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比剧情更精彩的,是大唐诗人的传奇人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个夏天,比太阳更火、比天气更热的,是网剧《长安十二时辰》。
精良的制作,紧凑的剧情,老戏骨的演技,还有自带流量的易烊千玺……
不论你是哪一届的观众,都能以各种姿势,沉浸其间,乐在其中。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天宝三年的长安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位唐朝诗人出镜。
他们的作用,当然是推动剧情,但在镜头之外,这些诗人的生平,同样精彩绝伦。
李泌
李泌是一号男主,在剧中的名字叫李必。
虽然他的诗文作品不多,传唱度也很低,但不能据此就否认他的诗人身份。
《旧唐书》记载,李泌“善属文, 尤工诗 ”,著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收录四首。
剧中出现的《长歌行》,便是他七岁时所作: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大丈夫顶天立地,必然有存在的意义。 要么得道成仙,要么出将入相。 岂能一事无成,枉为男人。
假以时日,我必成大业, 然后功成身退,泛舟四海。
整首诗霸气侧漏,志气高昂,而且韵律流畅,节奏感极强。
易烊千玺在吟咏之时,也是掷地有声、铿镪顿挫,比什么嘻哈rap,要好听太多。
李泌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以“神童”出道,历经中唐四朝,深受肃、代、德三任帝王倚重,几仕几隐,笑看风云。
正因如此,《新唐书》才给了他,近乎完美的评价:
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
是忠臣,是高人,更是智者。
李泌的详细经历,上篇文章已写,可点击蓝字查看: 李泌 ,此处不再赘述。
张九龄
岭南人张九龄,是整部剧里,第一个以真名出现的诗人。
因为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唐朝的岭南,属于蛮荒之地。
从那里走出来的官员,基本上都处在,官场鄙视链的最底端。
直到张九龄成为“开元名相”,才逐渐扭转了这个局面。
后世的南方官员,都对他膜拜万分、感激不尽。
北宋的晏殊,进京赶考时,有人就劝他:算了吧,生在江南,很难赢的。
晏殊却自信满满:“前朝的张九龄,不也是岭南人吗?他行,我也行。”
就这样,大宋才多了一个词人宰相。
安禄山还没有叛唐的时候,张九龄就断言:“ 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
玄宗皇帝却没有丝毫防范之心,甚至怪罪张九龄,作为盛世宰相,却羡慕嫉妒他人,实在有失身份。
后来,安禄山果然起兵作乱,差点让大唐的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张九龄去世后,每逢吏部举荐官员,玄宗总会问上一句:“这个人的风度气质,能比得上张九龄吗?”
可见在天子心里,张九龄的地位,无人可及。
他的代表作,是《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写于被贬荆州之时,意境开阔,却又浑然天成,开篇就是绝唱,令人叹为观止。
同为贬官的宋之问,写出来的《渡汉江》和《度大庾岭》,虽然章法严谨,真挚感人,却远不如张相爷的诗句幽深大气,情致高远。
果真“文如其人”。
贺知章
何执正,靖安司掌门人。
他的原型,是“四明狂客”贺知章。
和李泌一样,老贺年轻的时候,便以诗文出名。
武周时期,他状元及第,由此步入仕途,连续多年任职东宫,辅佐太子,直至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秘书监。
有意思的是,贺知章在任时,并没有位极人臣,告老还乡之际,却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天宝三年正月,也就是剧情设定的当月,贺知章因病致仕,朝廷为他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欢送派对。
太子率“六卿庶尹大夫”,包括右相李林甫(剧中为“林九郎”)在内的高级官员,悉数参与饯行。
玄宗还亲自赋诗,送别老贺同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送贺知章归四明》
爱卿啊,你淡泊名利,一心向道,朕都能理解,但还是有点舍不得啊。
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玄宗可不是惺惺作态,临别之际,他特意将老贺的儿子,提拔为会稽司马,以便就近照顾父亲。
还将偌大一个镜湖,赐给贺知章,用作放生池。
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了老贺充足的保障。
这份无微不至的恩宠,在玄宗一朝,也算空前绝后了。
可惜的是,回到越州不久,贺知章便溘然辞世,享年八十六岁。
去世之前,他留下了两首千古名篇: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李白
天宝三年的李白,正供奉翰林。
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用独步天下的诗文,为玄宗和贵妃的幸福生活,加油助兴。
李白一心盼着能参与政务,如今四十三岁,却还只能作这种,后宫冶游助兴的轻浮之词。
——《长安十二时辰》李必台词
老李家的孩子,志向都比较远大。
李泌是“ 业就扁舟泛五湖 ”,李白则是“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
意思基本相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但很明显,李白没有李泌幸运。
开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进京。
而立之年的李白,相当自信,“ 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我这般全才之人,何愁遇不上伯乐?
