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后来没有统一中国
刘备不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1、国力。打仗打的是国力,蜀汉偏安当时候最闭塞穷困之地。国力过于弱小,又不占中原和江南富庶之地,从西南伐中原之地,胜算太小。
2、人才。五虎上将和诸葛死了,蜀国人才凋零。没什么人才和战将了。
3、军力。太弱,蜀汉最强盛之时也就20几万军队,也就是倾全国之兵,也没办法征战中原。
4、势力。跟第一差不多,当时曹魏建国已久,天下多以归心,汉室所谓的正统基本上去了。而曹魏又占中原,其势已成定局
扩展资料:
刘备的为政举措
邮驿建设
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当时四川的交通比较落后,山路居多。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在开辟四川邮驿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建汉后,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在汉中地区建立了北伐的军事基地。为打通军输要道,在四川与汉中之间开通了四条主要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汉还在汉中设置了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
白水关周围的山上布满了烽火楼。从白水关到国都成都400里间设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馆舍,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地区,大将关羽也在沿江设立了军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从后方一直通达襄樊前线。
蜀汉与北方的魏和东边的吴之间,皆有通信往来。史书记载:名士许靖在蜀汉任太傅后,和他过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国大臣华歆、王朗等都不断有书信往来,“申陈旧好”。《三国志》引《魏略》有一封王朗写给许靖的信,称“前夏有书而未达,今重有书,而并致前问”。
魏国其他大臣和蜀汉一些大臣也常互有通信。魏国官至尚书仆射的陈群,就曾有书信给诸葛亮,打听蜀汉尚书刘巴的消息。蜀汉与吴国的友好书信往来更多,陈震在出使吴国的时候就曾与吴国关将说道此事。
而诸葛亮与兄诸葛瑾、大将陆逊都常有书信上的往来。
蜀汉邮驿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车传,邮递大部用驿马传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称为“驿人”。这大概是因为蜀国地处西南,大部为僻远山区,道路不整的缘故。
制定蜀科
蜀科是蜀汉的法律,刘备初入川时,百废待兴,乃命当时对典制、旧法熟悉者许慈、胡潜、孟光、来敏典掌旧文、草创制度。
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据《三国志》记载,参与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蜀科的具体内容已经丢失,但是据《诸葛亮传》记载,蜀汉虽然执法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刘备对刘表、刘璋的大赦制度作了批判,而诸葛亮也指出了刘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认为,刘璋实施的所谓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拢人,用美好高位尊宠臣下,僭越法度,积重难返,而树立法律的威严。
法律施行则会感恩,并以爵位管辖百姓,爵位增加则知道荣耀,荣誉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进退有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不但包含了法家认为法治优於德治的观念,也体现了法家理论建立的基础——性恶论。
刘备诸葛亮治国是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把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
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而蜀汉后期,执政者费祎 多次施行大赦,大司农孟光引诸葛亮、刘备故事对费祎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备
就三国而言,曹操是农耕,庶族,法家,孙权是商战,豪族,儒家,而刘备则没有对应的蓝图,刘备的蜀汉到他死为止,其政治观点都是极其松散和不成体系的。刘备手下的人主要是三个集体。
东洲集团,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简雍,特点是庶族,出身贫寒。
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诸葛亮,特点是豪门大族,知识渊博。
