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我们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对新课程的感知到熟悉的过程中,新老教学观念不断撞击出火花来。这种火花,偶尔兴奋、偶尔阵痛,尽管情感很复杂,不过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主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教学前沿的经验,注意总结自身工作,我对教学改革和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下面仅就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和做法浅议如下:
一、我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在高中阶段,让全体学生都学好生物学是历史的召唤,未来的期待,势在必行。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叙述:“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重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做法
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我国中学教育讲求的是教学大纲。我们在依据教材指导高考时,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时常探讨挖掘教材到什么程度才叫合适?多数有识之士认为,指导学生高考应该既不超纲也不降低难度,恰巧把握在“纲沿”上才是最好的尺度。
如今,新课标的理念变了,培养科学素质是个新的挑战。我们绝不能依据过去的经验从事今天的教学活动,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在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如何根据课标要求,有效地利用教材内容和身边的课程资源,达到课标要求呢?两年半的新课程实践使我体会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与科学前沿接轨 开发科研潜能
新课程增添了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尤其是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改动很大。这就提醒我们,培养科学素质绝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前沿接轨,以便达到新课标要求。
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在课堂上经常根据课标内容,与科技新闻接轨,通过讨论来实现课标要求。比如: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我讲到真核细胞有染色体时,与这个内容相关,于是,在上课时,就公布了这条特大新闻,介绍大致内容。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组织学生讨论。
我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了,获奖的是三位美国科学家。”同时打开大屏幕。当大家看到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的照片,目视两男一女三位科学家时,立即兴奋起来。有的不服气,有的对性别和长相指指点点。是的,早在绪论课中,同学们就为当年邹承鲁教授而遗憾。举世瞩目的结晶牛胰岛素在1965年由我国研制成功了,令世界生物学界刮目相看。可惜,那个令人遗憾的原因使之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今天,看到美国人得奖,既羡慕又嫉妒。我先肯定同学们这种心理很正常。然后,做简单的相关知识铺垫,便讨论起来。
通过热烈的讨论,大家理解了,这一科研成果,无疑是医学界,乃至人类的爆炸性新闻。科学是无国界的,我们要为之鼓掌。同学们针对这个科研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展开了幻想。虽然有的观点有点幼稚,但是,大家已经对生物科学前沿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且深入理解了当前所学知识,还提前介入到本学期最后一章的内容,这为期末总复习和整个模块概念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与传统美德挂钩 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许多传统美德需要不断地发扬光大。
比如:在讲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大家理解了精子的长途跋涉和胚胎发育的辛苦,从而唤起珍惜生命和孝敬父母的意识。
再如:讲到遗传病时,大家从遗传基因的角度认识到远缘杂交的好处,认同了我提出的恋爱半径的建议。从而,抑制早恋倾向,自觉遵守学生守则。
(三)与生活实际相关 指导正确消费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经常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探讨身边事例的科学性,以指导正确消费。比如:好些生物制品和广告语,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当讲到酶的专一性时,我建议学生讨论药物的胶囊和糖衣片作用及原理,从而掌握用药常识,保证身体健康。
讲到细胞的化学成分时,发现学生缺钙症状——抽筋现象比较普遍,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如何补?市场调查发现,有关钙剂从上百元到几角钱不等。那么,吃哪一种产品既经济实惠,又有效果呢?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讨论以后,豁然开朗。原来,经常喝骨头汤才是最好的办法。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涉及食品、药品、饰品、衣物、家居装潢等许多方面,在消费观念上,生物学知识起到了指导作用。
抓住这个契机,我会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说:你学文学理对于我来讲,并不重要,我会同样的喜欢你,并且尊重你的选择。我最不担心的就是,你不喜欢生物课,因为,这个学科对你的终生都有用,你不可能拒绝的。
事实上,一些学生在私下里视我为知心朋友,把青春痘、消化不良、便秘,甚至是女生汗毛长、家人疾病的治疗方案等都拿来跟我探讨,我力争做好他们课内的指导、课外的参谋。
(四)与生产流程衔接 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生产流程的实例,好些都是学生必做实验和实验建议。根据课标内容适当编排教材顺序,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酿葡萄酒是选修一的内容,可是,其原理对必修一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特别有好处。我就在高一的9月中旬布置这个课外实验,建议学生自愿完成。然后,随着课程深入和家里酿酒的进展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贯穿模块一始终。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生物技能和科研的乐趣。尤其是当元旦葡萄酒成品出市、搬上餐桌时,就会把一学期的教学成果推向高潮。
(五)与相关学科联系 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这个角度上讲,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的,必须协调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第一,重视工具课的作用。在生物课堂上,我会指导学生用语文基础知识来审题;用比喻、联想、概括等修辞方法总结生物学规律;用英文缩写记忆生物学术语;用数学概念迁移生物学新概念;用化学和物理知识理解生物新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渲染课堂气氛,把教学活动拔到课标应有的高度,我除了借助于视频、课件和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外,还经常用语言的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大家在耳目一新中领悟生物学的魅力。