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仙”的自信,也不堪一击。
他先后拜谒玉真公主、宰相张说以及众多王公大臣,却无任何回应。
“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还是借酒消愁吧,大唐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而天宝年间的这一次,他是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还有太尉磨墨,力士脱靴,一时风头无二。
但好景不长,由于个性不羁,纵酒浪迹,又遭同僚所嫉,李白终被玄宗疏远,进而“赐金放还”。
此后,他与天子,再无任何交集。
相比他的才气,李白政治上遭遇,令人唏嘘不已。
但以布衣之身,待诏内廷,享受天子御前赐食、亲手调羹的待遇,放眼全唐,绝对仅此一人。
李白,值了。
焦遂
在水边救起狼卫曹破延的,就是焦遂。
关于焦遂,史料并无专门记载,只能从他人的事迹中,大概找出三个关键词:布衣、口吃和嗜饮。
晚唐袁郊所著《甘泽谣》,是唯一标明焦遂身份的古籍。
书中曾写到,陶渊明的后裔、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岘[xiàn],喜欢泛舟江湖,抚琴奏曲。
他常年备有三只小船,自己划一只,客人坐一只,还有一只,专门运送美食。
话说这个陶岘,活得如此潇洒,恐怕连他的祖上陶渊明,也会自叹不如吧。
他的客人当中,就有“进士孟彦深、进士孟云卿、 布衣焦遂 ”等人。
而在《唐史拾遗》中,对焦遂则有这样的描述:
焦遂口吃,对客不出一言,醉后辄酬答如注射,时人目为酒吃。
平时内向安静,默不出声。
醉酒之后,却妙语连珠,对答如流。
果真是个奇人。
这一点,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里,也得到了印证: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喝到位了,方能激情迸发,才思泉涌,高谈阔论,语惊四座。
豪饮善辩,狂诞不拘,这种异于常人的特性,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却同属一个类型,他们之间,自然意气相投:
李白益骜放不自修,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新唐书》
身为李白、贺知章的挚友,焦遂应该也能赋诗写文,只可惜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并无作品传世。
甚至生于何时,死于何地,后人都无法得知。
虽然在剧中,出场的时间不足十分钟,而且惨遭狼卫杀害,结局极为悲惨。
但他的那声“长安,焦遂”,却铿锵有力,豪情万丈,一如盛世文人的自信与张扬,大唐布衣的潇洒与奔放。
岑参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岑参没错了。
他生于官宦之家,大唐立国后,祖上出过三任宰相,父亲岑植,也官至仙州刺史。
岑参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因病去世,家境迅速衰败。
好在他天赋异禀,五岁读书,九岁写诗,才华和学识,很快就超越了同龄人。
天宝三年,岑参前往长安赶考,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皇榜,被授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成了太子的侍卫军。
剧中有关岑参的时间、人物和地点,基本与历史相符。但他遇上张小敬、收押于靖安司的情节,则纯属文学虚构。
此处编剧还犯了一个错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最早写于天宝八年,岑参任职安西幕府之时,比剧中的时间点,要晚了五年。
好在这并非历史剧,有些细节,可以服从于情节,不必过于较真。
“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一心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岑参,有过两次出塞的经历。
安西归来之后,他应好友封常清的邀请,在天宝十三年,再次远赴边塞,担任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虽然没有破敌立功,获赐受封,但常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留下了多篇佳作: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他也因此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被后世誉为“ 古诗正宗 ”“边塞独步”。
功名不高,诗名极盛,这样的结局,未尝不能光耀门庭。
以上,只是前半段剧情中,被提及的部分诗人。
按照这个架势,后续的几个时辰里,应该还会出现更多熟悉的姓名。
以大唐盛世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营造出亦真亦假、亦虚亦实的剧情,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长安十二时辰》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
毕竟,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
精良的制作,紧凑的剧情,老戏骨的演技,还有自带流量的易烊千玺……
