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
展开全部
今天晚上,偶然看到了徐斌老师的视频公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是三年级的知识。于是格外留心了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是谈话引入:说一说什么策略?学生说过后,再总结:简单的问题不需要策略,对于比较难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才用策略。打仗的时候有策略,就能打胜仗。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策略,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立马警醒,真的,平时我们讲得那么辛苦,还埋怨说了几百遍学生都不听。其实我们应该想想:虽然是你一直说的话,一直强调的事,但是,但是学生很可能一直没懂啊…
在这里,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其次是出现题目: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8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第五天呢?
看到题目,我当时的想法就是:难道是让孩子发现规律,然后总结方法,并归纳出一个计算公式?
结果并非如此,徐斌老师先问: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又问: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徐老师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我有点看不懂,谁来举个例子说一下。然后学生说,徐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字贴在黑板上。分别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了5个……一直举例到第五天,问:还能再举例吗?能!哦,能举太多了,举不完。
看到这里,我学到了:有时候我们觉得很不清楚很简单的一句话,在学生那里不一定明白。所以,要顾及大部分学生,将理解题意进行到底。只有理解了意思,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果然,把例子细化以后,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在这里,可以用列表法,也可以用列式法。学生都感到很简单。这时候引导总结:解决问题可以从条件想起。接下来在原题上进行巩固练习:将“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分别变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少摘5个”,“以后每天摘的桃子数都是前一天的二倍”,“每天摘的桃子数都是前一天的一半”。学生自己解决,抽生回答时,把答案变成了从80开始往四周拓展的思维导图。
我觉得很棒。我以前试着用思维导图授课,但总觉得有些刻意,这次看到徐老师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思维导图引入,我觉得所有的教学“工具”,真的要“物尽其用”并且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应该是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强行介入”。不过,这还需要很多“功力”才能做到吧。
新授课就这样又简入难,而学生并不觉得吃力。后面的通过天平图找条件,通过条解决问题,再用解决了的问题作条件再解决一个新问题。再出示练习题:买了三盒钢笔,一盒10支,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在确保学生都明白条件所表达的意思后,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写在纸上。最后通过学生各种回答,总结:今天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个,从条件想起。但是要注意:找到的条件必须要有效。也就是说条件要和问题有关系,并且能通过这个条件解决问题。
然后再通过小游戏来练习:
出示三个条件:白地砖有8行,黑地砖每行有15块,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同桌合作,一人提问,如果能通过条件解决就点头,不能解决就摇头。
我觉得根据这三个条件,根本没办法提出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又觉得是不是因为我没找到方法而已。估计同学们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大家都叽叽喳喳提问题。当然,最后都在汇报时直接pass掉了。当徐老师说:别说你们,徐老师也没办法提出问题。不怪你们,怪什么呢?怪条件。学生这时候先是惊讶,然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确实提不出问题呀!
呵呵,我也上当了。不过这样一来,相信大家以后会更加自信和细心吧。就是有时候,并不是有条件就一定要有“问题”。有的“条件”很可能只是路过打酱油,对解决问题并不一定“有效”。所以一定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你看,平时老师一直强调“同学们,一定要细心!一定要理解题意!……”啰嗦了一大堆,效果并没有,甚至适得其反。而徐斌老师的这种直接挖坑让你跳,在经历中体验和总结,是不是更能让学生长记性?!
最后,还不忘拓展,用跳球(每次都是前一次高度的一半),用方格画圆(后一个方格画的圆形个数都是前一个的2倍),以及一个“折纸”的小视频介绍。形式多样,充满趣味,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想,一个好的ppt是不是也该这样。简单明了,最后再来一个动画进行总结或拓展。
首先是谈话引入:说一说什么策略?学生说过后,再总结:简单的问题不需要策略,对于比较难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才用策略。打仗的时候有策略,就能打胜仗。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策略,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立马警醒,真的,平时我们讲得那么辛苦,还埋怨说了几百遍学生都不听。其实我们应该想想:虽然是你一直说的话,一直强调的事,但是,但是学生很可能一直没懂啊…
在这里,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其次是出现题目: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8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第五天呢?
看到题目,我当时的想法就是:难道是让孩子发现规律,然后总结方法,并归纳出一个计算公式?
结果并非如此,徐斌老师先问: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又问: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徐老师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我有点看不懂,谁来举个例子说一下。然后学生说,徐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字贴在黑板上。分别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了5个……一直举例到第五天,问:还能再举例吗?能!哦,能举太多了,举不完。
看到这里,我学到了:有时候我们觉得很不清楚很简单的一句话,在学生那里不一定明白。所以,要顾及大部分学生,将理解题意进行到底。只有理解了意思,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果然,把例子细化以后,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在这里,可以用列表法,也可以用列式法。学生都感到很简单。这时候引导总结:解决问题可以从条件想起。接下来在原题上进行巩固练习:将“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分别变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少摘5个”,“以后每天摘的桃子数都是前一天的二倍”,“每天摘的桃子数都是前一天的一半”。学生自己解决,抽生回答时,把答案变成了从80开始往四周拓展的思维导图。
我觉得很棒。我以前试着用思维导图授课,但总觉得有些刻意,这次看到徐老师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思维导图引入,我觉得所有的教学“工具”,真的要“物尽其用”并且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应该是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强行介入”。不过,这还需要很多“功力”才能做到吧。
新授课就这样又简入难,而学生并不觉得吃力。后面的通过天平图找条件,通过条解决问题,再用解决了的问题作条件再解决一个新问题。再出示练习题:买了三盒钢笔,一盒10支,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在确保学生都明白条件所表达的意思后,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写在纸上。最后通过学生各种回答,总结:今天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个,从条件想起。但是要注意:找到的条件必须要有效。也就是说条件要和问题有关系,并且能通过这个条件解决问题。
然后再通过小游戏来练习:
出示三个条件:白地砖有8行,黑地砖每行有15块,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同桌合作,一人提问,如果能通过条件解决就点头,不能解决就摇头。
我觉得根据这三个条件,根本没办法提出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又觉得是不是因为我没找到方法而已。估计同学们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大家都叽叽喳喳提问题。当然,最后都在汇报时直接pass掉了。当徐老师说:别说你们,徐老师也没办法提出问题。不怪你们,怪什么呢?怪条件。学生这时候先是惊讶,然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确实提不出问题呀!
呵呵,我也上当了。不过这样一来,相信大家以后会更加自信和细心吧。就是有时候,并不是有条件就一定要有“问题”。有的“条件”很可能只是路过打酱油,对解决问题并不一定“有效”。所以一定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你看,平时老师一直强调“同学们,一定要细心!一定要理解题意!……”啰嗦了一大堆,效果并没有,甚至适得其反。而徐斌老师的这种直接挖坑让你跳,在经历中体验和总结,是不是更能让学生长记性?!
最后,还不忘拓展,用跳球(每次都是前一次高度的一半),用方格画圆(后一个方格画的圆形个数都是前一个的2倍),以及一个“折纸”的小视频介绍。形式多样,充满趣味,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想,一个好的ppt是不是也该这样。简单明了,最后再来一个动画进行总结或拓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