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歌词:
在歌词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技巧呢?
一、歌词写作的最基本语言技巧,就是通俗易懂。在歌词写作中我们常用一些比喻的手法,但是这些喻体一定是人们所常见的,能够迅速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影象。如果影象太远,那么人们就会有一种模糊感,这样不利于桥和陪传唱。而清晰的影象则可帮助人们理解歌词。象我们刚流行过的<两只蝴蝶>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云看小溪水-----一下就抓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一下就把人们带到了那种意境之中。
二、歌词写作中的另一个写作技巧,就是要语言精练,准确。歌词的语言精练很重要,一个字能表达的意思决不用两个,这需要语言的基本功,需要把握语言的能力。这个基本功不是一朝夕能练就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词汇,才能完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在神”这话总结的很精辟,只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顺手拈来。在这点上,我觉得杜鑫的未知数就写的很到位:“没有出路,就不如给我祝福,让爱情光荣地结束。没有祝福,到少也能给点帮助,让彼此坦成地认输。没有帮助,最好也能划分清楚。让身份不太模糊----语言非常精练准确。
三、歌词写作中的外来语。由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溶,现在的歌词写作中外来语越来越多,构成了歌词写作的又一亮点。现在很多优秀的歌词作者都在引用外来语,港、台歌曲中犹为多一点。当然这和它特定的历史背影有关,但是它也是一个信号。早在李安修的<单纯的女孩>中,就跳跃式的出现了一个lauc和project两个单词,到后来许多歌曲是竟出现了整段整段的英语。这些外来语穿插在华语歌词中,更增加了歌词的感染力,犹其对年轻的歌迷们更是一种吸引。
总之,歌词写作的语言技巧很丰富,我们在歌词写作过程中,要能尽可能地多注意流行歌曲的发展动向。为歌词创作提供更多的养料。
一、 歌词的特点
我们<歌词广场>建立很久了,从建立到现在有很多词作者光临广场,使广场增色不少,但总体来看,比<原创诗歌>栏目办的要差几分,究其原因在哪呢?主要是有些作者在意识中很模糊,不知道诗与歌词有什么区别,更不知道歌词有什么基本特点。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先了解什么是歌词?歌词与诗的关系是什么?歌词与诗有什么区别?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单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歌词与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诗的一种形式,在远古歌词和诗实为一体的,这一点从原始的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基本上都是配乐而唱的,这是我国诗歌的传统特色之一。所以说它们的起源都是歌词,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发展,诗才和歌逐渐分离出来,变成了可唱的和不可唱的两种不同形式,这时人们习惯地把可唱的诗叫歌词;而不可唱的则叫诗。其实追溯起来,它们是同根同源的姐妹艺术。
配乐的诗与不配乐的诗,从艺术上看都是诗,所以歌词具备诗歌写作的全部特征及表现手法,所不同的是歌词是需要配乐的,因此,它要简洁利于传唱,更利于被人们所接受。而从结构上看,由于它要配乐传唱,它的语言、声韵及表现手法等,要符合音乐规律。也就是说,歌词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到音乐节奏及旋律的制约。
歌词作为歌曲的灵魂,是歌曲的有机整体。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歌曲的质量。我们可以看一看,凡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传唱开的歌曲,都有一个很有意境的好词相配。那么什么是好词呢敏蠢?就是有着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富于时代感的歌词,都是好歌。象八十年代席卷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爸爸草鞋>;象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的,配合香港回归<中国心><万水千山总是情><人在旅途><万里长城永倒>;象进入新世纪后出现<常回家看看><两只蝴蝶>等一批优秀歌曲。词的意境都很美,语言都很生动。好的歌词能够启发曲作者的创作欲望,能激发曲作者的创作灵感,能把曲作者带入到那个美妙的意境之中,从而创作出附合歌词意境的曲子,从而达到词曲为一的艺术效果。古人说:“好马配好鞍”棚哗好词配好曲,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总体上来讲,好歌词就是有较深的思想内含及外延,能够高度地概括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是通过生动的文学语言,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歌词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知短小精悍,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歌词的写作要韵律和谐,节奏起伏,富于乐感,好唱易记,通俗易懂。
现代诗:
第一讲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第三讲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第四讲 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 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五讲 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 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 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 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 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 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 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空 气
好一会屏息静气,
我多想听到你!
可你安然静谧,
你有怎样的话语?
伸出颤栗的手指,
我多想抚摸你!
可你无影无踪,
你有怎样的形体?
睁大渴望的双眸,
我多想看到你!
可你透明无色,
你有怎样的美丽?
可是我清清楚楚,
我一刻也离不开你!
我的生命里有你,
你随着我的一呼一吸……
在这首小诗中,空气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安然静谧、 透明无光、无影无踪的空气, 却蕴含了作者的无尽心意——既是纯真高尚的爱情又是无限的人生追求, 那样真切地支配着作者的生命,又那样缈远,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
第六讲 诗歌模式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 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第七讲 诗歌讲座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作者: 寒山秋月 2005-11-2 14:15 回复此发言
--------------------------------------------------------------------------------
2 诗歌写作技巧(下)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 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第八讲 诗歌模式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 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 “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 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 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阳下山》。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 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 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又如:中秋月
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滴泪水
落下来
湿了人间。
附:诗歌现状
一是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理性化的内容。如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如《粉笔吟》。
二是朦胧诗--不朦胧的本质。如顾城的《睁开眼》。
三是第三代--先锋派,超前派等。
四是“热潮诗”。如汪国真的诗。
我也是百度搜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歌词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技巧呢?
