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大臣去世后配享太庙,仅仅是死后的一种殊荣吗?还是对后代有好处?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能够配享太庙足以说明他们是前代帝王最为信赖的臣子,为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对于他们的后代来说就不一样了,自己的先辈能够配享太庙,可以说是“光耀门楣”之事,对他们后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配享太庙”也是对当时政治形式的一种真实反映,帝王或者权臣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也会拿“配享太庙”来做文章,作为利益分配的一种方式。这事虽然表彰的是仙逝之人,但毕竟是做给活人看的。
什么是太庙庙,最初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又被称为“祖庙”。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记载,祖庙在夏商周时期还有不同的称呼,“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世室、重屋、明堂,都是太庙的别称。自秦汉始,皇帝和诸侯的祖庙被称之为“太庙”。“太”,即大而又大,最大的意思。太庙直译过来就是最大个的庙,实际上是始祖庙的意思。祖先中始祖最大么,跟庙的个头大小无关。古代帝王去世之后,牌位一般都会被放入太庙。
明清时期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太庙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有功于社稷的皇族神位,且必须是三代以内的直系、旁系皇族,如清时的礼敦、多尔衮、代善、豪格、济尔哈朗等皇族就供奉于东配殿。西配殿供奉着有功于朝廷的异姓功臣神位,如清时的费英东、图海、鄂尔泰、张廷玉、傅恒、阿桂、福康安等就供奉于西配殿。总得说在清朝配享太庙的作用就正如《清史稿》所说“功臣配飨,所以显功”,其目的无疑就是用来彰显这些替清朝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们的功劳。
配享太庙是一种看起来非常高实际却很虚的荣誉因为配享太庙只是把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排位上放进庙里供奉起来,子孙后人不会因此得到半点好处,所以配享太庙是一种很虚的荣誉。但是在古代臣子中配享太庙却代表了无上的荣誉,这是能给后世子孙脸上增光添彩的荣誉,尽管它并没有实际好处。
所以说太庙其实就是皇室的私家祠堂,但是皇帝乃天下共主,皇室就没有私事,因此太庙的性质虽然是家族祠堂似的性质,但却是天下之事。其实说白了配享太庙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种拉拢人心的手段而已,它是出于纯粹的政治需要,因为这样可以起到拉拢人心,同时凝聚大家为皇家拼死卖命的政治行为,所以配享太庙成了臣子死后的无上至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