巴蜀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特点是豪族,有强烈的守成色彩。
刘备本人没有对三个集团及其代表的各种政治观点做出整理,而是听之任之。夷陵之战的结果是必然的,东洲集体伤亡惨重(关羽张飞死,黄忠老去),荆州集团不受信任(不带诸葛亮,随军都是老人),巴蜀集团初定,不敢使用(法正死,李严守家)。
真正将蜀汉集团的政治纲领定下来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定下的策略是屯田养兵,虚君实相,依法治国,主动出击。经济上依靠农耕,政治上削弱君权(诸葛当政时刘禅跟傀儡没什么区别),文化上严肃法纪但赏罚公平。
但诸葛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取士方案,没有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培训体系,官吏最后还是会落到拥有优秀物质条件的世家大族手中,并且是垄断(人家专门是读书的,不事生产)。所以即使诸葛讲究用人不拘一格,但始终不能使得蜀汉的人才源源不绝。而曹魏方面,由于陈群弄出了九品中正制,以司马家为首的世家大族的人才源源不绝,才有了晋统一三国的结局。
讲白了你可能难以接受,但诸葛和曹操虽然被看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道德典型,但他们拥有相同的政治目标。诸葛亮就是不叫曹操的曹操,或者说执行曹操路线的反曹操分子。刘备的不统一是时运不济,如果没有夷陵之战的刚愎自用他也许能够败得不那么惨。而蜀汉的悲剧则在于历史的局限性,最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态是儒家庶族地主,而最适合中国社会稳定的任用方式是科举,但这一切都得经过魏晋南北朝百年的试错才能产生,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原得鹿不由人。
一、实力不足之一,刘备起兵晚,187年 (汉灵帝 中平三年)曹操任东郡太守,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191年 孙坚斩华雄。同年袁绍夺冀州自领州牧。194年 刘备领徐州牧两年就被吕布驱逐后投曹。201年 备投奔刘表,正式二次成军。晚其他诸侯十年且始终难以自立。
之二、赤壁之战时,刘备刘表兵2万,江左兵4万,曹操80万,不算留守军队。
之三也是关键。汉时,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文明中心,长江以南及巴蜀地区属于蛮荒之地,人烟稀少,生产力落后,据推测,当时黄河以北人口占总人口80%,巴蜀以一郡之地对抗九州之六七,靠地形险胜,自保尚可,攻伐不足。
二、从性格上不许。刘备实际是小民出身,以汉室宗亲名义,赢得一部分对汉愚忠的民众支持,一开始就是以复兴汉室为目标,立意并不高远,所以多处投靠,企图依靠大诸侯力量复兴汉室,结果发现大诸侯都是狼子野心,不可靠,才不得已自己来干。加之性格有严重缺陷,重义轻忠,重小德,忽略大义,好哥们义气,把国家大事当儿戏。关羽更是一匹夫,一点没有政治头脑,“虎女不嫁犬子”,把孙吴示好当做示弱,错失两家联姻的政治机遇。关羽死荆州,若忍得,不至于惨败于东吴,全国精锐尽失,尚有可图。入蜀以后,始终没有和蜀中人士搞好关系,天天和故旧外籍人士混在一起,导致蜀汉两条心。对诸葛亮防胜于用,小事凭诸葛,大事自专断。这些都是刘备性格上的弱点。刘备,刘备不重视子嗣和后人培养,阿斗终为天下笑。古人云,齐家方能平天下。
三、能力上不足。刘备是中原逐鹿的失败者,在老刘家江苏老家,老百姓对汉刘感情最深的地方两次败给国人人人唾弃的吕布,初败丢徐州,再败连刘邦的老家沛县都守不住。就证明智力能力,简直不足以争天下。 刘备重文轻武,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就是当年的尴尬局面,文能安邦,武才能争天下。之所以成三国鼎立,就是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造势而成。否则偏安一隅,为史所忘。
最后跑题说说蜀伐曹魏这件事。说来奇怪,蜀汉依据地势,自保有余,攻伐不足,明眼人都明白,不是小子高明,诸葛亮等高人不知道么?真是当局者迷么?
其实也是政治作秀。
其一,以汉祚为政治旗号,不伐逆,政治上站不住脚。必须做做姿态。向汉故民昭示汉王朝的存在。
其二,军士均为中原人,思乡心切,中国人重乡土,不做出伐中原的姿态,无法稳定军心。
其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以攻为守。曹魏大敌在江左,边境长,东吴军力雄厚,在西方,只放一些留守将官,也看出蜀汉故作姿态,无心真伐。也是蜀汉每每初期战役得手的原因。一旦曹魏大军开到,蜀汉跑的飞快,以不损失人力为要。所以六出祁山,均是政治秀,绝无与中原争锋的实力,甚至想法都没有。不然每次都攻到陕南,不知道攻下陕西,还有函谷天险过不去么?原来目标就是抢地盘,并非要曹魏老命。曹魏也是心知肚明,你闹大了,我就正式来两下,小打小闹,我懒得搭理你,蜀汉攻伐间,曹魏一步一步把中央和东西关系都理顺了,和匈奴还打了几仗,和孙吴打了几场硬仗,接纳西域,安抚倭国。所以史家被蜀汉政治秀所吸引,没有去关注中原地区发生的大事,终是史家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