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李自成的历史和地位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一方面从事实上不同意。大顺朝经过了十六七年的斗争,占领了河南、陕西,明朝的陕西包括现在的宁夏、甘肃,也包括青海的一半。往东去,他的人马到了山东;往南,到了湖南边界的常德附近。这么大一个局面,会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且这女人是个妓女)就失败了,这是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你们想想。这丢掉了阶级分析,丢掉了当时具体的军事、政治、经济情况,而把原因放在一个妓女身上,理论上讲不通。从事实上说,陈圆圆被吴三桂买去,已经到了宁远,宁远现在称兴城,在腔知稿锦州南边。当李自成进北猛磨京时候,陈圆圆已经不在北京,在宁远。但是吴三桂的父母和家里的人(大概有三十几人)还在北京。难道吴三桂不为父母生命着想,不为全家生命着想?难道吴三桂不为千秋名节着想?当了投敌汉奸,仅仅为着一个妓女,这种事情我们今天会不会做呢?尽管我们今天与历史不同,但是,我们了解今天的人情,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问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文化大革命”后,林彪摔死以后,我对“文化大革命”的许多斗争,看得更深了一步。回过头来看历史问题,也就更清楚了。今天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何况古时讲对父母之孝,比今天高得多。今天我们把满族看成兄弟民族,但是明朝时不是这么看,以汉族为代表的明政权,和以满族为代表的清政权,这有一个民族对立啊!那个时候不讲兄弟民族,是势不两立的民族。难道吴三桂以一个汉族人,为一个妓女被刘宗敏霸去了,竟然不顾其父母,不顾其三十口亲人被杀害,也不管千秋名节,伍孝落一个汉奸之名,你们想他肯不肯,到底肯不肯?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封建时代,你要把他的妻子夺走,这认为是奇耻大辱。你要把他的姨太太、妾夺走了,这不算个事情,甚至可以送人。你看中了,看中了可以送给你,所以有“爱妾可以换马”的说法。看中了一匹马,骏马,非常好,没有钱买,好,把姨太太换一换。如果吴三桂要是真的知道刘宗敏把他的陈圆圆夺去,这个阔公子出身、二十几岁就当了总兵官、挥金如土的人,他就会想,算了,把陈圆圆给他刘宗敏。反过来说,真要是吴三桂为此叛变,那好,刘宗敏和李自成就抬举他,以重礼把陈圆圆给他送回去,这个问题好办。为什么产生这个战争,原因很多也很深。政治原因、阶级原因、军事原因……科学的历史家,应该从这些原因来探讨事物的本质,只有唯心主义者,才会放过了这个历史的本质,把这么大一个生死斗争归结到一个姨太太身上,这个道理站不住,何况陈圆圆此时不在北京。
又有人说,是因为进北京之后,这个刘宗敏抓了许多做官的人(据史料说是几百人),要钱,拷打要钱,追赃。这是不是一个失策?在策略方面有错误,是一个失策。但是不是刘宗敏的责任?刘宗敏究竟担负多大责任?大顺朝是刚刚建立的新的朝代,皇帝是开国皇帝,不是已经坐了几十年、几百年的一个末代皇帝。开国皇帝必然把军权、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然不能成为开国皇帝。李自成也不是一个昏庸之辈。刘宗敏敢这么胆大包天,抓那么多人要钱,道理在什么地方?我提出了问题,暂不解释。所以把这个罪状归结到刘宗敏,是忽略了当时大顺朝的政权构成,和大顺皇帝李自成的为人,忽略了这个基本问题。
还有人说,都怪在牛金星当了丞相,别的好事不作,尽劝李自成登基,劝李自成赶快做皇帝。坏就坏在牛金星,这事也不合理。做皇帝是李自成的目的,农民起义最后必然是建立封建帝国。当时还不能,农民起义以后,他变成一国之君,当然是当皇帝。当皇帝是李自成打了十几年的最终目的。有没有牛金星,他都当然要当皇帝。这个账不能算在牛金星身上。