比如:当我讲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会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概括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然后提出:“有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中都有水,可以约掉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第二步需要水,第三步才产生水。”这时候,我就调侃地说:“是的,这个水不能约掉,因为远水解不了近渴哦”。这样,大家在笑声中强化了重点知识。
在这个基础上,我会继续拔高。提出:“有氧呼吸的实质是什么?原料仅限于葡萄糖吗?”很显然不是,因为只要是有机物都含有能量,需要时就会成为细胞呼吸的原料。只是分解糖类路径简洁,所以,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葡萄糖是单糖,利用起来更方便,成为重要的能源物质。当然,其他的有机物可以作为细胞呼吸的原料,只是需要曲径通幽,形成丙酮酸,才能继续教材中所介绍的路径。
实践证明,注意学科间联系,有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理解生物学科的地位。如:从近处讲,去年的非命题作文就取材于生物必修二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实例。往远处看,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理念将影响就业、交往,结婚、生子,以至于民族的千秋万代。
三、教学效果及展望
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重在兴趣的培养。提高素养是主要的,理想成绩只是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养生物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落实新课标理念,艰辛而快乐。
联系生活实践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难看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同时,新课程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可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生活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促进二者的交汇,已经成为课改的重要策略和变革亮点。
目前教师们普遍注意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实践,但联系的往往是成人的生活实践。从心理学角度说,人们很难对跟他毫不相干的事情感兴趣。因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利用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新知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授课题.使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的氛围中受到陶冶、感染、激励.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生物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诱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和兴趣。
如在学习“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1)每当打了上课铃后,大家就会马上跑进教室,准备上课。请问这一举动主要是人体那个系统在起作用?(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2)神经系统能对人体起调控作用,那么,人体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引入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新课题)。这样引入,是从学生的体验m发,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急切想知道神经系统的工作情况,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自然跟上教师设计的思路。
又如学习“第三节真菌”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出示木耳、香菇、发霉的桔子皮、发霉的面包等,让同学们猜测这些外观看似不一样的生物体有何共同的地方?这样的引入简单有效.这些生物体是学生常接触的。平时不会有意识地思考他们有何共同的地方.经教师启发.学生们的好奇之心被激发出来,思维开始活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新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构建学习平台
现代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发挥潜能,实现自我需要的过程,而环境则是限制和促进潜能发挥的条件,其作用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潜能。在生物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对生物的需要同知识的教学联系起来,就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死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建构新知.进行创造。这正是教育家们强调“知行合一”的心理学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创设问题情景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问题是智慧源泉,是产生学习欲望的根本原因。因此,利用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也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如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讲到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有的同学认为“握手会传染艾滋病”,从而引出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
2.利用“经验共享”.分享生活中的收获
将某些生物或生命现象特有的感性认识和特殊的经历体验讲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使其他同学获得间接的感性知识,从而为学生获得正确、牢固、生动的生物学知识服务。例如组织大家讨论自己得过什么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又如组织学生举例说明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学生在分享中扩大视野。
3.科学概念的形成与生活实践
初中学生知识少,经验也较少,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生物学概念,又是从认识个别现象向比较不同对象异同过渡的过程。它们往往先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从而形成一个概念。概念的形成需要直观形象来帮助感知和理解,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自主地构建新的概念。
以反射概念形成为例:(1)实验引入(拍手、抓手指),通过分析,得出我们的活动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2)完成膝跳反射,得出这种反应是有规律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3)认识引起这三种活动的原因,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反射是由于各种刺激(外界或内部)引起的。(4)得出结论,总结概念。学生通过实验,特别是对实验的分析逐渐形成科学的概念,也有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几个实验是探究实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过程.因而,这几个实验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发现,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并体会由探索带来的喜悦,有助于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三、创设活动平台,体现学习就是生活
