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提高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有效的审题就是要求学生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和情境,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现实当中,往往就是因为学生的审题不清或不到位,造成了解决问题的相关作业和试题完成的质量不高,正确率偏低。
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不断的总结、反思。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我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反复读题: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找出关键,并作记号”这一点上,如:“在上底18cm,下底30cm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先审清题意,找出此题中的重点字词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和“剩下的图形的面积”,这就要思考如何剪才是“最大”,“剩下”的是什么?再去找相关的条件进行解决,而审题习惯不好的学生就容易犯错误甚至做不了。
此外,我还常常出一些“陷阱题”来“刺激”学生,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和相关条件,正确选择解决思路。
这一点做法是在三读题目后紧接着进行的,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整道题的列式是否正确,但如果把好了审题关,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难的。可是,目前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解决思路取向的问题。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学生可以通过对题目的了解和抓住与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来突破,加上前面的审题已为它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常引导学生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的话,可以通过背景的变换,来达到强化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引导学生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和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多让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已有好几年的时间,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具有了一定归类和领悟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藏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就是数学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学生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多作概括,才能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和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的分率、工程、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思想方法,解决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我们可以对学生多作引导,使其在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和过程加以回顾、分析和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言说“解后不思等于枉解”,这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这一目的恰恰是通过回顾解决问题来实现的,所以,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解题的回顾,多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对学生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非常有利。更何况目前我们小学数学有关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都以一个模块的形式出现的,更有利于我们解决后的反思和概括,如应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应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多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等等。
五、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离不开平时的反复训练。学生在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后,如果通过不断地进行练习,自然就会形成有自己特色或擅长的解决手段,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如我在期末复习时,遇到这样的一道题“一个长方形操场,在它的一条长和宽上各增加8米,这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就增加208平方米,原来这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我原以为学生肯定解决不了了,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相当部分学生能做出来,其他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也做了出来。
学生不断地练习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意识,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问题的解决,还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此外,适当进行开放题、新型题和拓展题的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开放题的特点是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打电话和粉刷围墙等等。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一年的尝试,我感觉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明白“数学知识从实际生活中来,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有效的审题就是要求学生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和情境,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现实当中,往往就是因为学生的审题不清或不到位,造成了解决问题的相关作业和试题完成的质量不高,正确率偏低。
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不断的总结、反思。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我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反复读题: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找出关键,并作记号”这一点上,如:“在上底18cm,下底30cm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先审清题意,找出此题中的重点字词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和“剩下的图形的面积”,这就要思考如何剪才是“最大”,“剩下”的是什么?再去找相关的条件进行解决,而审题习惯不好的学生就容易犯错误甚至做不了。
此外,我还常常出一些“陷阱题”来“刺激”学生,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和相关条件,正确选择解决思路。
这一点做法是在三读题目后紧接着进行的,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整道题的列式是否正确,但如果把好了审题关,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难的。可是,目前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解决思路取向的问题。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学生可以通过对题目的了解和抓住与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来突破,加上前面的审题已为它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常引导学生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的话,可以通过背景的变换,来达到强化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引导学生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和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多让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已有好几年的时间,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具有了一定归类和领悟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藏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就是数学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学生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多作概括,才能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和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的分率、工程、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思想方法,解决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我们可以对学生多作引导,使其在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和过程加以回顾、分析和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言说“解后不思等于枉解”,这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这一目的恰恰是通过回顾解决问题来实现的,所以,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解题的回顾,多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对学生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非常有利。更何况目前我们小学数学有关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都以一个模块的形式出现的,更有利于我们解决后的反思和概括,如应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应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多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等等。
五、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离不开平时的反复训练。学生在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后,如果通过不断地进行练习,自然就会形成有自己特色或擅长的解决手段,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如我在期末复习时,遇到这样的一道题“一个长方形操场,在它的一条长和宽上各增加8米,这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就增加208平方米,原来这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我原以为学生肯定解决不了了,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相当部分学生能做出来,其他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也做了出来。
学生不断地练习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意识,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问题的解决,还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此外,适当进行开放题、新型题和拓展题的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开放题的特点是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打电话和粉刷围墙等等。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一年的尝试,我感觉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明白“数学知识从实际生活中来,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016-12-12
展开全部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吧,在这个大环境下,很多东西是没法兼顾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