第四个说法是,由于他错杀了李岩,所以他站不住脚了。这个说法也不可靠。李岩到底是个什么人?到今天还没有解决。过去说他是河南杞县人,是个举人,是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这完全不对。杞县没有这个人,李精白也不是杞县人,明朝末年举人、乡宦纪事录没有李岩的名字。首先不是李精白的儿子。李精白是安徽富阳东门内人,他们安徽富阳人称李精白家为“都堂李家”。李精白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姑娘。有一个儿子病死,死得早;又一个儿子,崇祯十五年被袁时中杀了。从来没有一个儿子叫李岩,现在没有铁板钉钉的证据。所以说他是李精白的儿子,没有历史根据。《杞县县志》否认,《开封府志》否认。随县有一个人跟他同时,写了一本书,否认杞县有这个李岩,证据确凿。我们现在这个李自成死在九宫山下,而湖南要争,说他隐居石门夹山。湖南的材料他们都送给我了,我看了,都不能自圆其说。历史是科学,不能随便解释。解释历史是解释科学,应该是越解释越符合科学,而不能越解释越背离科学。所以现在无法证明李岩这个事情,不知是怎么回事。但大顺军里确有个李岩,据我看确有,我们常常因为史料不足,没有占有,难以下定论。大顺朝迅速灭亡,许多档案都被敌人毁了。史料不够不要结论。没有根据,我决不说没有李岩这个人,只能说李岩有,情况不清楚。我们搞审干,还要查证落实嘛!还派许多人调查调查。我们现在对李岩这个人没有调查,查不出来。但李岩并不重要,这一点可以肯定。因为大顺朝建立中央政权,他有六部,叫六政府。尚书,没有李岩,侍郎也没有他。武官分好几级,现在有个问题我们还搞不清楚。有人说元帅算一级,我看不对。大概权将军算一级,上将。制将军算一级,中将,李岩部队的军衔是个制将军。李过都是权将军,李岩是制将军,闹了那么久,只搞了个中将,而且每次重大战役,什么人带兵去打仗,大概都清楚。还没有查到哪一次打胜仗,是李岩带兵打的。所以不要把李岩估计那么高,没有证据。退一步说,纵然李岩不死,也不会起重要作用。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胜败,军事上的胜败决定于历史的形势,而不决定于某一个人。杀李岩的时候是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六月间,可能是六月下旬。这个时候,李自成已从山海关溃败,退出北京。以后又在正定一带打了两个败仗,他自己也受了伤,精锐部队差不多光了,河南到处反对大顺政权。在这个局面之下,就算给李岩两万人马(据书上说李岩要求给他两万精兵),纵然给他两万精兵到河南,茫茫中原,到处叛乱,能起多大作用?古代军队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的军队掌握机关枪,掌握迫击炮,各种大炮,还有飞机、坦克,那比老百姓的武装强得多。在三百多年前,主要战斗武器是弓箭、刀矛。你有,老百姓也有。千万不要唯心主义,认为李自成是起义的,老百姓就拥护,不见得。老百姓只看现实,你对他有好处,就拥护你。对他没有好处,就不拥护你。何况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崇祯死了,直到康熙年间,许多地方起义反清,还拿明朝后代当旗号。这封建的正统观念,看起来是思想馐叮 诮 形渥岸氛 氖焙颍 捅涑闪宋镏柿α苛恕D训赖笔钡牡胤绞屏�湍敲从祷つ憷钭猿?已经摆脱了封建的正统观念,可能不可能?它是不可能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占领了巴黎,巴黎以外的农村,农民纷纷武装起义,进行战斗。农民是保皇主义者。拿破仑失败之后,被流放到一个海岛上,后来拿破仑带了少数人,坐船从法国南部登陆,形势危险极了。还是农民崇拜他,每到一个地方,皇帝来了,农民就跟着他向巴黎进军,越走人越多。所以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农民总是保皇主义者,在保皇主义者的农民看来,李自成不过是个流贼。我们今天看是农民革命英雄,这是我们今天的观念,农民不那么看。在这种情况下,李岩回河南,两万人马,能不能扭转河南的局势?另外,清兵很快过黄河了,南明高杰的部队很快进入了豫东。所以说因为杀李岩造成李自成的最后失败,这话是没有估计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忘掉了当时的形势。简单地说,过去的看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到底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就现在从正面谈我的意见。然后,顺便还继续谈谈反对的意见。
