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被盗,唐太宗昭陵真的被盗过吗
唐太宗昭陵真的被盗过吗
有被盗过。历史上盗掘唐皇陵的是人名叫温韬,
内容介绍:
温韬,后更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温韬祖籍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有一个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
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温韬趁战乱,在其任期内盗掘开的。温韬盗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
扩展资料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其毁坏。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
而令人讽刺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昭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
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温韬
百度百科——昭陵
昭陵到底被盗过没有?
被盗过
唐太宗的墓早已被盗掘了,我记得说唐朝一共有21个墓,只有三个不在陕西,其他十八个都在关中地区,简称“关中十八陵”,现在只有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完整的 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还写了份清单 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唐太宗李世民的墓穴(昭陵),到底被盗过没有?
古代昭陵被盗的历史现在还没有定论,唯一一次是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自己说他将昭陵盗了,但是他所说的漏洞颇多,所以现在学界也没有定论。
现代昭陵被盗发生过一次是94年,但是被盗的是昭陵博物馆里的壁画,也已经追回了。 现在只能说昭陵的地面建筑被毁了,陵寝内部应该没什么问题。唐太宗的昭陵是否被盗?
位于咸阳城西北40公里处礼泉县烟霞乡九山上。
被盗过,在陵园中的墙壁上有石刻的宝马,现已在美国的著名博物馆内。是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盗走的。李世民的墓有没有被盗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昭陵首开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昭陵保存了大量的唐代书法、雕刻、绘画作品,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昭陵墓志碑文,堪称初唐书法艺术的典范,或隶或篆,或行或草,多出书法名家之手。欧阳询、褚遂良、李治、王知敬、殷仲容、赵模、高正臣、畅整、王行满、李玄植的书法,都以其独特的风格,争奇斗艳,成为中国书法艺苑中光彩耀人的奇葩。“昭陵六骏”浮雕,构图新颖,手法简洁,刻工精巧,鲁迅先生曾称其“前无古人”。昭陵陪葬墓壁画,多为唐代现实生活的写照,又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其用笔,或奔放泼辣,或遒劲有力;其用色,或简洁明快,或细腻精致,人物造型无不形神兼得,栩栩如生,堪称唐墓壁画之上乘。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彩绘釉陶俑,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亦为全国罕见。 昭陵是否被盗,多年来一直是广大游客颇感兴趣并常常问及的问题。我们说,昭陵同很多历代帝王陵墓相仿佛,在历史上曾不幸地遭到过盗掘。记载最为清楚的莫过于新旧《五代史·温韬传》 五代后梁时,梁将温韬为耀州(治华原县,今陕西耀县)、裕州(治美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东美原镇)节度使,掌义胜军,对关中唐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盗掘。《旧五代史·温韬传》载,温韬在任七年,“唐诸陵在内者悉发之,取所藏前世图书,钟(繇)王(羲之)纸墨,笔迹如新”。《新五代史·温韬传》的记载更为详细,其文云:“在镇七年,唐陵在其境内者悉发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墓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从这些记载来看,昭陵的确已被盗掘。不过,盗掘昭陵的温韬,也因之而命染黄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均载,温韬盗掘帝陵,不得人心。他后来投降后唐,尽以所盗宝物贿赂庄宗刘皇后。大臣郭崇韬告诉庄宗:“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碍于皇后情面,留温韬残命。明宗继位,终于将这个唐陵大盗“赐死”于家。 昭陵被盗,《宋会要》里也有记载。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决定修复前代帝王陵墓,诏令州县检查历代帝王陵寝的存废情况。结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在动乱中被盗,其中关中唐十八陵中有12座被盗,它们分别是献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和靖陵。这个结果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自从宋太祖大规模修复诸帝陵寝后,保护帝王陵寝的诏令屡见于历代帝王令典,关于再次盗掘唐陵的文字不见于史籍,故而,自五代温韬盗掘昭陵后,恐怕昭陵再也没有受到人为破坏。 但是,近些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新旧《五代史·温韬传》所载盗掘昭陵事提出质疑,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昭陵未被温韬盗掘。首先,学者们认为,温韬当时为耀、裕二州节度使,掌义胜军。在唐十八陵地区,温韬的势力范围只涉及三原、泾阳北部及富平西北而已,而乾陵所在的乾县、昭陵所在的礼泉县都是李茂贞的地盘。温韬名义上虽是李茂贞的义子,实质各怀鬼胎,温韬不可能到昭陵来作案。如果温韬真的盗掘唐陵,那也只能是其辖区的唐陵。另外,学者们认为,既然温韬盗掘了昭陵,盗出了“钟王笔迹,且遂传人间”,为什么从那时起至两宋,甚至迄今,都没有发现《兰亭序》之类“钟王笔迹”在人间流传?以钟王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其“笔迹”、“纸墨”流传人间后一定会有更多的记载和临摹品,但却泥牛入海,毫无消息。因此,他们反证史书记载有误。但愿这种良好的愿望能是事实。
唐太宗的昭陵为什么不发掘?
考虑到两个原因:一方面国家的考古水平和科技水平不够成熟,文物保存方法不先进,导致很多文物在出土后没多久就氧化等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对昭陵的地下结构等还不清楚,为了更好地发掘帝王陵墓,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开展工作。扩展资料:
主陵格局:
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据有关史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
昭陵的陵寝地下便是玄宫。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缘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
整体布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