不论你是哪一届的观众,都能以各种姿势,沉浸其间,乐在其中。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天宝三年的长安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位唐朝诗人出镜。
他们的作用,当然是推动剧情,但在镜头之外,这些诗人的生平,同样精彩绝伦。
李泌
李泌是一号男主,在剧中的名字叫李必。
虽然他的诗文作品不多,传唱度也很低,但不能据此就否认他的诗人身份。
《旧唐书》记载,李泌“善属文, 尤工诗 ”,著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收录四首。
剧中出现的《长歌行》,便是他七岁时所作: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大丈夫顶天立地,必然有存在的意义。 要么得道成仙,要么出将入相。 岂能一事无成,枉为男人。
假以时日,我必成大业, 然后功成身退,泛舟四海。
整首诗霸气侧漏,志气高昂,而且韵律流畅,节奏感极强。
易烊千玺在吟咏之时,也是掷地有声、铿镪顿挫,比什么嘻哈rap,要好听太多。
李泌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以“神童”出道,历经中唐四朝,深受肃、代、德三任帝王倚重,几仕几隐,笑看风云。
正因如此,《新唐书》才给了他,近乎完美的评价:
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
是忠臣,是高人,更是智者。
李泌的详细经历,上篇文章已写,可点击蓝字查看: 李泌 ,此处不再赘述。
张九龄
岭南人张九龄,是整部剧里,第一个以真名出现的诗人。
因为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唐朝的岭南,属于蛮荒之地。
从那里走出来的官员,基本上都处在,官场鄙视链的最底端。
直到张九龄成为“开元名相”,才逐渐扭转了这个局面。
后世的南方官员,都对他膜拜万分、感激不尽。
北宋的晏殊,进京赶考时,有人就劝他:算了吧,生在江南,很难赢的。
晏殊却自信满满:“前朝的张九龄,不也是岭南人吗?他行,我也行。”
就这样,大宋才多了一个词人宰相。
安禄山还没有叛唐的时候,张九龄就断言:“ 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
玄宗皇帝却没有丝毫防范之心,甚至怪罪张九龄,作为盛世宰相,却羡慕嫉妒他人,实在有失身份。
后来,安禄山果然起兵作乱,差点让大唐的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张九龄去世后,每逢吏部举荐官员,玄宗总会问上一句:“这个人的风度气质,能比得上张九龄吗?”
可见在天子心里,张九龄的地位,无人可及。
他的代表作,是《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写于被贬荆州之时,意境开阔,却又浑然天成,开篇就是绝唱,令人叹为观止。
同为贬官的宋之问,写出来的《渡汉江》和《度大庾岭》,虽然章法严谨,真挚感人,却远不如张相爷的诗句幽深大气,情致高远。
果真“文如其人”。
贺知章
何执正,靖安司掌门人。
他的原型,是“四明狂客”贺知章。
和李泌一样,老贺年轻的时候,便以诗文出名。
武周时期,他状元及第,由此步入仕途,连续多年任职东宫,辅佐太子,直至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秘书监。
有意思的是,贺知章在任时,并没有位极人臣,告老还乡之际,却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天宝三年正月,也就是剧情设定的当月,贺知章因病致仕,朝廷为他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欢送派对。
太子率“六卿庶尹大夫”,包括右相李林甫(剧中为“林九郎”)在内的高级官员,悉数参与饯行。
玄宗还亲自赋诗,送别老贺同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送贺知章归四明》
爱卿啊,你淡泊名利,一心向道,朕都能理解,但还是有点舍不得啊。
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玄宗可不是惺惺作态,临别之际,他特意将老贺的儿子,提拔为会稽司马,以便就近照顾父亲。
还将偌大一个镜湖,赐给贺知章,用作放生池。
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了老贺充足的保障。
这份无微不至的恩宠,在玄宗一朝,也算空前绝后了。
可惜的是,回到越州不久,贺知章便溘然辞世,享年八十六岁。
去世之前,他留下了两首千古名篇: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李白
天宝三年的李白,正供奉翰林。
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用独步天下的诗文,为玄宗和贵妃的幸福生活,加油助兴。
李白一心盼着能参与政务,如今四十三岁,却还只能作这种,后宫冶游助兴的轻浮之词。
——《长安十二时辰》李必台词
老李家的孩子,志向都比较远大。
李泌是“ 业就扁舟泛五湖 ”,李白则是“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
意思基本相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但很明显,李白没有李泌幸运。
开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进京。
而立之年的李白,相当自信,“ 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我这般全才之人,何愁遇不上伯乐?