1.体验知识学习的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从生活中的场景、情境人手,特别是结合身边的小事,打动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去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如讲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冈片:如,班级的门窗总是关闭,导致空气不流通的事例;课间操学生不认真做操,教育学生课间操的重要性;展示学生做卫生没做彻底.忽略了一些边边角角.导致滋生病菌。所有的事例来自学生的生活,来自学生的生恬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如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要让生物学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穿耳洞、纹眉也会流血,男人与他人共用剃须刀也会流血,都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体验知识的应用,明确学习就是生活
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悟.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体验,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活动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没有活动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算是成功的教育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增长智慧。
如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课时,可以加人学生自己拍摄的短片《预防传染病,从身边小事做起》,组织学生观察短片中各位同学的在日常中的行为,引导学生讨论片,看看我们同学是怎样做身边的这些小事.找他们错误的做法和看法:而后学生发言,提出正确做法.老师及时进行归类。
这个生活短剧巧妙地应用课文的知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既生动有趣,又富有启发性的活动。首先是参与的学生有很大的收获,那种第一次当明星的感觉是与众不同的,其次是由于小品是学生自己拍摄的,引来同学们的关注,大家都通过认真观察、积极讨论来参与学习。这种类似于小品的活动方法.在课改后已在教学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3.深化教学功能.让教学回归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发展智育,同时还要发展德育、美育、体育等等。因此,学生在一些实践调查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索这些调查活动的社会意义也很重要。如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病人而不是罪人,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原因感染上艾滋病,我们都应该理解、宽容和帮助他们。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巩尉了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途径,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
实践证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物学教学密切相关,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口,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手段、目的和归宿,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我们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对新课程的感知到熟悉的过程中,新老教学观念不断撞击出火花来。这种火花,偶尔兴奋、偶尔阵痛,尽管情感很复杂,不过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主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教学前沿的经验,注意总结自身工作,我对教学改革和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下面仅就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和做法浅议如下:
一、我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在高中阶段,让全体学生都学好生物学是历史的召唤,未来的期待,势在必行。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叙述:“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重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做法
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我国中学教育讲求的是教学大纲。我们在依据教材指导高考时,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时常探讨挖掘教材到什么程度才叫合适?多数有识之士认为,指导学生高考应该既不超纲也不降低难度,恰巧把握在“纲沿”上才是最好的尺度。
如今,新课标的理念变了,培养科学素质是个新的挑战。我们绝不能依据过去的经验从事今天的教学活动,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在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如何根据课标要求,有效地利用教材内容和身边的课程资源,达到课标要求呢?两年半的新课程实践使我体会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与科学前沿接轨 开发科研潜能
新课程增添了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尤其是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改动很大。这就提醒我们,培养科学素质绝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介绍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前沿接轨,以便达到新课标要求。
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在课堂上经常根据课标内容,与科技新闻接轨,通过讨论来实现课标要求。比如: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我讲到真核细胞有染色体时,与这个内容相关,于是,在上课时,就公布了这条特大新闻,介绍大致内容。然后,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组织学生讨论。
我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了,获奖的是三位美国科学家。”同时打开大屏幕。当大家看到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的照片,目视两男一女三位科学家时,立即兴奋起来。有的不服气,有的对性别和长相指指点点。是的,早在绪论课中,同学们就为当年邹承鲁教授而遗憾。举世瞩目的结晶牛胰岛素在1965年由我国研制成功了,令世界生物学界刮目相看。可惜,那个令人遗憾的原因使之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今天,看到美国人得奖,既羡慕又嫉妒。我先肯定同学们这种心理很正常。然后,做简单的相关知识铺垫,便讨论起来。
通过热烈的讨论,大家理解了,这一科研成果,无疑是医学界,乃至人类的爆炸性新闻。科学是无国界的,我们要为之鼓掌。同学们针对这个科研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展开了幻想。虽然有的观点有点幼稚,但是,大家已经对生物科学前沿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且深入理解了当前所学知识,还提前介入到本学期最后一章的内容,这为期末总复习和整个模块概念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与传统美德挂钩 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许多传统美德需要不断地发扬光大。