李自成是崇祯十三年,大概是旧历十月间进入河南。在进入河南的时候,他曾隐伏在汉水以南,郧阳府的大山里(包括现在郧阳地区、汉水以南部分)。人数很少,暂时隐蔽对他有好处,因为当时对明朝危害最大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张献忠。明朝几乎以最大的力量来进攻张献忠,这就给李自成造成了机会,可以避开了战争,休息人马。等到十月间,他突然出现了,以最快的速度,从郧阳地区进入河南。走河南的淅川县进入河南,人马不多,河南地区当时没有多少军队。明朝的军队都调走了,全部被张献忠牵制了。明朝的后方空虚,又值河南一带灾荒连年。李自成进入河南以后,就号召饥民提出一个口号,大家都知道“随闯王,不纳粮”。跟随他可以不向官府纳粮,三年免征。他到的地方,三年以内不征粮。提出这个“均田”,我不同意历史家把“均田”口号强调得太过火了。为什么不同意呢?“均田”,必然是政权稳定之后才提出来。李自成虽然提出来,并没有实行。没有政权,你怎么实行“均田”?局部地区的战争停止了,也不行。必须建立巩固政权才能谈“均田”。“均田”也不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暂时一个改良主义。如果不从具体问题出发,我首先问你,什么地方实行过“均田”?恐怕谁也答不出来。他没有巩固政权,没有占领过地方,“均田”从何谈起呢?最有效的是三样法宝:一个是三年免征;一个是随闯王不纳粮;还有一个开仓放赈。还有第四个也有效,就是不杀知识分子。举人秀才,只要你不反对我,不杀。为什么放在第四?广大群众才能决定历史的方向。当时是三年免征,“随闯王,不纳粮”这个口号,非常有效。明朝财政枯竭,除地丁粮赋之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负担重极了。“随闯王,不纳粮”对号召农民,号召中小地主,非常有效。所以李自成的力量,不仅建立在贫农身上,那个时候,阶级观念不像现在这么清楚,力量也建立在中小地主身上。中小地主对纳粮负担,感到特别痛苦,我们说李自成代表农民,代表贫民,这话不符合封建社会的情况。我们今天有阶级分析,阶级路线非常清楚。农民起义,缺乏这种阶级觉悟。农民是个自在的阶级,而不是个自为的阶级。他没有一套“农民的哲学”。所以他的力量,除建在农民身上之外,也建立在中小地主身上和小商小贩商人身上。但是封建社会怎么构成的,他将来做皇帝还是依靠大地主,还要依靠官僚。不可能不依靠官僚。事实上,后来证明,他到处拉拢官僚。所以说他到了河南,提出“随闯王,不纳粮”这个口号,非常有效。
又有人说,是因为进北京之后,这个刘宗敏抓了许多做官的人(据史料说是几百人),要钱,拷打要钱,追赃。这是不是一个失策?在策略方面有错误,是一个失策。但是不是刘宗敏的责任?刘宗敏究竟担负多大责任?大顺朝是刚刚建立的新的朝代,皇帝是开国皇帝,不是已经坐了几十年、几百年的一个末代皇帝。开国皇帝必然把军权、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然不能成为开国皇帝。李自成也不是一个昏庸之辈。刘宗敏敢这么胆大包天,抓那么多人要钱,道理在什么地方?我提出了问题,暂不解释。所以把这个罪状归结到刘宗敏,是忽略了当时大顺朝的政权构成,和大顺皇帝李自成的为人,忽略了这个基本问题。
还有人说,都怪在牛金星当了丞相,别的好事不作,尽劝李自成登基,劝李自成赶快做皇帝。坏就坏在牛金星,这事也不合理。做皇帝是李自成的目的,农民起义最后必然是建立封建帝国。当时还不能,农民起义以后,他变成一国之君,当然是当皇帝。当皇帝是李自成打了十几年的最终目的。有没有牛金星,他都当然要当皇帝。这个账不能算在牛金星身上。