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仙”的自信,也不堪一击。
他先后拜谒玉真公主、宰相张说以及众多王公大臣,却无任何回应。
“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还是借酒消愁吧,大唐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而天宝年间的这一次,他是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还有太尉磨墨,力士脱靴,一时风头无二。
但好景不长,由于个性不羁,纵酒浪迹,又遭同僚所嫉,李白终被玄宗疏远,进而“赐金放还”。
此后,他与天子,再无任何交集。
相比他的才气,李白政治上遭遇,令人唏嘘不已。
但以布衣之身,待诏内廷,享受天子御前赐食、亲手调羹的待遇,放眼全唐,绝对仅此一人。
李白,值了。
焦遂
在水边救起狼卫曹破延的,就是焦遂。
关于焦遂,史料并无专门记载,只能从他人的事迹中,大概找出三个关键词:布衣、口吃和嗜饮。
晚唐袁郊所著《甘泽谣》,是唯一标明焦遂身份的古籍。
书中曾写到,陶渊明的后裔、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岘[xiàn],喜欢泛舟江湖,抚琴奏曲。
他常年备有三只小船,自己划一只,客人坐一只,还有一只,专门运送美食。
话说这个陶岘,活得如此潇洒,恐怕连他的祖上陶渊明,也会自叹不如吧。
他的客人当中,就有“进士孟彦深、进士孟云卿、 布衣焦遂 ”等人。
而在《唐史拾遗》中,对焦遂则有这样的描述:
焦遂口吃,对客不出一言,醉后辄酬答如注射,时人目为酒吃。
平时内向安静,默不出声。
醉酒之后,却妙语连珠,对答如流。
果真是个奇人。
这一点,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里,也得到了印证: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喝到位了,方能激情迸发,才思泉涌,高谈阔论,语惊四座。
豪饮善辩,狂诞不拘,这种异于常人的特性,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却同属一个类型,他们之间,自然意气相投:
李白益骜放不自修,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新唐书》
身为李白、贺知章的挚友,焦遂应该也能赋诗写文,只可惜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并无作品传世。
甚至生于何时,死于何地,后人都无法得知。
虽然在剧中,出场的时间不足十分钟,而且惨遭狼卫杀害,结局极为悲惨。
但他的那声“长安,焦遂”,却铿锵有力,豪情万丈,一如盛世文人的自信与张扬,大唐布衣的潇洒与奔放。
岑参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岑参没错了。
他生于官宦之家,大唐立国后,祖上出过三任宰相,父亲岑植,也官至仙州刺史。
岑参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因病去世,家境迅速衰败。
好在他天赋异禀,五岁读书,九岁写诗,才华和学识,很快就超越了同龄人。
天宝三年,岑参前往长安赶考,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皇榜,被授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成了太子的侍卫军。
剧中有关岑参的时间、人物和地点,基本与历史相符。但他遇上张小敬、收押于靖安司的情节,则纯属文学虚构。
此处编剧还犯了一个错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最早写于天宝八年,岑参任职安西幕府之时,比剧中的时间点,要晚了五年。
好在这并非历史剧,有些细节,可以服从于情节,不必过于较真。
“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一心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岑参,有过两次出塞的经历。
安西归来之后,他应好友封常清的邀请,在天宝十三年,再次远赴边塞,担任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虽然没有破敌立功,获赐受封,但常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留下了多篇佳作: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他也因此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被后世誉为“ 古诗正宗 ”“边塞独步”。
功名不高,诗名极盛,这样的结局,未尝不能光耀门庭。
以上,只是前半段剧情中,被提及的部分诗人。
按照这个架势,后续的几个时辰里,应该还会出现更多熟悉的姓名。
以大唐盛世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营造出亦真亦假、亦虚亦实的剧情,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长安十二时辰》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
毕竟,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