比如:在讲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大家理解了精子的长途跋涉和胚胎发育的辛苦,从而唤起珍惜生命和孝敬父母的意识。
再如:讲到遗传病时,大家从遗传基因的角度认识到远缘杂交的好处,认同了我提出的恋爱半径的建议。从而,抑制早恋倾向,自觉遵守学生守则。
(三)与生活实际相关 指导正确消费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经常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探讨身边事例的科学性,以指导正确消费。比如:好些生物制品和广告语,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当讲到酶的专一性时,我建议学生讨论药物的胶囊和糖衣片作用及原理,从而掌握用药常识,保证身体健康。
讲到细胞的化学成分时,发现学生缺钙症状——抽筋现象比较普遍,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如何补?市场调查发现,有关钙剂从上百元到几角钱不等。那么,吃哪一种产品既经济实惠,又有效果呢?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讨论以后,豁然开朗。原来,经常喝骨头汤才是最好的办法。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涉及食品、药品、饰品、衣物、家居装潢等许多方面,在消费观念上,生物学知识起到了指导作用。
抓住这个契机,我会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说:你学文学理对于我来讲,并不重要,我会同样的喜欢你,并且尊重你的选择。我最不担心的就是,你不喜欢生物课,因为,这个学科对你的终生都有用,你不可能拒绝的。
事实上,一些学生在私下里视我为知心朋友,把青春痘、消化不良、便秘,甚至是女生汗毛长、家人疾病的治疗方案等都拿来跟我探讨,我力争做好他们课内的指导、课外的参谋。
(四)与生产流程衔接 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生产流程的实例,好些都是学生必做实验和实验建议。根据课标内容适当编排教材顺序,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酿葡萄酒是选修一的内容,可是,其原理对必修一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特别有好处。我就在高一的9月中旬布置这个课外实验,建议学生自愿完成。然后,随着课程深入和家里酿酒的进展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贯穿模块一始终。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生物技能和科研的乐趣。尤其是当元旦葡萄酒成品出市、搬上餐桌时,就会把一学期的教学成果推向高潮。
(五)与相关学科联系 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这个角度上讲,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的,必须协调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第一,重视工具课的作用。在生物课堂上,我会指导学生用语文基础知识来审题;用比喻、联想、概括等修辞方法总结生物学规律;用英文缩写记忆生物学术语;用数学概念迁移生物学新概念;用化学和物理知识理解生物新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渲染课堂气氛,把教学活动拔到课标应有的高度,我除了借助于视频、课件和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外,还经常用语言的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大家在耳目一新中领悟生物学的魅力。
比如:当我讲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会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概括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然后提出:“有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中都有水,可以约掉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第二步需要水,第三步才产生水。”这时候,我就调侃地说:“是的,这个水不能约掉,因为远水解不了近渴哦”。这样,大家在笑声中强化了重点知识。
在这个基础上,我会继续拔高。提出:“有氧呼吸的实质是什么?原料仅限于葡萄糖吗?”很显然不是,因为只要是有机物都含有能量,需要时就会成为细胞呼吸的原料。只是分解糖类路径简洁,所以,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葡萄糖是单糖,利用起来更方便,成为重要的能源物质。当然,其他的有机物可以作为细胞呼吸的原料,只是需要曲径通幽,形成丙酮酸,才能继续教材中所介绍的路径。
实践证明,注意学科间联系,有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理解生物学科的地位。如:从近处讲,去年的非命题作文就取材于生物必修二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实例。往远处看,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理念将影响就业、交往,结婚、生子,以至于民族的千秋万代。
三、教学效果及展望
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重在兴趣的培养。提高素养是主要的,理想成绩只是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养生物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落实新课标理念,艰辛而快乐。
联系生活实践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难看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同时,新课程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可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生活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促进二者的交汇,已经成为课改的重要策略和变革亮点。
目前教师们普遍注意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实践,但联系的往往是成人的生活实践。从心理学角度说,人们很难对跟他毫不相干的事情感兴趣。因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利用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新知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授课题.使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的氛围中受到陶冶、感染、激励.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生物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诱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和兴趣。
如在学习“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1)每当打了上课铃后,大家就会马上跑进教室,准备上课。请问这一举动主要是人体那个系统在起作用?(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2)神经系统能对人体起调控作用,那么,人体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引入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新课题)。这样引入,是从学生的体验m发,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急切想知道神经系统的工作情况,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自然跟上教师设计的思路。