第四个说法是,由于他错杀了李岩,所以他站不住脚了。这个说法也不可靠。李岩到底是个什么人?到今天还没有解决。过去说他是河南杞县人,是个举人,是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这完全不对。杞县没有这个人,李精白也不是杞县人,明朝末年举人、乡宦纪事录没有李岩的名字。首先不是李精白的儿子。李精白是安徽富阳东门内人,他们安徽富阳人称李精白家为“都堂李家”。李精白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姑娘。有一个儿子病死,死得早;又一个儿子,崇祯十五年被袁时中杀了。从来没有一个儿子叫李岩,现在没有铁板钉钉的证据。所以说他是李精白的儿子,没有历史根据。《杞县县志》否认,《开封府志》否认。随县有一个人跟他同时,写了一本书,否认杞县有这个李岩,证据确凿。我们现在这个李自成死在九宫山下,而湖南要争,说他隐居石门夹山。湖南的材料他们都送给我了,我看了,都不能自圆其说。历史是科学,不能随便解释。解释历史是解释科学,应该是越解释越符合科学,而不能越解释越背离科学。所以现在无法证明李岩这个事情,不知是怎么回事。但大顺军里确有个李岩,据我看确有,我们常常因为史料不足,没有占有,难以下定论。大顺朝迅速灭亡,许多档案都被敌人毁了。史料不够不要结论。没有根据,我决不说没有李岩这个人,只能说李岩有,情况不清楚。我们搞审干,还要查证落实嘛!还派许多人调查调查。我们现在对李岩这个人没有调查,查不出来。但李岩并不重要,这一点可以肯定。因为大顺朝建立中央政权,他有六部,叫六政府。尚书,没有李岩,侍郎也没有他。武官分好几级,现在有个问题我们还搞不清楚。有人说元帅算一级,我看不对。大概权将军算一级,上将。制将军算一级,中将,李岩部队的军衔是个制将军。李过都是权将军,李岩是制将军,闹了那么久,只搞了个中将,而且每次重大战役,什么人带兵去打仗,大概都清楚。还没有查到哪一次打胜仗,是李岩带兵打的。所以不要把李岩估计那么高,没有证据。退一步说,纵然李岩不死,也不会起重要作用。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胜败,军事上的胜败决定于历史的形势,而不决定于某一个人。杀李岩的时候是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六月间,可能是六月下旬。这个时候,李自成已从山海关溃败,退出北京。以后又在正定一带打了两个败仗,他自己也受了伤,精锐部队差不多光了,河南到处反对大顺政权。在这个局面之下,就算给李岩两万人马(据书上说李岩要求给他两万精兵),纵然给他两万精兵到河南,茫茫中原,到处叛乱,能起多大作用?古代军队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的军队掌握机关枪,掌握迫击炮,各种大炮,还有飞机、坦克,那比老百姓的武装强得多。在三百多年前,主要战斗武器是弓箭、刀矛。你有,老百姓也有。千万不要唯心主义,认为李自成是起义的,老百姓就拥护,不见得。老百姓只看现实,你对他有好处,就拥护你。对他没有好处,就不拥护你。何况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崇祯死了,直到康熙年间,许多地方起义反清,还拿明朝后代当旗号。这封建的正统观念,看起来是思想馐叮 诮 形渥岸氛 氖焙颍 捅涑闪宋镏柿α苛恕D训赖笔钡牡胤绞屏�湍敲从祷つ憷钭猿?已经摆脱了封建的正统观念,可能不可能?它是不可能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占领了巴黎,巴黎以外的农村,农民纷纷武装起义,进行战斗。农民是保皇主义者。拿破仑失败之后,被流放到一个海岛上,后来拿破仑带了少数人,坐船从法国南部登陆,形势危险极了。还是农民崇拜他,每到一个地方,皇帝来了,农民就跟着他向巴黎进军,越走人越多。所以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农民总是保皇主义者,在保皇主义者的农民看来,李自成不过是个流贼。我们今天看是农民革命英雄,这是我们今天的观念,农民不那么看。在这种情况下,李岩回河南,两万人马,能不能扭转河南的局势?另外,清兵很快过黄河了,南明高杰的部队很快进入了豫东。所以说因为杀李岩造成李自成的最后失败,这话是没有估计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忘掉了当时的形势。简单地说,过去的看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么到底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就现在从正面谈我的意见。然后,顺便还继续谈谈反对的意见。
