败之势最终得到了及时制止,而且明朝还在临危受命的明代宗的治理下得到了国力恢复。
万历皇帝的内心无疑是愤懑的:天子富有四海,册立谁为皇贵妃,是朕的家事,满朝文武居然合起伙来干涉天子的家事,实在是非常无礼。
皇后王喜姐的内心无疑是非常难堪的:皇后名义上主管后宫,但是郑氏这个贵妃的待遇居然已经超越了自己这个正宫皇后,如果再晋升为皇贵妃,那么自己的皇后位置,怕是也会早晚不保。
恭妃王氏的内心无疑是非常痛苦的:自己被天子临幸,皇帝过后居然翻脸不认账,自己已经为大明诞下皇长子,可是却迟迟没有被皇帝立为太子,自己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封赏。
贵妃郑氏的内心无疑也是非常不平的:自己了解皇帝,皇帝宠爱自己,双方都将对方视作自己的知己,过去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自己做个皇贵妃有什么不对吗?
整个大明文官群体的内心无疑也是非常困惑的:贵为天子,怎好如常人那样感情用事、为所欲为呢?可以说,因为郑氏的出现,尤其是郑氏诞下的皇子朱常洵的出现,大明的中央政坛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并为帝国的衰落揭开了序幕。明朝的衰落从此开始。
扩展资料
明初在外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为边防前线,包括东胜卫、斡难河卫、开平卫、大宁卫等皆为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永乐以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致使边境逐渐南移。明中期,随着蒙古复振,北方边境再次内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当时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朱元璋置辽东都司经营辽东,后朱棣招抚女真部落,于1411年设奴儿干都司, 共辖130多个卫所。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儿干的流官驻军 ,至万历年间卫所增加至384个。晚明,后金崛起后逐渐进占辽东。
东北邻国高丽于元明之际大肆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1393年朱元璋内迁铁岭卫 ,默许取代高丽的李氏朝鲜占据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