又如学习“第三节真菌”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出示木耳、香菇、发霉的桔子皮、发霉的面包等,让同学们猜测这些外观看似不一样的生物体有何共同的地方?这样的引入简单有效.这些生物体是学生常接触的。平时不会有意识地思考他们有何共同的地方.经教师启发.学生们的好奇之心被激发出来,思维开始活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新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构建学习平台
现代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发挥潜能,实现自我需要的过程,而环境则是限制和促进潜能发挥的条件,其作用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潜能。在生物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对生物的需要同知识的教学联系起来,就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死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建构新知.进行创造。这正是教育家们强调“知行合一”的心理学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创设问题情景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问题是智慧源泉,是产生学习欲望的根本原因。因此,利用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也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如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讲到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有的同学认为“握手会传染艾滋病”,从而引出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
2.利用“经验共享”.分享生活中的收获
将某些生物或生命现象特有的感性认识和特殊的经历体验讲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使其他同学获得间接的感性知识,从而为学生获得正确、牢固、生动的生物学知识服务。例如组织大家讨论自己得过什么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又如组织学生举例说明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学生在分享中扩大视野。
3.科学概念的形成与生活实践
初中学生知识少,经验也较少,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生物学概念,又是从认识个别现象向比较不同对象异同过渡的过程。它们往往先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从而形成一个概念。概念的形成需要直观形象来帮助感知和理解,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自主地构建新的概念。
以反射概念形成为例:(1)实验引入(拍手、抓手指),通过分析,得出我们的活动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2)完成膝跳反射,得出这种反应是有规律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3)认识引起这三种活动的原因,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反射是由于各种刺激(外界或内部)引起的。(4)得出结论,总结概念。学生通过实验,特别是对实验的分析逐渐形成科学的概念,也有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几个实验是探究实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过程.因而,这几个实验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发现,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并体会由探索带来的喜悦,有助于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三、创设活动平台,体现学习就是生活
1.体验知识学习的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从生活中的场景、情境人手,特别是结合身边的小事,打动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去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如讲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冈片:如,班级的门窗总是关闭,导致空气不流通的事例;课间操学生不认真做操,教育学生课间操的重要性;展示学生做卫生没做彻底.忽略了一些边边角角.导致滋生病菌。所有的事例来自学生的生活,来自学生的生恬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如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要让生物学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穿耳洞、纹眉也会流血,男人与他人共用剃须刀也会流血,都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体验知识的应用,明确学习就是生活
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悟.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体验,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活动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没有活动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算是成功的教育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增长智慧。
如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课时,可以加人学生自己拍摄的短片《预防传染病,从身边小事做起》,组织学生观察短片中各位同学的在日常中的行为,引导学生讨论片,看看我们同学是怎样做身边的这些小事.找他们错误的做法和看法:而后学生发言,提出正确做法.老师及时进行归类。
这个生活短剧巧妙地应用课文的知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既生动有趣,又富有启发性的活动。首先是参与的学生有很大的收获,那种第一次当明星的感觉是与众不同的,其次是由于小品是学生自己拍摄的,引来同学们的关注,大家都通过认真观察、积极讨论来参与学习。这种类似于小品的活动方法.在课改后已在教学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3.深化教学功能.让教学回归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发展智育,同时还要发展德育、美育、体育等等。因此,学生在一些实践调查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索这些调查活动的社会意义也很重要。如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病人而不是罪人,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原因感染上艾滋病,我们都应该理解、宽容和帮助他们。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巩尉了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途径,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
实践证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物学教学密切相关,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口,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手段、目的和归宿,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追问
能简单点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