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一想到念佛身体就有感应 5
展开全部
你千万不要执着感应,不执着感应,都是好感应。否则就会跟着感应跑,容易着魔。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对于修行出现境界的开示
接手书,知宿根甚深,现行颇纯,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诚恐或有此习气,则其过不小。
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
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
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
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于魔羂,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梦入佛殿所记之二句经文,固属善境,然此二句,语甚明白,返虚依觉路,归真悟常空者,谓人妄认世间诸法为实,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观诸法当体本空,则便依乎觉路,出迷入悟,归真谛而悟真常之真空实相矣。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二句经文,未见所出,盖亦宿生记忆之文,未必即经中文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彼头陀之所说,乃属禅家道理。彼尚不破净土,是其长处,然彼绝不知净土宗旨,故与禅对论。彼注重祥光胜境一语,大须斟酌,否则误人不浅。又谓不可著,以佛法无量,著则成有量,即不能入佛智。何止不入佛智。亦复或入魔界耳。至所云之各佛,乃禅家约心理之论,与净宗无涉。白光清空,既为如来一毛头许功德,汝何得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妄认。实则宿世定境,由净心而发,固不得当作奇特也。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如不以为然,请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执著也。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对于修行出现境界的开示
接手书,知宿根甚深,现行颇纯,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诚恐或有此习气,则其过不小。
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
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
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
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于魔羂,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梦入佛殿所记之二句经文,固属善境,然此二句,语甚明白,返虚依觉路,归真悟常空者,谓人妄认世间诸法为实,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观诸法当体本空,则便依乎觉路,出迷入悟,归真谛而悟真常之真空实相矣。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二句经文,未见所出,盖亦宿生记忆之文,未必即经中文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彼头陀之所说,乃属禅家道理。彼尚不破净土,是其长处,然彼绝不知净土宗旨,故与禅对论。彼注重祥光胜境一语,大须斟酌,否则误人不浅。又谓不可著,以佛法无量,著则成有量,即不能入佛智。何止不入佛智。亦复或入魔界耳。至所云之各佛,乃禅家约心理之论,与净宗无涉。白光清空,既为如来一毛头许功德,汝何得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妄认。实则宿世定境,由净心而发,固不得当作奇特也。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如不以为然,请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执著也。
展开全部
那说明你善根深厚,念佛不要执着感应,这样才不会着魔!
追问
谢谢 知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06-22
展开全部
人的心理是很奇特的,有个词不是叫“心理暗示”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什么样的感应呢?
追问
有点像打冷战的感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