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什么感情

 我来答
鱼儿读书会摆尾
2023-01-12 · 优质创作者
鱼儿读书会摆尾
优质创作者
采纳数:46 获赞数:916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除了思念亲人、思乡之情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包含了诗人出世与入世、隐退与进取的矛盾心理。思念亲人、思乡之情主要在下片中,而上片词则包含了诗人的政治抱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饮而醉,意兴阑珊中饶有律动。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念凳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隐含了他的出世思想。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合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致难以入眠的一切离腊高则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就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轮棚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xiaomi_wangji
高能答主

2023-01-20 · 最想被夸「你懂的真多」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855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127万
展开全部
苏轼的《水调歌头》抒发了作者豪放洒脱,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感情。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拆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旅带闷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行闹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9-12
展开全部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中秋时所作,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表现了作者对枝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以及感叹人生无不散的宴席的无奈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词意境豪并察放阔大,情感真挚动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绝搭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桓华清83
2023-01-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766
展开全部
水调歌头表达了饥锋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拿茄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的思想感消肢察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