一、歌词写作的最基本语言技巧,就是通俗易懂。在歌词写作中我们常用一些比喻的手法,但是这些喻体一定是人们所常见的,能够迅速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影象。如果影象太远,那么人们就会有一种模糊感,这样不利于桥和陪传唱。而清晰的影象则可帮助人们理解歌词。象我们刚流行过的<两只蝴蝶>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云看小溪水-----一下就抓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一下就把人们带到了那种意境之中。
二、歌词写作中的另一个写作技巧,就是要语言精练,准确。歌词的语言精练很重要,一个字能表达的意思决不用两个,这需要语言的基本功,需要把握语言的能力。这个基本功不是一朝夕能练就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词汇,才能完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在神”这话总结的很精辟,只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顺手拈来。在这点上,我觉得杜鑫的未知数就写的很到位:“没有出路,就不如给我祝福,让爱情光荣地结束。没有祝福,到少也能给点帮助,让彼此坦成地认输。没有帮助,最好也能划分清楚。让身份不太模糊----语言非常精练准确。
三、歌词写作中的外来语。由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溶,现在的歌词写作中外来语越来越多,构成了歌词写作的又一亮点。现在很多优秀的歌词作者都在引用外来语,港、台歌曲中犹为多一点。当然这和它特定的历史背影有关,但是它也是一个信号。早在李安修的<单纯的女孩>中,就跳跃式的出现了一个lauc和project两个单词,到后来许多歌曲是竟出现了整段整段的英语。这些外来语穿插在华语歌词中,更增加了歌词的感染力,犹其对年轻的歌迷们更是一种吸引。
总之,歌词写作的语言技巧很丰富,我们在歌词写作过程中,要能尽可能地多注意流行歌曲的发展动向。为歌词创作提供更多的养料。
一、 歌词的特点
我们<歌词广场>建立很久了,从建立到现在有很多词作者光临广场,使广场增色不少,但总体来看,比<原创诗歌>栏目办的要差几分,究其原因在哪呢?主要是有些作者在意识中很模糊,不知道诗与歌词有什么区别,更不知道歌词有什么基本特点。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先了解什么是歌词?歌词与诗的关系是什么?歌词与诗有什么区别?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单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歌词与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诗的一种形式,在远古歌词和诗实为一体的,这一点从原始的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基本上都是配乐而唱的,这是我国诗歌的传统特色之一。所以说它们的起源都是歌词,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发展,诗才和歌逐渐分离出来,变成了可唱的和不可唱的两种不同形式,这时人们习惯地把可唱的诗叫歌词;而不可唱的则叫诗。其实追溯起来,它们是同根同源的姐妹艺术。
配乐的诗与不配乐的诗,从艺术上看都是诗,所以歌词具备诗歌写作的全部特征及表现手法,所不同的是歌词是需要配乐的,因此,它要简洁利于传唱,更利于被人们所接受。而从结构上看,由于它要配乐传唱,它的语言、声韵及表现手法等,要符合音乐规律。也就是说,歌词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到音乐节奏及旋律的制约。
歌词作为歌曲的灵魂,是歌曲的有机整体。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歌曲的质量。我们可以看一看,凡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传唱开的歌曲,都有一个很有意境的好词相配。那么什么是好词呢敏蠢?就是有着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富于时代感的歌词,都是好歌。象八十年代席卷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爸爸草鞋>;象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的,配合香港回归<中国心><万水千山总是情><人在旅途><万里长城永倒>;象进入新世纪后出现<常回家看看><两只蝴蝶>等一批优秀歌曲。词的意境都很美,语言都很生动。好的歌词能够启发曲作者的创作欲望,能激发曲作者的创作灵感,能把曲作者带入到那个美妙的意境之中,从而创作出附合歌词意境的曲子,从而达到词曲为一的艺术效果。古人说:“好马配好鞍”棚哗好词配好曲,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总体上来讲,好歌词就是有较深的思想内含及外延,能够高度地概括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是通过生动的文学语言,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歌词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知短小精悍,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歌词的写作要韵律和谐,节奏起伏,富于乐感,好唱易记,通俗易懂。
现代诗:
第一讲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第三讲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第四讲 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 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五讲 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 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 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 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 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 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 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空 气
好一会屏息静气,
我多想听到你!
可你安然静谧,
你有怎样的话语?
伸出颤栗的手指,
我多想抚摸你!
可你无影无踪,
你有怎样的形体?
睁大渴望的双眸,
我多想看到你!
可你透明无色,
你有怎样的美丽?
可是我清清楚楚,
我一刻也离不开你!
我的生命里有你,
你随着我的一呼一吸……
在这首小诗中,空气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安然静谧、 透明无光、无影无踪的空气, 却蕴含了作者的无尽心意——既是纯真高尚的爱情又是无限的人生追求, 那样真切地支配着作者的生命,又那样缈远,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
第六讲 诗歌模式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 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第七讲 诗歌讲座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作者: 寒山秋月 2005-11-2 14:15 回复此发言
--------------------------------------------------------------------------------
2 诗歌写作技巧(下)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 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第八讲 诗歌模式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 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 “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 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 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阳下山》。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 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 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又如:中秋月
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滴泪水
落下来
湿了人间。
附:诗歌现状
一是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理性化的内容。如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如《粉笔吟》。
二是朦胧诗--不朦胧的本质。如顾城的《睁开眼》。
三是第三代--先锋派,超前派等。
四是“热潮诗”。如汪国真的诗。
我也是百度搜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