李自成是崇祯十三年,大概是旧历十月间进入河南。在进入河南的时候,他曾隐伏在汉水以南,郧阳府的大山里(包括现在郧阳地区、汉水以南部分)。人数很少,暂时隐蔽对他有好处,因为当时对明朝危害最大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张献忠。明朝几乎以最大的力量来进攻张献忠,这就给李自成造成了机会,可以避开了战争,休息人马。等到十月间,他突然出现了,以最快的速度,从郧阳地区进入河南。走河南的淅川县进入河南,人马不多,河南地区当时没有多少军队。明朝的军队都调走了,全部被张献忠牵制了。明朝的后方空虚,又值河南一带灾荒连年。李自成进入河南以后,就号召饥民提出一个口号,大家都知道“随闯王,不纳粮”。跟随他可以不向官府纳粮,三年免征。他到的地方,三年以内不征粮。提出这个“均田”,我不同意历史家把“均田”口号强调得太过火了。为什么不同意呢?“均田”,必然是政权稳定之后才提出来。李自成虽然提出来,并没有实行。没有政权,你怎么实行“均田”?局部地区的战争停止了,也不行。必须建立巩固政权才能谈“均田”。“均田”也不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暂时一个改良主义。如果不从具体问题出发,我首先问你,什么地方实行过“均田”?恐怕谁也答不出来。他没有巩固政权,没有占领过地方,“均田”从何谈起呢?最有效的是三样法宝:一个是三年免征;一个是随闯王不纳粮;还有一个开仓放赈。还有第四个也有效,就是不杀知识分子。举人秀才,只要你不反对我,不杀。为什么放在第四?广大群众才能决定历史的方向。当时是三年免征,“随闯王,不纳粮”这个口号,非常有效。明朝财政枯竭,除地丁粮赋之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负担重极了。“随闯王,不纳粮”对号召农民,号召中小地主,非常有效。所以李自成的力量,不仅建立在贫农身上,那个时候,阶级观念不像现在这么清楚,力量也建立在中小地主身上。中小地主对纳粮负担,感到特别痛苦,我们说李自成代表农民,代表贫民,这话不符合封建社会的情况。我们今天有阶级分析,阶级路线非常清楚。农民起义,缺乏这种阶级觉悟。农民是个自在的阶级,而不是个自为的阶级。他没有一套“农民的哲学”。所以他的力量,除建在农民身上之外,也建立在中小地主身上和小商小贩商人身上。但是封建社会怎么构成的,他将来做皇帝还是依靠大地主,还要依靠官僚。不可能不依靠官僚。事实上,后来证明,他到处拉拢官僚。所以说他到了河南,提出“随闯王,不纳粮”这个口号,非常有效。
展开全部
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指晌姿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唯绝差、不纳粮”的歌谣。“均田免粮”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所以说,从一定程谨吵度上讲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所以说,从一定程谨吵度上讲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起义军起义过程橡前困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均田免粮”并梁念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悔仔建地权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